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一片火红的鸡冠花在秋风中摇曳,那饱满的花序宛如雄鸡昂首高歌,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秋风送爽的季节,当许多花朵渐渐凋零时,鸡冠花却以它那独特的花形和鲜艳的色彩装点着大地。那一片片如火如荼的“鸡冠”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蕴藏着丰富药用价值的宝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鸡冠花的奇妙世界,探索这种常见植物背后不寻常的故事。
一、花形如鸡冠:鸡冠花的生物学特性
鸡冠花,学名Celosia cristata L.,是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植株并不高大,一般高度在30-90厘米之间。茎干粗壮而直立,全身光滑无毛。
叶片呈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仿佛一颗颗绿色的心形徽章,沿着茎干交替排列。
鸡冠花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它那独特的花序。这种扁平肉质的花序多呈鸡冠状,也有卷冠状或羽毛状的品种。
实际上,这看似一朵大花的“鸡冠”是由无数小花紧密聚集而成的花序。这些小花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眼中那醒目的“鸡冠”。
鸡冠花的颜色丰富多彩,除了最常见的红色外,还有紫色、黄色、白色等多种颜色。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鸳鸯鸡冠花”的品种,能在同一株上绽放出紫黄各半的花朵,令人叹为观止。
鸡冠花的花期相当长,从夏季一直持续到秋季。当许多花草在秋风中凋零时,鸡冠花却“霜降之时,其花更为娇妍”,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不愧为秋季园圃中的勇士。
鸡冠花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20-30℃的环境中生长。它是喜光植物,阳光越充足,花色就越艳丽。同时,它耐旱性强但不耐涝,喜欢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鸡冠花还对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够净化空气,是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二、千年观赏史:鸡冠花的种植历史与园林价值
鸡冠花原产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鸡冠花是在唐代传入我国的,至今已逾千年。
在我国古代,鸡冠花深受人们喜爱,这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罗邺在《鸡冠花》中写道:“一枝秾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傍。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诗中描绘的正是清晨时分,阶前庭下,一枝紫色的鸡冠花在秋风中摇曳的迷人景色。
古人对鸡冠花的观察十分细致。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记载:“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曰后庭花。”
有人推测,陈后主陈叔宝那首著名的《玉树后庭花》描写的就是鸡冠花。
鸡冠花的品种繁多,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特点。
《群芳谱》中记载有“扫帚鸡冠、扇面鸡冠、缨络鸡冠,又有紫黄各半,名鸳鸯鸡冠,又有一种五色者最矮,名寿星鸡冠。”现代更是培育出了“百鸟朝凤”等新品种,其主枝顶端花朵硕大,分枝顶端花朵较小,如同群鸟朝凤,寓意吉祥。
在园林绿化方面,鸡冠花用途广泛。高茎种可用于花境、点缀树丛外缘,还可做切花、干花等;而矮生种则可用于布设花坛或制作盆栽。
鸡冠花的花期长,色彩鲜艳,在夏秋少花季节尤为珍贵,能有效丰富园林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鸡冠花还是一种抗污染、低碳、环保的大众观赏花卉。它对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具有良好的抗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可谓是美化环境的“多面手”。
三、药食两相宜:鸡冠花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鸡冠花不仅好看,还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食用价值
鸡冠花被誉为“热带菠菜”,在热带有些地区被当做蔬菜栽培。据记载,中国明代朱橚编撰的《救荒本草》就将鸡冠花录入,认为在饥荒时期可以当作蔬菜食用。
鸡冠花的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21种氨基酸、12种微量元素和多种天然酶、辅酶。更令人惊讶的是,鸡冠花籽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3%,可以补充粮食含量之不足。
鸡冠花的食用方法多样:其花可鲜食,嫩茎叶用沸水烫过后,换清水浸除苦味,即可炒食或做汤。鸡冠花籽的味道像榛子,可炒食,或混合小麦制成面粉,是理想的食品。
这里分享一道简单的药膳——鸡冠花蛋汤的做法:取白鸡冠花30克,洗净后加清水1000毫升,放入锅内煮至60毫升,留汤去渣;然后在汤内加入葱段、姜片、盐、味精、白糖等调料,烧开后打入鸡蛋,煮成荷包蛋,最后淋几滴麻油即可。
这道汤有凉血止血、滋阴养血的功效,可用于便血、崩漏、白带等症。
2.药用价值
鸡冠花的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就被人们认识和利用。鸡冠花的花序可入药,一般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即可。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质量较佳,色红者次之。
● 中医学认识
中医认为,鸡冠花性凉,味甘、涩,归肝、大肠经,具有收敛止血、止带、止痢的功效。
《滇南本草》记载鸡冠花能“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本草纲目》指出其可“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带下”;
《玉楸药解》则补充其能“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在临床应用中,鸡冠花可用于多种出血症,如痔漏下血、咳血、吐血、妇人崩中等。使用方法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可煎汤,一般用量6-12克,或入丸、散剂;外用则可煎水熏洗。
古人用药讲究辨证施治,对于鸡冠花的选择也很精细。治疗出血证,多选用白鸡冠花;而治疗赤白下痢、赤白带下等,则多遵循“赤用红,白用白”的原则,即赤痢用红鸡冠花,白痢用白鸡冠花。
