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齐鲁实践
——基于齐鲁乡村深度考察的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作者在山东省多地的暑期深度考察,系统分析了齐鲁乡村在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产业基础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禀赋优势与发展短板,提出“守本底、强筋骨、融脉络、铸乡魂、重协同”五维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为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实证参考与策略支撑。
关键词:和美乡村;齐鲁样板;生态宜居;产业韧性;城乡融合
一、引言:田野考察中的时代命题
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战略。2023年盛夏,笔者作为乡村振兴特派员深入山东半岛的县、乡、村三级单元,通过实地走访、农户访谈与部门座谈,系统调研齐鲁乡村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及人居改善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本报告旨在提炼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建经验,剖析发展瓶颈,提出科学路径,为同类区域提供借鉴。
二、齐鲁乡村的多维资源禀赋与现状评估
(一)生态资源:绿色基底优势显著
山东乡村生态资源富集,构成发展核心竞争力(表1):
●森林资源:全省乡村森林覆盖率达58.3%(国家林草局,2023),远超全国均值(24.02%),形成重要水源涵养区;
●湿地系统:人均乡村湿地面积210㎡,较周边省份均值高32%,生态调节功能突出;
●空气质量:乡村区域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PM2.5年均浓度稳定在28μg/m³以下(省生态环境厅,2023)。
表1:齐鲁乡村核心生态指标对比图(2023)
指标 | 山东乡村 | 全国乡村均值 | 优势幅度 |
森林覆盖率(%) | 58.3 | 24.02 | +142% |
人均湿地面积(㎡) | 210 | 159* | +32%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312 | 289 | +23天 |
PM2.5浓度(μg/m³) | 28 | 35 | -20% |
注:全国乡村湿地数据为推算值,依据《中国湿地保护年报》人均值调整
(二)文化底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物质载体活化:胶东传统民居(灰砖黛瓦、彩绘门楼)保护卓有成效。30.2% 的闲置古宅已改造为文化民宿,带动户均年增收4.8万元(威海文旅局,2023);
●非物质文化传承:依托“乡村非遗工坊”,海阳秧歌、高密剪纸等非遗项目年均开展传习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村民超5万人次。
(三)产业基础:科技赋能农业跃升
●智慧农业普及:全省智慧农场覆盖率18.7%,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92.1%(省农业农村厅,2023),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品牌溢价凸显:拥有1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第一)。烟台苹果、金乡大蒜等品牌产品溢价率达25-40%,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580元/年(表2)。
表2:山东主要地标农产品溢价效应与增收贡献(2023)
产品 | 品牌溢价率 | 带动从业者人均增收(元/年) | 产业链覆盖人数(万) |
烟台苹果 | 38% | 2100 | 86.5 |
金乡大蒜 | 32% | 1850 | 42.3 |
威海无花果 | 25% | 1450 | 12.7 |
日照绿茶 | 40% | 1920 | 31.6 |
(四)发展短板: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痛点
●供水安全:18.3% 的偏远村落尚未实现24小时清洁自来水供应;
●污水处理: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集中率仅44.7%,部分水体富营养化指数(TLI)超60(中度富营养);
●交通瓶颈:11.5% 的山区自然村未通硬化路,13.8% 村庄无定点客运班车(省交通运输厅,2023)。
三、五维协同:构建齐鲁和美乡村的路径设计
(一)守本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1.刚性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占国土面积≥25%,修复关键生态节点原生林带;
2.水体治理:推广“小微水体生态修复”模式,目标覆盖率≥95%。建立“农户付费(30%)+财政补贴(50%)+运营分红(20%)”可持续机制;
3.低碳建设:在示范村推行“光伏屋顶计划”,覆盖率目标≥80%,清洁供暖比例≥95%。
(二)强筋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交通网:投资47亿元推进“户户通”工程,实现5米宽硬化路自然村覆盖率≥95%(2025年目标);
●数字网:实现千兆光纤行政村覆盖率100%,5G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
●管网:实施燃气、供水管道“双入户”工程,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差异缩小至10%以内。
(三)融脉络:绿色产业价值转化
1.智慧农业升级: 推广“田间传感器+AI决策”系统,目标降低水肥投入20%,增产15%;
2.农旅深度融合:设计“梯田摄影-有机采摘-非遗体验”等主题线路。目标2025年乡村游收入突破2500亿元,带动就业150万人;
3.生态产业化:打造“鲁中山区零碳村落示范带”,发展碳汇交易,预期村集体年均增收50万元。
(四)铸乡魂:文化自信与人才回流
1.空间活化:改造村史馆、古建书屋≥500处,设立非遗工坊300个;
2.人才工程:实施“乡村代言人孵化计划”,培育本土网红5000人;目标3年内返乡创业人数增长30%,青年人才占比≥40%。
(五)重协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服务共享:推动县乡学校、医院共同体建设,远程医疗覆盖率≥90%;
●供应链优化:构建“乡村云仓+城市体验店”体系,生鲜农产品损耗率从25%降至12%以下;
●客源互引:近郊布局大型露营基地,承接城市客群,目标年引流2000万人次。
结语:在乡土中国书写现代文明
齐鲁乡村的探索揭示:和美乡村建设绝非城市文明的简单移植,而是生态基因、文化根脉与现代要素的创造性融合。当光伏板在古厝屋顶闪耀光芒,当无人机巡弋在千年稻田上空,当城市青年在溪畔营地重拾乡土认同——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这条路注定需要坚守:以生态红线为发展底线,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内核,以城乡融合为动力机制。唯其如此,乡村振兴的齐鲁答卷,方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那一抹厚重而温暖的乡土底色。
参考文献:略
相关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539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