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监测评估及绿色核算研究
2025-10-2 10:07
阅读:1282

IMG_20250907_121102.jpg

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监测评估及绿色核算研究

 

摘要本文以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生态产品监测评估体系及绿色核算方法,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流量进行系统核算。基于实地考察、遥感监测与统计数据分析,从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个维度评估了江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研究表明,江北地区年度生态产品总价值达300亿元,其中物质供给占比65.7%,调节服务占比30.1%,文化服务占比4.2%。同时,本文针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和绿色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监测评估;绿色核算;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江北地区

IMG_20250907_110633.jpg 

1 引言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技术支撑。随着国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本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的出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已成为当前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江北地区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湿地、湖泊和农田资源,开展生态产品监测评估与绿色核算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刘耕源(2018)从生态热力学角度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货币量核算方法,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新视角。云南省发布的《高原湖泊流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创新性地构建了存量和流量双核算体系,为类似流域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参考。龙江森工集团开展的GEP核算实践,则为林业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龙江样本"。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指标体系不统一、评估方法差异大、区域适用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针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尚显不足。

本文以江北地区为研究案例,基于实地考察和多元数据,构建了适用于区域特色的生态产品监测评估体系和绿色核算方法,量化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流量,以期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IMG_20250907_110643.jpg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江北地区地处长江中游(N28°15-32°35′,E115°20-119°4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17℃,年均降水量1000-1300mm。区域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涵盖山区、林区、湖区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42.5%,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8%,农田生态系统占区域面积的35.6%。该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江北地区下辖3个市(县)的12个乡镇,总人口约5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3.5%。近年来,该地区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湿等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占比仍达12.5%。如何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课题。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产品监测体系构建

本研究借鉴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的先进经验,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的生态产品监测评估体系。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考察、遥感解译、统计报表和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 

1: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监测方法

数据来源

物质供给

农产品供给

粮食产量、蔬菜产量、水果产量等

实地采样、统计报表

农业农村局、实地监测

水产品供给

鱼类产量、虾蟹类产量等

实地采样、市场调查

渔业部门、市场调研

林产品供给

木材产量、林果产量、菌菇产量等

样方调查、统计报表

林业局、实地调查

水资源供给

地表水供应量、地下水供应量

水文监测、遥感反演

水利局、水文站

调节服务

气候调节

固碳量、释氧量、温室气体吸收量

样方监测、模型估算

气象局、生态系统模型

水文调节

水源涵养量、洪水调蓄量

水文监测、模型模拟

水利局、水文模型

土壤保持

土壤侵蚀量、养分保持量

遥感监测、实地采样

水土保持站、遥感数据

环境净化

污染物降解量、空气质量改善程度

环境监测、模型计算

生态环境局、监测站

文化服务

生态旅游

旅游人数、旅游收入

问卷调查、统计报表

文旅局、景区管理方

科学教育

科研项目数、科普活动次数

文献调研、部门统计

科技局、教育局

2.2.2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支付意愿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具体而言:

(1)物质产品价值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核算,计算公式为:

  

V m =∑ i=1n Q i × P i

 

其中,Vm为物质产品价值,Qi为第i类物质产品的物质量,Pi为其市场价格。

(2)调节服务价值根据服务特性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如固碳释氧价值采用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成本法核算;水源涵养价值采用影子工程法核算;土壤保持价值采用机会成本法和肥料市场价格法核算。

(3)文化服务价值采用旅行费用法和支付意愿法进行核算。同时,参考重庆市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中的实践经验,引入了特色指标以更全面反映区域生态产品的独特价值。

         

IMG_20250907_123937.jpg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产品物质量评估结果

基于构建的监测评估体系,对江北地区2025年度生态产品物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如下:

2:江北地区生态产品物量评估结果(2025年度)

生态产品类型

具体指标

物质量

单位

数据来源

物质供给

粮食产量

125,000

统计报表

水产品产量

32,000

渔业部门

木材产量

78,000

林业局

水资源供给量

6.5 亿

m³

水利局

调节服务

固碳量

1,250,000

CO₂当量

模型计算

释氧量

920,000

模型计算

水源涵养量

8,200

m³

水文模型

土壤保持量

3,250,000

遥感监测

洪水调蓄量

5,600

m³

水文模型

文化服务

生态旅游人数

1,250,000

人次

文旅局

科研项目数

35

科技局

评估结果表明,江北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丰富,年固碳量达125万吨,水源涵养量8200m³,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同时,生态旅游人数达125万人次,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文化服务潜力。

3.2 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结果

基于物质量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价值核算方法,得到江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量如下:

3:江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结果(2025年度)

 

生态产品类型

价值量(万元)

占比(%)