● 现代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鸡冠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山奈甙、苋菜红甙、松醇及多量硝酸钾等。这些成分赋予了鸡冠花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鸡冠花具有止血、抗衰老、增强机体耐受力、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预防骨质疏松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它在临床上也有一些新用途,比如治疗青光眼,可以用干鸡冠花、干艾根、干牡荆根各15克,水煎服。
值得一提的是,鸡冠花的不同炮制方法会影响其药效。生鸡冠花性凉,收涩之中兼有清热除湿的功效,多用于湿热带下、湿热痢疾等症;而鸡冠花炭凉性减弱,收涩作用增强,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复不愈及带下、久痢不止。
四、文化寓深情:鸡冠花的文学描写与历史文化价值
鸡冠花不仅以其独特的花形和鲜艳的色彩装点着自然,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鸡冠花常被赋予吉祥、热情、高贵的象征意义。由于鸡冠花多在秋凉时节开放,且经冷风而不凋,被人们视为永不褪色的恋情或不变的爱的象征。
鸡冠花还与“鸡有五德”的典故联系在一起。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田饶对鲁哀公说:“鸡乎,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
自此,鸡的形象就确立了——文武双全,守信忠勇。推而广之,鸡冠花也获得了这些美好的寓意。
历代文人墨客对鸡冠花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宋代赵企的《咏鸡冠花》写道:“秋光及物眼犹迷,著叶婆娑拟碧鸡。精采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这首诗生动描绘了鸡冠花在秋风中摇曳,宛如雄鸡欲鸣的景象,情趣盎然。
元代姚文奂则巧妙回应:“何处一声天下白,霜华晓拂绛云冠。五陵斗罢归来后,独立秋亭血未干。”谁说鸡冠花不会啼鸣?在诗人想象中,它不但会啼,还是斗罢归来的英雄,独立秋亭,红冠如血。
对于白色的鸡冠花,明代才子解缙有一首巧妙的诗:“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如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将白色鸡冠花比喻成雄鸡因贪报晓而戴了满头霜,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鸡冠花还有一个洋名叫“波罗奢花”,源自梵语。想象一下,在强光下观赏紫红色的鸡冠花,金丝绒般的质地,质浑厚形端庄,溢光流彩,确实配得上这个华美的名字。
在我国民间,鸡冠花还被认为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因其形似鸡冠,而鸡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驱除不祥的象征意义,所以鸡冠花也常被种植在庭院中,以求平安吉祥。
结语
鸡冠花,这种平常却不平凡的植物,以其独特的花形点缀着我们的环境,以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守护我们的健康,又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滋养我们的心灵。
它不拘生长条件,勇敢应对秋寒,始终保持鲜艳的本色,这种品格不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大自然中的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希望这篇关于鸡冠花的小文能够激发你对药用植物的兴趣,也许在你家的阳台上、庭院里,也会有一片火红的鸡冠花在秋风中摇曳,向你讲述着大自然更多奇妙的故事。
参考文献:略
《中国药典》:鸡冠花
【拼音注音】Jī Guān Huā
【别名】鸡公花、鸡髻花、鸡冠头
【英文名】FLOS CELOSIAE CRISTATAE
【来源】本品为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 的干燥花序。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
【性状】本品为穗状花序,多扁平而肥厚,呈鸡冠状,长8~25cm,宽5~20cm,上缘宽,具皱褶,密生线状鳞片,下端渐窄,常残留扁平的茎。表面红色、紫红色或黄白色。中部以下密生多数小花,每花宿存的苞片及花被片均呈膜质。果实盖裂,种子扁圆肾形,黑色,有光泽。体轻,质柔韧。无臭,味淡。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炮制】鸡冠花:除去杂质及残茎,切段。鸡冠花炭:取净鸡冠花,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焦黑色。
【鉴别】取本品2g,剪碎,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鸡冠花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丙酮(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归肝、大肠经。
【性味】甘、涩,凉。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带,止痢。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用法用量】6~12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鸡冠花
【拼音注音】Jī Guān Huā
【别名】鸡髻花、鸡公花(《闽东本草》),鸡角枪(《福建中草药》)。
【出处】《岭南本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序。8~10月间,花序充分长大,并有部分果实成熟时,剪下花序,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为观赏植物。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原形态】鸡冠花,又名:鸡冠苋。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粗壮。单叶互生;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叶柄。穗状花序多变异,生于茎的先端或分枝的末端,常呈鸡冠状,色有紫、红、淡红、黄或杂色;花密生,每花有3苞片;花被5,广披针形,长5~8毫米,干膜质,透明;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环状;雌蕊1,柱头2浅裂。胞果成热时横裂,内有黑色细小种子2至数粒。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状】为带有短茎的花序,形似鸡冠,或为穗状、卷冠状。上缘呈鸡冠状的部分,密生线状的绒毛,即未开放的小花,一般颜色较深,有红、浅红、白等颜色;中部以下密生许多小花,各小花有膜质灰白色的苞片及花被片。蒴果盖裂;种子黑色,有光泽。气无,味淡。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较佳,色红者次之。
