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jf306 学习,思考,体验,印证,创造,付出

博文

我们真的很理性吗?

已有 4196 次阅读 2011-10-4 19:16 |个人分类:我思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情绪, 理性, 感性, 我执, 知见障

    近日在“南方周末”网上读到刘未鹏老师的博文《逃出你的肖申克(7)》里面有诸多观点很值得一读。原文较长,仅摘录几段与诸位分享:

只要一件事情尚存在对自己有利的解释,我们的大脑便会毫不犹豫地、掩耳盗铃地认为那就是唯一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会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不加细查,而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死抠烂打揪住一点小辫子就不放;同样,我们还会倾向于勤劳收集有利证据,并忽视不利证据。事实是,当我们内心的天平已经倾斜了之后,看来荒谬无比的理由也变得光辉灿烂,别人很有道理的反驳也能被抠出“致命”漏洞。

因此,当你觉得自己想的很有道理,无懈可击,客观公正的时候,你是否真正像你认为的那样客观呢?Artemus Ward曾经说过:并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陷入麻烦,而是那些我们认定自己知道,却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让我们陷入麻烦。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着能够从对立面的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往往能够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即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正确其实常常也是碰巧站对了队伍,而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严密的逻辑和不可辩驳的证据。最后,与其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如自己试着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

这篇博文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的“情绪头脑”的进化早早先于“理性头脑”的进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理性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和感性打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两个小人在头脑里打架。”可悲的是,理性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性打败(幸好没被打死)。

之所以转载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因为科学网上经常出现各种主题的讨论、争论、辩论等各种论。有时双方会争得不可开交,彼此都认为自己与真理同在。甚至将他人所言视为“胡说八道”、“一派胡言”。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就一定是对的吗,自己真的是从头到尾都能保持理性的态度吗?或许,争论的开始是理性的,但不知不觉中就加入了感性的因素,随着争论的深入和激烈,可能感性因素越占越多。而且读书人(或曰知道分子、知识分子)有一个通病,总觉得自己懂的比别人多。且不说是不是真的多,知识越多也会陷入“我执”,陷入“知见障”(蒋叔对这两个概念应该很有研究,求佛普)。所以,偶尔给自己敲个警钟,提醒提醒自己。

正如文中所引的话: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往往能够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即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正确其实常常也是碰巧站对了队伍,而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严密的逻辑和不可辩驳的证据。

只要花点时间去冷静思考思考,无论对错与否,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所益处。

 

刘未鹏:20097月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从事软件研发工程师工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9042-493232.html

上一篇:《南方周末》十一假期调查
下一篇:秋游訾洲公园
收藏 IP: 116.1.3.*| 热度|

9 李学宽 张玉秀 陈湘明 钟炳 刘洋 杨月琴 平文丽 xqhuang xiaxiaoxue86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