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 锋
云作战新质力量建设的内容,包括新装备、新军种与新组合建设
新质作战力量是指,能够导致作战形态或作战样式发生实质性变化,并显著提升攻防效能的作战力量,新质作战力量所具有的战斗能力就是新质战斗力。由于人员、装备和管理是构成作战力量的三个基本要素,所以人员、装备和管理之中任何一个或多个要素发生质的飞跃,都可能引起新质作战力量的诞生。因此,相对于已有的作战力量而言,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装备、新军种和新组合三个基本方面。
新型装备建设
新型装备包括新型武器,新概念作战手段,等等。通常,许多新武器,虽然可以显著提高攻击或防御作战能力,但只是在武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大了射程和杀伤力,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作战形态和样式,仍然还不能算是新型武器。新型武器应该是现有武器升级换代后的新一代产品,比如,新一代作战飞机相对于之前的战机属于新型武器。对比原有战机,新一代战机在战技性能、隐形能力、作战方式,察打能力、网电系统、智能控制和攻防火力等方面都会有实质上的变化与提升,可以开辟出新的作战样式和攻防模式;再比如,高超音速飞行器及其携载的弹头,可以以多倍音速的速度攻击敌方目标,面对如此超高速武器的攻击,任何传统防御方式都将失效,从而颠覆了传统防御的作战模式。因此,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极速武器,以及针对敌方高超音速武器攻击的信息诱骗、强磁干扰、智控弹网、光电屏障、无人机拦截网等防御体系,均属于新概念作战手段,相关研究与探索具有极高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作战价值,并将可能引起战争形态和样式的实质性变化。对于新质作战力量要素的新型武器装备,在其体系建设上可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其一,是动能武器。动能武器,是利用强大推进动能对敌方目标实施毁伤的武器。这里所说的强大推进动能通常包括,火箭助推、超燃冲压、高电热、强电磁等高强度推进动能。动能武器可以发射高超音速飞行弹头,并利用弹头的超强动能击毁目标,常用于战略反导,反卫星和反航天器,也可用于导弹拦截、战术防空,反坦克等战术反导作战。动能武器的建设可从天基、空基、海基和陆基制导的高超音速武器及其防御体系等方面多向展开。其二,是束能武器。束能武器,是运用各类有方向集束能量对敌方目标实施毁伤的武器。束能武器,也称定向能武器,可利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声波束等束能量,产生高温、电离、辐射、声波效应,对敌方目标实现摧毁或损伤。这种武器的特点是,束能传播速度大多可以接近光速,发射即可命中,并使目标遭到破坏、烧毁或熔化。加之,束能武器往往发射突然且速度快,使敌方目标难以躲避或逃脱。其三,是声波武器。声波武器是借助特殊声波,对敌方相关人员造成身体损伤、使其失去正常作战能力的新概念武器。声波武器主要通过次声波、超声波和噪声等方式形成对敌攻击能力。次声波武器,可以发出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同的高强度次声波,通过共振使人体器官产生强烈振动,造成敌方人员因身体难受而降低战斗力;超声波武器,可以通过超高强度的人体同频声波,引起敌方人员感到恶心、头痛、呼气困难,甚至是内脏损伤、血管破裂,进而失去作战能力;噪声武器,可以通过令人不适的声音扰乱敌方人员心神,使其难以发挥正常的行动效率。其四,是新技术武器。新技术武器,是将各类新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所产生的作战武器。比如,卫星、网络、智能、隐形、生物、纳米、仿生、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可分别在太空、网络、深海和认知等领域开辟新的作战空间,并产生各类新型作战装备、工具与手段,包括适用于陆、海、空、天、网等战域的各类无人化智能作战武器和机器作战装备,以及有人作战装备与无人化智能作战装备的组合,进而导致新型作战样式的出现,并为新型作战力量的产生与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运用光、电、磁等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并将激光、微波、电磁类束能武器功能与其它类型武器结合,同样能产生综合效能更加强大的新型武器,比如有效加装红外瞄准、电磁干扰、激光打击等功能的传统武器,以及各类无人化智能武器与仿生作战装备,可以产生已有武器装备体系与作战平台所不具备的更强战能与显著优势。其五,是生化武器。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摧毁敌方作战能力的武器。比如基因与生物武器,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技术,产生特殊的生物或病毒,对敌方人员实施生物或致病性攻击,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这里要强调的是,某些生化武器会对人类产生较大甚至是极大危害,国际范围内通常禁止使用,拥有但绝不首先使用应是前提条件。面对复杂的国际军事环境,掌握对生化武器足够可靠的防御能力和强大的反制能力,可以形成必要的对敌威慑,做到有备无患。除此之外,包括量子雷达等在内的各种量子武器装备,在经过全面研发、定型生产和有效运用后,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新质作战元素。
新军兵种建设