【药理作用】试管法证明,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虫体与药液接触5~10分钟后即趋消失。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茎及种子,剪成小块。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足蹶阴肝经。"②《本草再新》:"入肾经。"
【性味】甘,凉。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②《纲目》:"甘,凉,无毒。"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涩,无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赤白带下。①《滇南本草》:"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②《纲目》:"治痔漏下血,办白下痢,崩中,亦白带下,分赤白用。"③《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复方】①治五痔肛边肿痛,或窜乳,或窜穴,或作疮,久而不愈,变成漏疮: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上为粗末。每用粗末半两,水碗半,煎三、五沸,热洗患处。(《卫生宝鉴》淋渫鸡冠散)②治赤白下痢: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濒湖集简方》)③治下血脱肛:㈠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每服七十丸。㈡白鸡冠花(炒)、椶榈灰、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永类钤方》)④治吐血不止:白鸡冠花,醋浸煮七次,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下。(《经验方》)⑤治咳血,吐血:鲜白鸡冠花五至八钱(干者二至五钱),和猪肺(不可灌水)冲开水约炖一小时许,饭后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⑥治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干晒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孙天仁集效方》)⑦治产后血痛:白鸡冠花酒煎服之。(《怪证奇方》)⑧治白带、砂淋: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元方》)⑨治血淋:白鸡冠花一两,烧炭,米汤送下。(《湖南药物志》)⑩治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孙天仁集效方》)⑾治风疹:白鸡冠花、向日葵各三钱,冰糖一两。开水炖服。(《闽东本草》)⑿治青光眼:干鸡冠花、干艾根、干牡荆根各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⒀治额疽:鲜鸡冠花、一点红、红莲子草(苋科)各酌量,调红糖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冠花
【拼音注音】Jī Guān Huā
【别名】鸡髻花、鸡公花、鸡角枪、鸡冠头、鸡骨子花、老来少。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osia cristata L.[C.Argentea L.var.Cristata(L.)O.Kuntze]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花序充分长大,并有部分果实成熟时,剪下花序,晒干。
【生境分布】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南北各地区均有栽培,广布于温暖地区。
【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粗壮。分枝少,近上部扁平,绿色或带红色,有棱纹凸起。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3cm,宽2-6cm,先端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红色至紫红色、黄白或黄色;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宿存;花被片5,椭圆状卵形,端尖,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胞果卵形,长约3mm,熟时盖裂,包于宿存花被内。种子肾形,黑色,光泽。花期5-8月,果期8-11月。
【栽培】1.气候土壤:喜温暖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夹砂土栽培较好。2.种植:种子繁殖。一般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时,每亩用种子5-6两,与拌有人畜粪水的火灰混匀,在畦上按行、株距各约30cm开穴,深约3cm,穴底要平,先施人畜粪水,然后将种子灰均匀撒播。3.田间管理: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壮苗4-5株。除草、追肥,第1次在匀亩后进行,第2次在5月间。天旱时要浇水。4.病虫害防治:虫害有蛞蝓,在早晨撒鲜石灰粉防治。青虫,用乐果防治。青虫,用6%可湿性六六六防治。
【性状】为带有短茎的花序,形似鸡冠,或为穗状、卷冠状,上缘呈鸡冠状的部分,密生线状的绒毛,即未开放的小花,一般颜色较深,有红、浅红、白等颜色;中部以下密生许多小花,各小花有膜质灰白色的苞片及花被片。蒴果盖裂;种子黑色,有光泽。气无,味淡。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较佳,色红者次之。
【化学成分】花含山柰甙(kaempferitrin)、苋菜红甙(amaranthim)、松醇(pinite)及大量硝酸钾;黄色花序中含微量苋菜红素,细色花序中含大量苋菜红素。种子含脂肪油12.8%,脂肪酸组成:丹桂酸微量,肉豆蔻酸0.1%,棕榈酸8.7%,硬脂酸1.3%,花生酸微量,山萮酸0.7%,廿四成碳烷酸0.5%,十六碳酸微量51.5%,二十碳烯酸0.1%,芥酸1.9%,二十四碳烯酸0.1%,亚油酸32.9%,亚麻酸2.6%。
【药理作用】试管法证明,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虫体与药液接触5-10分钟后即趋消失。10%煎剂在试管中,加等量阴道滴虫养液,30分钟时虫体变圆,活动力减弱,60分钟时大部虫体消失;如前剂浓度为20%,则15分钟时虫体即消失。试管法证明,本品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杀灭作用,10%煎剂加等量阴道滴虫培养液,30分钟时虫体变圆,活动力减弱,60分钟时大部分虫体消失;20%煎剂可使虫体5-10分钟内消失。本品10%注射液对孕鼠、孕豚鼠、家兔等宫腔内给药有中期引产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茎及种子,剪成小块。
【归经】肝;肾经。
【性味】甘;凉;无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2.《本草纲目》: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带下,分赤白用。3.《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冠子
【拼音注音】Jī Guān Zi
【出处】《本草抬遗》。
