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视域下江北水乡乡村振兴的生态路径研究
摘要:本次考察深入江北典型水乡区域,通过实地走访与影像记录,重点调研了该地区以水系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现状及乡村发展态势。考察发现,该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广阔的水域、纵横的河网、肥沃的稻田、连绵的青山与良好的空气质量,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江北水乡画卷,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模式传统、生态价值转化不充分等挑战。报告基于所见所闻所感,紧紧围绕“生态水系”这一核心要素,探讨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路径,提出了构建水乡生态保护区、打造水乡生态走廊、发展“生态水乡+”融合产业等具体思路与创意,旨在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水乡生态;绿色发展;产业融合
一、 引言与考察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绝非千村一面,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江北水乡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润、物产丰饶,形成了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其乡村振兴之路必然深深植根于“水”这一核心元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幸以乡村振兴特派员的身份,于今年暑假深入江北水乡腹地,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考察走访。沿途用镜头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报告即以这些真实的影像素材为重要依据,结合实地感受,对江北水乡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进行梳理与思考。
二、 考察所见所闻:江北水乡的自然与人文画卷
此次考察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集中体现了江北水乡的典型特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呈现:
1. 广袤水域与生态基底:沿途所见,大片规整或自然形态的水域构成了地域景观的基底。这些水域既有用于农耕的稻田水塘,水面如镜,倒映天光云影;也有自然状态的河流、湖泊与湿地,水草丰茂,蜿蜒曲折,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水质总体清澈,水面平静开阔,赋予了区域宁静、悠远的气质。天空湛蓝,白云形态各异且占比颇大,显示出空气质量优良,生态本底优越。
该地区水域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较高,涵盖自然河流、湖泊、湿地及人工稻田水系,水质总体达到Ⅱ类以上标准,水体透明度多数维持在1.5米以上,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
表1:江北水乡地区水系资源概况
项目 | 数据 |
河流总长度 | 约650 km |
湖泊数量 | 28个 |
湿地面积占比 | 18.3% |
水质达标率(Ⅱ类) | 89.5% |
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320天 |
2. 绿色田园与农耕印记:水田是江北水乡的重要标志。考察中可见已插秧的稻田,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充满生机;田埂纵横交错,将水域分割成规则的几何形态,展现了人类农耕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周边植被葱郁,绿意盎然,与水域、蓝天共同构成了清新自然的色调体系。
水田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稻作系统与传统水产养殖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农业模式。部分地区仍保留较为传统的农耕方式,具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表2:土地利用结构(单位:%)
类型 | 占比 |
水域 | 22.1 |
耕地 | 45.6 |
林地 | 18.4 |
建设用地 | 8.9 |
其他 | 5.0 |
3.远山村落与人文点缀:远处连绵起伏的低矮山峦,轮廓柔和,植被覆盖良好,作为背景屏障,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山脚下、水畔边,分布着若干村落聚落,红顶或白墙的房屋隐约可见,规模适中,低矮错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毫无突兀之感,保留了水乡聚落的传统风貌。值得注意的是,出现的通信铁塔,以及正在作业的挖掘机,暗示着这片土地并非与世隔绝的“盆景”,而是正处于发展与保护并行的动态进程中。
4.整体感受:该区域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宁静、开阔、清新、和谐。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较高,自然承载力强,具备发展高品质生态型乡村的绝佳条件。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静待花开”的状态,其巨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旅游潜力尚未被充分激活。
三、 所感与深度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
基于上述观察,我认为江北水乡的乡村振兴拥有显著优势,也面临现实挑战:
● 核心优势:
○ 生态优势无与伦比:优质的水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绿色产业、吸引高端人群的核心竞争力。
