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教育学原理 精选

已有 10062 次阅读 2013-8-29 13:52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部, 减负, 不留作业

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教育学原理


王永晖(首师大数学系教授)


陈学雷博主的置顶文章,误入歧途——评教育部十条减负规定


目前有一些小学确实负担过重了一点,但过犹不及,完全取消作业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许多内容特别是语文、英语等需要经过一定练习才能掌握。


我前面的博文已经解释过了,诠释: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 


课下不留书面作业,并不等于不做作业,而是把书面作业放在学校里完成,把本来应该教师负责的任务,不再推给家长。

传统的作业涉及到教学九大环节的三大书面环节,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不可能没有,关键是放在哪个时间段去做。

这方面,很容易引起误解,不留作业,并不是不做作业的意思,不仅仅是陈学雷博主有这样的误会,就网上意见来看,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也有类似的误解。

其实,就上学期北京的减负规定,我儿子所在的公立小学执行的很好,作业也不是不做,而是在校内完成。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有深度,我们看问题的方法是,这个“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是和今后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有矛盾? 如果没有矛盾,是融洽的,那现在这种“不留作业”的规定,就更应该坚持!

『陈学雷:学生的年龄段上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差,比较贪玩,学校不留作业,很难指望他们自己去学习。因此,即使在国外,一般说来学生也都有一些作业。上学期,北京市实行了小学不留作业的规定。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据我了解,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我认为,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什么是学习规律,我的博客上有很多探讨,关心的科学家们可再看看。这里,我们就事论事的说,首先陈学雷博主,对不留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界限没有划清,这是他立论基础就不严谨的地方,再往下推,结论自然都是“不好”。

其次,『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

这就要看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是为什么了?教育部是为了家长,才推出规定么?

显然不是,是为了孩子!

再往大里说,是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是为了中华民族真能培养出人才!

先确定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退回来,从教育规律上,来谈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好处。

我们先不讲太大的,就讲讲自己家,陈学雷博主对自己的孩子,是否赞成这个减负规定,这才是真的。不说陈博主,就说我自己家,我是赞成的。

那么,未来的人才竞争呢?像陈博主所担心的那些“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家长,以及网上其他的担心

天津一重点小学的教师,他说每次社会的提议,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例如你提到的减负,他说学校不布置作业了,也不教那么多东西了,但学生依然需要升学考试,家长只能通过参加课外辅导班交更多的钱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学到应试技巧,社会的班越办越火,学校里教的东西越来越少,该学校做的事情都让社会的辅导班抢了,这样恐怕也不好。要想减负起作用,不但需要学校不布置作业,还需取缔社会上的课外班,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特别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参加辅导班的时候。

『现在减负了,小学生从4点放学变成3点放学,那些去托管班的学生,恐怕就要更交多一倍的钱了』

  赵美娣:“十条军规”真能给小学生减负吗?今天网易上登了天津城市快报的一个报道,记者采访家长后大家的意见是:其中几条“太不现实”“不接地气”,如果不改变升学制度,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减负的结果只能是“社会和家长给孩子增负”。。。最后的考试压力在,学校再怎么减负,家长都要在课外想办法增负。学校减得越多,家长加得越多。

这些担心,都是“大众化”的,但是难道因为这些担心,学校就不应该减负么?

难道,因为有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多学习,想让孩子多做作业,想让“很难指望自己去学习”的那些孩子们多学点东西,我们这些其他的孩子,就要陪着你们么,这算是什么教学规律?

讲教学规律,就是要讲道理,科学家,尤其是应该讲道理的人。

家长想让孩子多学点,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好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优点。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来用我们科学家的思辩式思维方式,深入分析教育部的"不留作业"的规定,与家长的热情,与教学原理,与培育未来的中华民族英才的需求,并不矛盾。

我们已经说过,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作业在学校由教师们督导完成,效果比家长们来督导,恐怕会更好,就像陈博主所说,“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

这就是教学原理!