主要贡献因子

单位价值

物质供给

197,400

65.7

农产品

85,600万元

水产品

32,800万元

46,500万元

水资源

32,500万元

调节服务

90,700

30.1

固碳释氧

36,800万元

水源涵养

24,600万元

土壤保持

12,500万元

洪水调蓄

16,800万元

文化服务

12,600

4.2

生态旅游

22,500万元

科学教育

3,400万元

总计

300,700

100

-

-

核算结果显示,江北地区2025年度生态产品总价值为300.7亿元,相当于区域GDP35.2%。其中,物质供给价值占主导地位(65.7%),调节服务价值次之(30.1%),文化服务价值占比相对较小(4.2%)。这一结构与江北地区作为重要农产品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基本相符。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贡献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贡献率

 

生态系统类型

物质供给价值占比

调节服务价值占比

文化服务价值占比

价值总量(亿元)

森林生态系统

42.3%

48.5%

9.2%

126.5

湿地生态系统

35.6%

52.8%

11.6%

85.3

农田生态系统

78.9%

18.5%

2.6%

72.4

湖泊生态系统

28.7%

60.3%

11.0%

16.5

 

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方面的价值贡献率较高,而农田生态系统则以物质供给功能为主。这为区域生态系统差异化管理和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绿色核算创新与实践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未能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贡献,导致"资源无价、产品低价"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克服这一局限,本研究在绿色核算方面进行了以下创新:

一是建立存量和流量双核算体系。存量账户聚焦森林、湿地、草地、农田4类生态资产,设置18项指标量化生态资产储量及动态变化;流量账户基于"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维度,设置17项指标,系统评估生态产品价值。这一体系有效衔接了生态系统的存量和流量特征,为全面评估生态资产状况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是创新增设区域特色指标。为充分反映江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环境过程复杂、社会经济服务功能丰富的特点,在流量账户中,创新纳入"绿色产品供给、水资源供给、陆生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持、本地游憩、科教功能"6项特色指标。通过特色指标设计,突出了江北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及科研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

三是实现参数本地化与技术创新。通过调查监测和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江北地区的生态本底数据库,实现了土壤保持、洪水调蓄、本地游憩等7项指标重点参数本地化,丰富了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参数库。创新构建"监测调查-生态系统分类-生态资产评估-生态产品定价"四维核算体系,重点攻克了湖泊系统等特殊生态单元的价值量化技术瓶颈。

   

IMG_20250907_124512.jpg 

4 讨论

4.1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多种不确定性来源。首先,评估方法选择对结果有重要影响。以固碳价值核算为例,碳税率法、碳市场价格法和损害成本法得出的结果可能差异显著。本研究采用国家发改委推荐的碳税率(50/CO₂)进行核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仍可能低估实际的固碳价值。

其次,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尽管本研究采用了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但部分指标仍存在监测网点密度不足、监测频率低等问题。如土壤保持量的测算主要依赖于遥感数据,缺乏地面验证,可能引入一定误差。

第三,空间异质性对核算结果的尺度效应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核算,未能充分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未来应加强网格化监测与评估,提高核算结果的空间精度。

4.2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与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相比,本研究在核算体系构建方面借鉴了其存量和流量双核算的思路,但针对江北地区特点,增加了农业生态产品和湖泊调节服务的权重,体现了区域特色。

与龙江森工GEP核算方案相比,本研究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方面结果偏低,这主要源于江北地区森林资源禀赋相对较弱,但农田和水域生态产品价值较高,反映了不同区域生态产品结构的差异性。这一比较说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套用同一模式。

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相比,本研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尚有不足。奉节县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实现"煤城""橙都"蝶变,品牌价值达381.7亿元;渝北区投资3.36亿元修复铜锣山废弃矿坑,打造国家5A级矿山公园。这些成功案例为本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

4.3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政策应用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策制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一是为生态保护补偿提供依据。本研究计算的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量,可以作为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如湖滨镇年度生态调节服务价值达620.8万元,应获得相应的生态补偿,以激励当地继续开展生态保护活动。

二是为绿色发展绩效考核提供指标。传统的GDP核算未能反映生态系统的贡献,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建议将GEP增长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

三是为生态产品交易奠定基础。随着碳汇、水权等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价值核算为交易定价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计算的森林碳汇价值(1.8亿元)可以作为碳汇交易的基础数据,推动生态产品从"无价""有价"的转变。

     

IMG_20250907_111458.jpg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监测评估体系和绿色核算方法,对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产品价值进行了系统核算,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江北地区生态产品总价值显著,年度价值量达300.7亿元,相当于区域GDP35.2%。其中物质供给价值占65.7%,调节服务价值占30.1%,文化服务价值占4.2%

第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结构差异显著。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方面价值贡献率高,而农田生态系统则以物质供给功能为主。

第三,建立的存量和流量双核算体系、区域特色指标参数本地化等绿色核算创新,有效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5.2 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绿色发展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建立基于GEP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是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各区域生态产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等产业,打造区域生态品牌,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与能力建设。引进和推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的相关技术,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生态产品监测评估能力。

5.3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一是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结果的可比性;二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动态评估与预测,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前瞻性指导;三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融合,完善绿色发展统计体系。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工作,需要生态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随着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4409.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