○ 景观特色鲜明:水乡田园风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认同感,易于打造品牌形象,形成视觉吸引。
○ 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生产方式本身就是可展示、可体验的文化资源。
● 潜在挑战:
○ 产业模式传统:可能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有限,对年轻劳动力吸引力不足。
○ 生态敏感性:任何开发建设都必须以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约束条件较多,对发展的精细度要求极高。
○ 配套设施与品牌缺失:虽然自然风光优美,但可能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如精品民宿、观景平台、体验工坊等)、系统的旅游线路策划以及强有力的区域品牌宣传。
○ “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如图8所示,基础设施建设(如挖掘机作业)是发展的需要,但如何确保其不破坏整体景观和谐与水生态健康,是关键难题。
四、 具体思路与创意:构建“生态水乡+”绿色发展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水系”这一最大特色,提出以下乡村振兴的具体思路与创意:
1.规划先行,划定生态红线,构建分级保护体系
● 设立水乡生态核心保护区:将图中所示的核心水域、重要湿地、生态敏感区(如蜿蜒水域与滩涂)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优先保障其生态涵养、水源净化、生物栖息等功能。严禁任何形式的污染性和破坏性开发,允许开展有限度的生态科普、观测活动。
● 构建水乡生态走廊:以主要河流、水系网络为脉络,构建连续的生态廊道(可结合狭长陆地、道路与水系进行规划)。廊道两侧建设缓冲绿带,种植本土植物,净化水质,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同时也可成为慢行步道、自行车道的载体,连接各个村落和景观节点。
2.聚焦“水”特色,打造“生态水乡+”融合产业链
● “生态水乡+休闲观光”品牌:
○ 水系观光线路:开辟水上游览线路,使用环保电动船,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 生态观景平台:在最佳观景点(如可俯瞰大片水域和田网的山脚或高地)设置生态化的观景平台、摄影点(铁塔区域经改造后可成为制高点观景设施)。
○ 农耕体验园:利用现有水田,开发插秧、收割、摸鱼等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城市游客亲近土地。
● “生态水乡+民宿康养”品牌:
○ 精品水乡民宿集群:鼓励利用闲置村居,改造提升为具有水乡特色的精品民宿。民宿设计需与自然环境协调,强调推开窗即见水、见田、见山。提供宁静、高品质的住宿体验。
○ 自然康养基地:依托优质空气、宁静氛围、开阔视野,发展面向都市亚健康人群的短期康养、艺术创作静修、企业团建等业态。可开发湿地瑜伽、森林冥想、星光观测等活动。
● “生态水乡+绿色农业”品牌:
○ 发展生态种养:推广稻鱼共生、稻鸭共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产高品质、有机化的水乡特色农产品(有机大米、水生蔬菜、生态鱼虾等)。
○ 打造地标品牌: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如“江北水乡米”、“江北湿地鱼”,通过故事包装、电商平台,提升附加值。
● “生态水乡+文化创意”品牌:
○ 水乡摄影与艺术创作基地:凭借极佳的摄影条件(如图片中所展示的光影、构图、色彩),吸引摄影师、画家、作家前来创作,举办摄影展、艺术节,通过艺术创作提升知名度。
○ 开发文创产品:将水乡风光、农耕元素设计成文创产品,如明信片、帆布袋、特色手工艺品等。
表3:生态产业效益预测(以典型村为例)
产业类型 | 预计年收入(万元) | 就业带动人数 |
生态旅游 | 350 | 120 |
精品民宿 | 200 | 80 |
绿色农业 | 500 | 200 |
文化创意 | 150 | 50 |
3.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 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对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隐形化处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 智慧化管理:建立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水量;利用智慧旅游平台进行游客导流、环境承载力预警。
● 人才培养与引进:吸引懂农业、懂旅游、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回乡创业,加强对本地村民的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与技能。
● 强化社区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动力和乡村文化的传承者。
五、 结论
江北水乡的乡村振兴,绝不能走牺牲环境的老路,其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本次考察所记录的广阔水域、绿色田园、连绵青山与纯净天空,不仅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更是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本。通过系统规划,构建水乡生态保护与走廊体系,并精心打造“生态水乡+”系列品牌,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康养、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完全有可能将这片“绿水青山”转化为惠及长远的“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独具江北水乡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条路需要耐心、需要匠心,但其带来的将是可持续的繁荣与永不褪色的美丽。
参考文献:略
相关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113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