【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搓出种子,拣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鸡冠花"条。
【性状】干燥的种子,细小,扁卵圆球形,直径1~1.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泽。扩大镜下观察,可见表面有细密网纹和小的凹点。种皮薄而脆。种仁黄白色。无臭,味淡.以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
【药理作用】试管法证明,种子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与药液接触后5~10分钟,虫体即趋消失。
【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性味】甘,凉。①《嘉祜本草》:"凉,无毒。"②《纲目》:"甘,凉,无毒。"③《玉楸药解》:"味苦,微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赤白痢。"②《日华子本草》:"治妇人崩中带下,入药炒用。"③《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④《现代实用中药》:"治肝脏病及眼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备注】本品在多数地区作青葙子使用,参见"青葙子"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冠子
【拼音注音】Jī Guān Zi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osia cristata L.[C.Argentea L.var.Cristata(L.)O.Kuntz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种子成熟时割取果序,日晒,取净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南北各地区均有栽培,广布于温暖地区。
【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粗壮。分枝少,近上部扁平,绿色或带红色,有棱纹凸起。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3cm,宽2-6cm,先端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红色至紫红色、黄白或黄色;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宿存;花被片5,椭圆状卵形,端尖,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胞果卵形,长约3mm,熟时盖裂,包于宿存花被内。种子肾形,黑色,光泽。花期5-8月,果期8-11月。
【性状】性状鉴别:种子呈扁圆形,直径约1.5mm。表面棕红色至黑色,有光泽。置放大镜下观察,见有细密纹理及凹点状种脐。种皮脆,易破裂。偶见胞果上残留的花柱,长2-3mm。气微,味淡。以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油含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1],种子蛋白质含白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2]。种子还含脂肪,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β-胡萝卜素)(β-carotene),视黄醇(retinol),维生素B1、B2、C、E,18种氨基酸和22种无机元素[3]。
药理作用 试管法证明,种子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与药液接触后5-10分钟,虫体即趋消失。
【归经】肝;大肠经。
【性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便血;崩漏;赤白痢;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赤白痢。2.《日华子本草》:治妇人崩中带下,入药炒用。3.《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4.《现代实用中药》:治肝脏病及眼病。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冠苗
【拼音注音】Jī Guān Miáo
【出处】《纲目》
【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茎叶。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鸡冠花"条。
【性味】《纲目》:"甘,凉,无毒。"
【功能主治】治痔疮,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荨麻疹。①《纲目》:"治痔疮及血病。"②《岭南采药录》:"煎水洗妇人阴部疮及火疮。取叶煎服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①治腹泻,痔疮出血,吐血,衄血,血崩:鸡冠花全草,煎水服。②治荨麻疹:鸡冠花全草,水煎,内服外洗。③治蜈蚣咬伤:鸡冠花全草,捣烂敷患处。(选方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冠苗
【拼音注音】Jī Guān Miáo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鸡花冠花的茎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osia cristata L.[C.Argentea L.var.Cristata(L.)O.Kuntze]。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呀晒干。
【生境分布】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南北各地区均有栽培,广布于温暖地区。
【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粗壮。分枝少,近上部扁平,绿色或带红色,有棱纹凸起。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3cm,宽2-6cm,先端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红色至紫红色、黄白或黄色;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宿存;花被片5,椭圆状卵形,端尖,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胞果卵形,长约3mm,熟时盖裂,包于宿存花被内。种子肾形,黑色,光泽。花期5-8月,果期8-11月。
【性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主吐血;衄血;崩漏;痔疮;痢疾;荨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治痔疮及血病。2.《岭南采药录》:煎水洗妇人阴部疮及火疮。取叶煎服治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53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