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希茉莉:红艳动人的天然药箱
2025-11-15 11:20
阅读:1184

IMG_20251110_094640.jpg

在南方城市的绿篱花坛中,常有一簇簇橙红似火的花朵绽放不息,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明星——希茉莉。它虽名含“茉莉”,却与常见的茉莉花并非一家,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园林中,希茉莉以其几乎全年无休的花期红艳动人的色彩征服了许多人的心。但你可知道,这美丽的植物不仅装点了我们的城市,更是一个蕴含丰富药用价值的“天然药箱”?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身边的老朋友吧!

IMG_20251110_094641.jpg

 

一、美丽别名背后的身份

希茉莉(学名:Hamelia patens Jacq.)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茜草科长隔木属,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它有着众多有趣的别名:醉娇花、希美丽、长隔木、红茉莉等等。

为什么名字中有“茉莉”却不是茉莉呢?原来,这是因为它管状的花形与茉莉花略有相似,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完全不同。真正的茉莉花属于木犀科,花朵洁白小巧,香气浓郁;而希茉莉则来自热带美洲,花朵呈鲜艳的橙红色,更像是一串串小喇叭。

在民间,人们还赋予希茉莉一个浪漫的花语:“长长久久的坚守与爱慕”。关于这个花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年轻的农夫默默守护心爱的姑娘,每天为她采摘野花,直到在山上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美丽花朵,将它移植到自己的小院里精心照料,最终用这朵花打动了姑娘的芳心。这或许就是希茉莉也被称为“醉娇花”的缘由吧!

 

IMG_20251110_094642.jpg 

 

二、希茉莉的“个人档案”

要认识一种植物,首先得了解它的形态特征。让我们为希茉莉建立一份详细的“个人档案”:

外貌特征:希茉莉是常绿灌木,高2-4米,分枝能力极强,树冠呈广圆形。它的茎干粗壮,颜色也很特别——是红色至黑褐色。

 叶片:叶片通常3-4枚轮生在茎上,形状像长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叶片长7-20厘米,宽5-6厘米,纸质,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摸起来较为粗糙。

花朵: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它的花朵!橙红色的花朵组成顶生的聚伞型圆锥花序,分枝像蝎子的尾巴一样展开。每一朵花都是细长的管状,长约1.8-2.5厘米。在这些小花中,雄蕊稍稍伸出花冠之外,仿佛在好奇地张望这个世界。

果实:花谢之后,希茉莉会结出暗红色或紫色的小浆果,卵圆形状,直径约6-7毫米。这些可爱的小果实不仅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也是许多鸟类喜爱的食物。

内部结构:如果你不小心折断希茉莉的枝条,会发现有白色乳汁流出,这是它的一个特殊特征。

 

IMG_20251110_094652.jpg 

 

三、希茉莉的生长密码

希茉莉原产于热带美洲,如今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也有广泛栽培。它之所以能在这些地区茁壮生长,是因为它有一套自己的“生长密码”:

气候偏好:希茉莉喜欢高温、高湿、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5-30℃,在35-40℃的高温下也能生长良好。但它不耐寒,冬季温度最好保持在8℃以上,否则容易生长不良甚至受冻。

土壤要求:它对土壤并不挑剔,但以排水性好、保水性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为佳。在长期积水的土壤中,它的生长会受到影响。

开花秘诀:希茉莉的正常花期是5-10月,但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全年开花不断。这种几乎不停歇的开花能力,使得它成为园林中名副其实的“开花机器”。

繁殖方式:希茉莉的繁殖主要以扦插为主。在中国南方,全年都可以进行扦插繁殖。选取10-15厘米长、半木质化的枝条,插入沙床或泥炭土中,保持湿润,约30-40天就能生根。

 

IMG_20251110_094702.jpg 

 

四、从野外到园林:希茉莉的旅行日记

希茉莉原本野生于热带美洲的林地,如今却成为中国南方园林绿化中广受欢迎的植物。它是如何完成这趟跨越重洋的旅行呢?

希茉莉最早被植物学家发现并描述,后来由于其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它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云南等地。

在园林应用中,希茉莉可谓“多才多艺”:它适合种植在墙边、路边、池边或坡地;也可用于花坛、岩石园等栽培观赏;在北方地区,人们常将它作为盆栽观赏植物。

希茉莉如此受欢迎,得益于它的诸多优点:生长快速、耐修剪、树冠优美、花叶俱佳。园林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它进行各种造型修剪。如果家中栽培不需要太大株形,可以在每年的早春或秋季进行重剪,这样能促发新梢,有利于形成新的树冠,并能促进开花。

 

IMG_20251110_094703.jpg 

 

五、红艳花朵中的健康密码

作为一名从事天然药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希茉莉最令人着迷的,不是它那美丽的外表,而是它内在的药用价值。虽然在中国传统中药工具书中,还没有关于长隔木药用的相关文献,但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开始揭开它健康密码的神秘面纱。

丰富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希茉莉中含有生物碱、类黄酮、苯酚、醌类、皂甙、萜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就像是植物的“化学武器”,帮助它在自然界中抵御病菌和害虫的侵袭,而人类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成分来维护我们的健康。

广泛的药理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希茉莉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腹泻、驱虫、抗抑郁、保肝、降糖、利尿、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药理作用。这简直就像一个“天然药箱”,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健康问题!

