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武术的两个误区
王永晖
少儿武术,应该是流畅自然,活泼生动,但目前少儿武术教学恰恰存在与此相背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很多家长,包括老师们都认为,习武是培养吃苦的精神的,所以练武的时候,就得吃苦。
吃苦,其实分一个主动吃苦,跟被动吃苦,失之毫厘,效果上差之千里!
一个人,到了青春期成年的时候,为什么愿意会去主动吃苦呢?这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很好的身体基础,他已经关于武术练习,有了诸多美好的身心体验,所以愿意在这个基础上,给自己加劲,甚至有点儿吃苦的那种劲儿。
少儿武术,正确的练习,不是让身体觉得越来越苦,而是恰恰相反,打拳的过程中,三四十分钟之后,越来越进入状态,身体会觉得越来越舒服。
其主要原因是,氧气进入身体,换掉了已有废旧气体,身体的含氧率明显提高,就会觉得元气充足;筋骨活动得越来越开,从而带动了脊柱松活,知识分子觉得疲劳,不外乎是这两个相关原因。
当然,还需要有一个深入的第三个要点,即提高了孩子的气血,血气充足,脸色要像农村孩子那样,看上去红扑扑。这个要素作为目标,在大城市是很难达到的,靠普通的少儿武术活动恐怕也还式微,得靠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其中可能牵扯到了复杂的大脑机制。(也许我们人类,呆在人多的地方,就会自动地紧张,很难放松,神气归元,方能养血。)
民间教育界,有些主持者胆子比较大,无知者无畏,让很小的孩子,就长跑几十公里,美其名曰吃苦,培养吃苦的精神,这就是比较蛮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孩子们长大后,在知乎上抱怨,主持者当年的不当行为,造成了很多学生的运动损伤。
小孩子的运动,跟成年人往往在练习上面是不同的,成年人的自觉吃苦精神,跟家长老师们逼着孩子们吃苦,还是很不一样的。
误区的第二点是,很多少儿武术班,如果孩子们打拳打成机器人的样子,手脚一顿一顿的,像过去科幻影片中的那种机器人,那肯定是错的。
实际上,现在网上视频能看到的智能机器人,动作也是越来越自然顺畅。
很可惜的是,这种少儿武术班,还普遍存在。可能有些拳法,练起来看上去就像机器人一样,一顿一顿的,但是,小孩子不能这么练。
而且,成年人练的时候,也不会总是像机器人那样动。实际上,还是存在动作流畅自然的拳法的,这才是少儿武术的良善选择。
我知道网上的一位中年武术家,他本人的水平和理解都挺好的,解释武术都很清晰正确,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在当地所开的少儿武术班,孩子们打拳,就是机器人一样,仔细看,授课老师并不是其本人,但是,课堂风格,孩子们打成的样子,他总是要为此负责的吧。
他本人在武术上涉猎多年,学过那么多年,钻研也深,但总不能让自己名下的少儿武术班,打成这个样子吧,反差太强烈。
我们这里说的两个误区,主要还是从养生健身的角度来讲,没有从技击角度。传统武术不能打,不能上擂台,其实也是有训练的根源的。
我们看,现在的琴童,都是四五岁就开始练习,将来才能成为职业的音乐工作者。同样的道理,职业的拳手,也是要从很小就开始,这里面有脑科学的原理。
传统武术,比较注重筋骨的训练,但是,从技击的角度来讲,小孩子如果想培养成未来的职业拳手,最重要的还是,寓教于乐,他能够感受到乐趣,将来才会愿意自己走上这个职业。
感受到成就。
那么,结合脑科学的原理,小孩子练武,主要练的是反应能力,别看他们动作很笨拙,只有极个别的属于武术天才,能够像网上表演视频那种级别。
但是,孩子们的长期练习,会产生突变,练和不练,会有很大区别的,动作反应能力,将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成败,至于功力训练,肌肉力量劲力之类,都可以等到青春期来临再练。
动作反应训练,对于生性活泼的孩子们来说,也会很有趣。
下面视频中,我们练的这种拳法,就很适合小孩子们,实际上,也很适合脑力工作者。这个视频里的活动,因为精力有限,不向特别小的小孩子们开放,仅仅限于数学特别好的高中生,实际上视频中的一位高中生,已经学到了大学课程,而最小的小学六年级年龄的学生,则已经进入了北京最顶级No.1的中学培优班,应该是把大多数中学数学都已学完了。
所以,我们视频中活动的特色,是数学好的学生,学会用武术来保护自己的身心,以武练心,胜过以心练心。
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145278941947/lists/4939025?type=series
我本人仅仅为业余武术练习者,但文中的观点,已经经过了数位武术专家级老师们的指点和把关,得到了他们的首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永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43-149994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