根据作战任务需求和理念创新而引导催生的新型军兵种,往往可以完成已有军兵种无法或难以完成的作战任务,进而拓展出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形态,形成新质战斗力。有了新装备,需要有人使用这些新装备,于是就可能产生新的军兵种。天军就是以卫星制导和天基战略打击力量为主的新型军种,网军则是以互联网络、声光电磁能等非传统空间为主要作战领域的新型军种,它们都是新技术和新装备快速发展而催生的新军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快速涌现,凸显了对相关作战人员的需求。即便是智能化、无人化机器作战力量,其作战行动也离不开人类的策划与设计。因此,新军兵种建设,主要是围绕使用新装备的人员队伍建设,具体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其一,是指挥人员队伍建设。指挥人员是任何作战力量行动的核心,新型军兵种也不能例外。新型军兵种力量的指挥人员,既要懂作战,又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新型军兵种力量,需要运用新型武器装备、在新的技术性领域进行作战,不懂作战或不懂技术,就无法有效发挥新型军兵种应有的作战效能。比如,智能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各类机器人和无人作战装备涌现,它们的作战触角已经可以深入到未来战场的各个方面,这让人联想到无人化智能机器军的创建。但是,如果创建机器军,谁来组织,谁来指挥,谁来操作,这就是亟待解决的指挥与管理问题。如果指挥人员仅仅懂得作战与技术,不懂管理,机器军力量的管理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指挥人员还需要懂管理。可见,新军兵种建设,离不开指挥人员队伍建设。事实上,指挥人员队伍建设是新军兵种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指挥人员队伍建设要求有连续、完整的培养和训练体系,以及科学、公正的升任渠道。其二,是作战人员队伍建设。新型装备的列装与配发,需要有人员操作和运用。因此,善于使用和操作新型装备的作战人员队伍建设,是新型军兵种力量建设主要内容。作为新型军兵种的作战人员,应该具备四方面特点,即素质优良,技术过硬,信念坚定和作风顽强。素质优良是指,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学习素质;技术过硬是指,不仅熟练掌握和理解新型装备的相关技术,而且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能够很好地利用新装备的主要功能和独特优势,使其作战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信念坚定是指,矢志国防、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能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安危置于首位;作风顽强是指,不畏艰苦、意志顽强、一往无前、任劳任怨,具有敢打能拼的战斗精神。作战人员队伍建设就是要针对这些特点要求,制定一系列培养制度和训练措施,使新型军兵种的作战人员得到全面、优质的培训,能够胜任新质作战力量的实战要求。其三,是战协人员队伍建设。战协人员是指,整个作战过程中所有协助指挥作业和作战行动的工作人员。战协人员包括作战参谋、行政干事和技术士官。作战参谋,主要协助指挥人员完成作战策略设计、方案制定、作战指令下达以及作战情报上传等工作;行政干事,主要协助上级领导完成人力资源配置和战场组织调配等管理工作;技术士官,主要负责装备使用、维护、保养和修理等工作。战协人员是新型作战力量高效运转的润滑剂和推进剂,素质优秀的战协人员队伍可以有效提升作战力量的实际战斗力。所以,战协人员队伍建设是新军兵种力量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战协人员队伍建设需要立足于体系完整的专业院校培养、职业化岗前培训和针对性环境实践。
新型组合建设
除了新型装备和新型军种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武器装备的多样化组合,包括新军种在内的各军兵种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战能组合,形成新型力量体系,在实战中催生出新型作战形态或新型作战样式,并从根本上提升战场攻防效能,这就是新型组合能够产生新质作战力量的逻辑基础,也正是云作战通过作战云方式所追求的实际效果。从根本上讲,作战力量的新型组合是指,针对遂行任务的目标要求,根据作战环境和作战维域等特点,对相关作战军兵种和各类作战资源进行创新性组合设计与运用,形成目的性明确、功能性独特的综合作战能力。相对于新装备与新兵种的较长形成周期及单一效用而言,作战力量的新型组合有许多重要特点。其一,是快速形成战力。跨军兵种作战力量的新型组合有利于快速、充分地利用现有作战资源,在较短时间内生成作战任务需要的战力组合,并在实际作战中形成战场的区域性或全局性降维打击优势。其二,是提升作战能效。作战力量的新型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武器和军兵种的体系化集成优势,形成探测侦察和多种火力之间的无缝连接,促使全方位侦察、综合支援保障和攻防打击一体化,多角度发挥各军兵种力量的整体攻防效能。其三,是扩大作战维域。不同军兵种力量的新型组合,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应新发情况,包括适应各类自然空间和虚拟空间在内的多维复杂环境,遂行作战任务,并产生独特的联合攻防作战效果。其四,是实现化明为暗。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将各军兵种组成真假、虚实结合的力量体系。即可利用虚假力量迷惑敌方,使其无所适从,化解其优势;又可利用真实力量实施突然攻击,达到化明为暗、争取主动的实战效果。其五,是充分施展谋略。作战力量的新型组合及其运用,为军事谋略提供了充分施展和发挥的空间,不同的力量组合可以体现军事配置和部署谋略,力量组合的不同运用可以体现指挥和用兵谋略。有效的力量组合谋略,可以显著提升力量体系的整体战力。更多内容可参见『云作战』体系的新质力量建设(1)和『云作战』体系的新质力量建设(2)。
【主要参考资料】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
【更多相关信息】参见科学网『戴锋的个人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云作战』。
【作者信箱】fengdai@126.co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戴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195-146901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