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海上升明月,心中亮起一盏灯
2025-10-17 08:14
阅读:1588

IMG_2025111719340.jpg

今年国庆假期,我回到了母校中国海洋大学。夜渐渐深了,月光如水,洒在青岛的海面上,也洒在我这个“归来仍是少年”的老教书匠的肩头。我沿着海岸慢慢走,没有目的地,也没有人陪伴,只是随性而行,仿佛时光并未走远,我还是那个背着书包、赶着晚自习的青壮年。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迎面扑来,远处是渔火点点,近处是霓虹闪烁。海上的明月,像一枚温润的古玉,悬在天心,也沉入海底。我不由想起张九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诗写得太好,好到千年之后,仍能击中每一个望月之人的心。

 

IMG_2025111719341.jpg 

青岛的夜,是灯火的盛宴。从栈桥到八大关,从五四广场到奥帆中心,一路灯光如织,映照出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温柔。可这繁华,却让我生出几分疏离。热闹是它们的,我不过是一个过客,一个在月光下寻找旧梦的人。

 

IMG_2025111719342.jpg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鲁西南农村的老家。那时的夜,黑得纯粹,也静得深沉。傍晚时分,我常赶着几只羊从坡地回家,远远望见村庄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像一粒粒黄豆,散落在夜幕中。我能一眼认出哪一盏是自家的——那是我母亲点起的煤油灯,她在灯下做针线,等我回来。

 

IMG_2025111719343.jpg 

最难忘的,是那年春节前夕。我背着一袋麦子,去邻村的磨坊磨面。磨面机坏了又修,修了又坏,轮到我时,天已黑透。我背着半袋面粉,走在漆黑的土路上,四周是荒凉的田野和几处老坟。寒冷、饥饿、恐惧,像三只无形的手,紧紧攫住我。就在我几乎要哭出来的时候,远处飘来一点灯光——是父亲提着马灯来接我了。走到他面前的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那一点灯光,成了我一生中最温暖的记忆。

 

IMG_2025111719344.png 

后来读《华严经》,见“慧灯可以破诸闇”一句,深有感触。灯光在佛家语系里,是智慧,是觉悟,是引路人走向光明的力量。四十多年前,我从农村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读书,每晚在校园里散步,看那些老式的路灯,散发着橘黄色的光,把窄窄的街道染得温柔。行人的影子在灯下摇曳,从一盏灯走到另一盏灯,仿佛从一段岁月走入另一段岁月。

 

IMG_20251117204566.jpg 

那些年,我像一株野草,在城市的角落里悄悄生长。灯光见证了我的迷茫,也照亮了我的坚持。工作之后,生活渐渐安定,心境却愈发复杂。有时是“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有时是“寂寞银灯愁不寐,萧萧风竹夜窗寒”。灯光虽暖,却也照见内心的不甘。于是,我又一次启程,去远方,去寻找那盏不曾熄灭的灯。

 

IMG_202511172178975.jpg 

在海大读博期间,我随“东方红3号”科考船出海。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傍晚归航时,海上突然起了大风,浪涛汹涌,船体剧烈摇晃。我晕得七荤八素,趴在船舷边,几乎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就在最绝望的时候,有人喊:“看见灯光了!”我抬头望去,远处海平面上,浮现出一片朦胧的光晕——那是青岛城市的灯火。那一瞬间,我和同伴们相拥而泣,仿佛重生。“鱼龙光照像,风浪影摇灯”,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灯光的含义——它不仅是光明,更是归宿,是希望,是人在绝境中依然不肯放弃的信念。

 

IMG_2025111720435643.jpg 

如今,我站在母校海大的门口,望着这片熟悉的灯火,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这城市变了,这灯光也变了,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王维说:“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这话说得真好。人生在世,只要心中有一盏灯,便不惧长夜,不惧风雨。

 

IMG_202521430545624.jpg 

 

今夜,青岛的月光很好,灯火也很好。我继续往前走,不知走向哪里,但我知道,心中有灯,脚下有路,这就够了。

 

 

相关博文:

灯暖书声,岁月长明  recommendico.gif 精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6270.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