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树滋堂俞氏在最近的修谱过程中,意外发现,文天祥、刘伯温两位历史名人同为族谱作序,两位名人同时为族谱作序,这在历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根据俞华生本家对刘伯温所作序的翻译,刘伯温序中说:“我从苏州过往泰州,中途停留在乐俞庄(现俞庄村)上,而俞家兄弟们愉快地、情意融洽地款待我,随后捧出家谱请我题序。我仔细阅读,(觉得其中)都是尊重家族根本、追思远逝祖先的极好的意思,因此情不自禁久久捧读不忍释卷。我内心赞叹:这里仁义孝敬的风气、忠诚淳厚的道德远远胜过那些城市(里的人们)啊!”
刘伯温生于1311年,卒于1375年,浙江文成县人,他给俞氏族谱作序的时间肯定在1375年之前,而树滋堂俞氏族谱第一次修谱在1479年,始祖道化公诞辰于1196年,所以刘伯温写序时树滋堂是没有族谱的,更大可能是族谱档案。由于先辈创业艰难,但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时刻有修谱的计划,所以遇到刘伯温路过,恳请其作序,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当然也是非常感动我们后辈的。
好像在网上看到俞华生本家的一个猜测,他说也许是刘伯温给其他不同宗的俞氏写的序,后来树滋堂修谱借用过来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刘伯温序中明确提出:“我从苏州过往泰州,中途停留在乐俞庄(现俞庄村)”,所以,这一定是在俞庄写的。
下面换个视角,谈谈浙江武义的俞源村。南宋时,在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过这里投宿时,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定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时与当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地之一。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传600多年前的俞源村是一个旱涝交替、瘟疫盛行、民不聊生的穷村子。该村俞氏第五代孙俞涞和刘伯温是青年时同窗好友,于是俞涞请刘伯温前来帮助除害病灾。精通天文地理的刘伯温经过仔细查看,便精心设计了这座太极星象村。自太极星象村建成以后,俞源在600年中没有发生过旱涝灾害,俞源村更是村泰民富,不仅在明清两代富甲一方,而且还出了尚书、大夫、府台、知县、进士、举人等260多人,俞源真正成了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这俞氏宗祠的偏厅摆放着一个巨大的俞源村落沙盘,它直观地将奇特的太极田、星象村完整地描绘出来,俞源村的民房布局是按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排列的。村口的太极图即环绕俞源村的“双鱼宫”,与围绕村子的十一道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村中的28处古建筑群,则按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更为巧妙的是,位于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装在北斗星的“斗”内。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原理规划俞源村布局,意在营造良好的风水环境,事实已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意义,是古代生态环境意识在村落建设上的体现。
另外,为纪念刘伯温,现在的俞源村还建有伯温草堂。据记载,伯温草堂是建于明代初年,抗日战争期间被毁,解放后由村民集资在原遗址上重建。由古花厅、古寻柳亭、古门楼等组成,内陈列着刘伯温有关的著述、刘基手记、名人字画等文物。传说草堂前这株有着600多年树龄的白栎树为刘伯温当年亲手种植的,当年刘基与文人俞涞、宋濂、章溢、叶琛等人在此说书论卷,留下了许多佳话。
也就是说,俞源村是刘伯温设计的,因为他和俞涞是好朋友,这一点非常重要。联想到刘伯温给树滋堂俞氏族谱写序,这里面有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按照现在的说法,刘伯温与俞氏有缘。他经过俞庄时,在俞氏前辈家逗留,肯定聊过俞氏来源,也许道化公的祖上就是来自于俞源村,由于口头相传,细节已不可考,所以树滋堂俞氏族谱才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接待刘伯温时,一定口头说起,刘伯温想想既然和武义俞源村的好友俞涞同宗,于是便欣然作序。
另外一个证据是,俞源村30代,树滋堂俞氏25代,从时间上,也符合以上猜想。
如果树滋堂俞氏来源于俞源村,那么俞源村的始祖俞德就可能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他最后一个职业是“松阳任儒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政治老师”,工作地点松阳现属浙江丽水,但他是杭州人,果如是,那么,我们的祖先来源于杭州。
我想,不可能有任何证据继续向上追溯了,以上也仅仅是猜想,供各位同宗朋友讨论。
2015.12.8 俞立平 于宁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