至于孩子的学习效果,是跟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的,逼着孩子花大量的课下时间做作业,当然比较容易出成绩,老师也轻松,而且很容易找借口说某个孩子学的不好。

真正的好老师,像我博客上曾经介绍过的“孙维刚”,他就是在中学也弱化“课下作业”这一流程,而把效率的追求放在课堂,学校。

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教学规律,作业其实需要花的精力是最多的,以往是放在一天学习的最后阶段,回家再做,孩子一天课下来,已经累了,再逼着做作业,其实效果并不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做作业,放在孩子精力最好的时间段呢,这个时间段当然是在课堂/校内。

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好老师比较少,而逼着学生们多去做作业吧!更何况,好老师也是逐年养成的,跟教育部的减负规定,有矛盾么?

即使不谈上述教学规律,如果我们从家长的角度,去担心教育部的减负规定,仍然有两点可说:

第一点,别管别家,就说说自己家,是不是支持这个规定,自己孩子是不是会从这个“不留作业”的规定受益。

现在的管制,是很严的,我记得小时候三年级都在逃作业,有各种办法,老师比较松,都没怎么管我们。但现在行么,就是家长鼓励孩子逃作业,孩子自己都不愿意,一定要完成作业,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班主任和小学老师的权威。

第二点,从培养中华民族的英才来看,不留作业,也不意味着回家不学习,爱学习的孩子,照样回家学东西,但跟作业布置是不同的,那是孩子主动的,不是强迫下的,而且看的书,学到的内容,恐怕要比那些作业好很多很多。

不留作业,实际上就是把学生的时间交回给学生自己,家长可能会因此送孩子上各种班,那是家长的自由,是好是坏,也是他们家在承受,做的多了,一定程度上也还是有一个市场法则,优胜劣汰。

而真正优秀的孩子,爱主动学习的孩子,我们中华民族这么大,总还是有的,我在数学界的精英里,见到好些人是在小学三四年级之后,才认真学习的,甚至还有自说是初中的,当然可能跟那个年代有关,现在的孩子做不到了。

但是,这批人里还是有一个特例,他只比我大一岁,学问却一直让我仰望,他是在河南农村长大,小学一年级看二年级的书,二年级的时候看三年级的书,他这样主动地看书,如果是落在作业翻天的现在,就不容易了。

教育部的规定,对这样的学生,就是大益!

我们中华民族的昌盛,恰恰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需要国家的进一步的支持,而这个支持,跟教育部出台的减负规定,没有矛盾。

英才教育要靠国家资助而不是家长热情 

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还是要靠引导,而不是强迫,不爱做作业,能不能就不做,这总是一个问题,现在教育部的这个规定非常好,直接把这个问题,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腰斩了。

我们既然是科学家,也就不是普通老百姓,我们要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教育部的减负规定,对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有没有好处。

最后还是要再讲点教育规律,教育要讲究细节,即使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班,即使家长给孩子进行课下教学,这跟学校布置作业,在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学校的作业,是强制性的,有些孩子,为了完成作业,真能写到深夜。但是,家长进行的课下教学,乃至送孩子去各种班,再做得多热烈,也不可能说让孩子上课外班上到深夜。

我们把话说清楚,把细节描述清楚,孰优孰劣,不是很明白么。

至于城乡差别,家长的智识差别,所导致的教育理念上“有教无类”的问题,那是另外一个话题,需要另外的深入的教学方法、教学投入的改革,不能以此为理由,就不能减负,就要所有的孩子都去陪绑。


附记. 辑录博文散在几处的话,回复陈学雷博主

『陈学雷博主:上学期,北京市实行了小学不留作业的规定。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据我了解,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我认为,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既然您的孩子也在上小学,就您自己的小孩来讲,您认为学校是否应该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给他。不用讲别人,关键还得看每一个具体的家庭,拿自己家的情况说事,才是最好!


『陈学雷博主回复(2013-8-29 14:38)就我家里的情况看,不留作业的后果也是不好的。如我在文中已说明的那样,由于缺少练习,孩子对英语和语文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而这也不是我一个孩子的事。在家长会上,以及在家长微信群中,抱怨之声四起。

        当然,每个人想法不同,我也不排除有的家长和您持一样的观点,但就我所见,反对的家长是绝大多数。我自己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不可取,不留作业也不可取。』


孩子的学习效果,是跟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的,逼着孩子花大量的课下时间做作业,当然比较容易出成绩,老师也轻松,而且很容易找借口说某个孩子学的不好。真正的好老师,像我博客上曾经介绍过的“孙维刚”,他就是在中学也弱化“课下作业”这一流程,而把效率的追求放在课堂,学校。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好老师比较少,而逼着学生们多去做作业吧!