传统药用价值:在希茉莉的原产地,民间很早就开始利用它来治疗各种疾病。据记载,它可以用于疼痛、脚癣、皮肤病、糖尿病、风湿病、哮喘、痢疾以及一些妇科疾病。这充分体现了民间“就地取材”的智慧。

使用方法:在传统用法中,希茉莉的叶、根、花等部位均可入药。人们通常通过煎汤、捣敷或提取的方式,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比如,将新鲜叶片捣碎外敷,可以帮助伤口愈合;煎汤内服则可能对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科学研究进展:印度学者撰写的一篇关于长隔木的综述,系统介绍了它的植物特征、主要成分和药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我们会对希茉莉的药用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当然,我必须提醒各位年轻读者:药用植物虽好,但不能随意自行使用。每一种植物都可能有毒副作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和欣赏它们的价值,而不是自己采摘使用。

 

IMG_20251110_094725.jpg 

 

六、与你相遇:生活中的希茉莉

同学们,也许在你每天上学的路上,就会与希茉莉不期而遇。如何识别这位老朋友呢?

观察地点:你可以留意城市的花坛、公园的绿篱、小区的绿化带,特别是在南方城市,希茉莉几乎无处不在。

识别特征:找找那些橙红色管状花组成的花丛,再看看它的叶子是否是3-4片轮生的。如果你轻轻折断一小枝(请在老师或家长指导下进行),看到有白色乳汁流出,那就很可能是希茉莉了!

观察建议:你可以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早晨,带上放大镜,仔细观察希茉莉的花朵结构。你会发现,它的花冠筒细长,这适合特定口器的昆虫为其传粉。你也可以记录它的花期变化,看看它是否真的如资料所说能全年开花。

 

IMG_20251110_094740.jpg 

 

七、大自然的不完美与希茉莉的启示

希茉莉虽然有很多药用价值,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它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告诉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像希茉莉这样的植物,它们的价值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认识。

每一种植物都是独特的,希茉莉不像一些传统药用植物那样已被人类充分了解,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提醒我们,大自然中还有无数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亲爱的同学们,下次当你路过希茉莉身边时,不妨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一下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它不仅用美丽装点着我们的城市,更用自身蕴含的科学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也许有一天,你们中的某一位,将会在实验室里揭开希茉莉更多的健康密码,让这个红艳动人的“天然药箱”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力量。大自然就是这样,永远向保持好奇、勇于探索的心灵敞开它的宝藏之门!

 

IMG_20251110_094751.jpg 

 

长隔木

【中文名称】长隔木

【汉语拼音】cháng gé mù

【英文名称】Fire bush, Scarlet bush, Red head, Hummingbird bush, Texas firecracker

【拉丁文名】Hamelia patens Jacq.

【科属分类】茜草科Rubiaceae,长隔木属Hamelia

【别名】 醉娇花、希美丽、希茉莉、茜茉莉。

【植物特征】1.植株:红色灌木,高2-4米,嫩部均被灰色短柔毛。 2.叶:叶通常3枚轮生,椭圆状卵形至长圆形,长7-20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3. :聚伞花序有3-5个放射状分枝;花无梗,沿着花序分枝的一侧着生;萼裂片短,三角形;花冠橙红色,冠管狭圆筒状,长1.8-2厘米;雄蕊稍伸出。4.果实:浆果卵圆状,直径6-7毫米,暗红色或紫色。5:花期  正常花期为510月,温度适宜时,可全年开花。

【化学成分】生物碱、类黄酮、苯酚、醌类、皂甙、萜类等。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镇痛、抗腹泻、驱虫、抗抑郁、保肝、降糖、利尿、促进伤口愈合等。

【主治应用】疼痛、脚癣、皮肤病、糖尿病、风湿病、哮喘、痢疾、月经、卵巢和子宫疾病等。

参考文献Gazala Noor, Md. Afroz Ahmad, Farogh Ahsan, Tarique Mahmood, Muhammad Arif, Mohammad Khushtar.A Phytochemical and Ethnopharmacological Recapitulation on Hamelia patens[J]. Drug research, 2020, 70: 188-198.

 

 IMG_20251110_094759.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1032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