不留作业,既不意味着孩子们不做作业,也不意味着孩子们回家不学习,孩子们会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譬如阅读,譬如画画,取消了学校作业,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对回答钱学森之问,是不是好事。


『陈学雷:由于缺少练习,孩子对英语和语文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而这也不是我一个孩子的事。在家长会上,以及在家长微信群中,抱怨之声四起。当然,每个人想法不同,我也不排除有的家长和您持一样的观点,但就我所见,反对的家长是绝大多数。』
现在的家长,心都很重,考试成绩低于95分就是不好了,如果低于90分那就是差了,如果低于80分,那天就塌下来了。
所以,如果您拿不出大的统计数据,您孩子那班的统计数据总能拿出来吧,倒底成绩是多少,分数倒底降了多少,能让这些家长和老师,产生“抱怨之声四起”。

按数据说话,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这些抱怨之声的主观性是否合理。

这些数据,要到多少程度,才能达成否决教育部减负规定的作用,让我们看看吧,如果家长们仅仅因为考试卷降了5、6分,就大为恐慌,反对减负。
那是家长的问题了,是社会问题,不能因为有这些家长,孩子们就不能减负了。


『陈学雷博主:大多数孩子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恐怕是一心想看电视、打游戏。』

这更不成为反对教育部减负规定的理由了,以这种理由来反对不留作业的规定,荒谬啊,学校把减负的事情做好了,至于减负之后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善加利用,是各家的事,道理也同前面一样,不能因为中国社会有很多/“大多数”不合格的家长,而就不减负了。


『陈学雷博主回复(2013-8-29 16:43):实际上,您所谓“由老师辅导在学校做作业比在家做更好”未尝不对,但每个学校不同,每门课不同,每个学校里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同。从以往的经验看,留适当的课后作业是有必要的,如果任课教师认为在学校所学已经够了,他/她可以不留作业,反之则留,这正是一直以来的作法,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纳的。我认为,留不留作业,要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而不应硬性规定。』

我在这篇博文里,就是要把道理讲清楚,就是这种全国性地硬性规定地不留作业,里面的好处所在,里面的操作性所在。

小学低年级阶段,实行“不留作业”它给学生们带来的是自由,而不是禁锢,这种全国性一刀切,有什么不好呢。

正是陈学雷博主所说的每门课不同,等等,所以在操作上,每个任课老师都想多布置本课程作业,这是管理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果就是,每门课程的作业可能都还行,超额布置的不算太多,但加在一起就让孩子们受不了了。

现在,一刀切,大家都别留作业,本课程的作业,就在本课程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不能占用别的时间,在教师的督导,而不是家长下完成。这样,岂不是更好!

当然,这就牵扯到教学方法,牵扯到课程时间表的改革,牵扯到师资水平!

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教育部的这个减负规定,不管是鸡还是蛋,要看它对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否有实质性的好处,是否能够跟未来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配套,这才是关键!


道理就是道理,并不一定强要别人认同,放出来让大家看看,思辩。北京市教委上学期的举动,就已经让我惊讶,这次,教育部敢出真格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定,更是惊讶,总之,这是多年未见的好事。


附记2. [3]jjsjzc  搜狐里还出了个白痴的观点,认为不留作业,妨碍了底层孩子向上层流动的机会。不过教育部的规定恐怕起不了多大作用,根本出路在于放开教育管制。

博主回复(2013-8-29 17:27)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是作业本身,对“底层孩子向上层流动”,倒底有多大作用呢?关键还是在于师资,把书面作业的时间放回学校,就是对师资素质的更高要求。解决师资水平,要靠别的方法,见我博客置顶文章,就我个人观点,也是要靠强制性,全国一刀切,如果切到关键点上,没什么不好,更深一层的是,政府敢不敢切,有没有这个能量,所以这次的减负规定,我第一是惊讶,第二是支持。



延伸阅读: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支持! 

诠释: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 

英才教育要靠国家资助而不是家长热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43-720641.html

上一篇:诠释: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
下一篇:数学偏才的选拔,可乎?
收藏 IP: 173.192.170.*| 热度|

10 李汝资 李宇斌 张骥 王涛 文克玲 麻庭光 qqlisten txnevaca jjsjzc lvrul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