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三月飞雪封泰山,齐鲁穿越探秘境 精选
2025-3-6 08:58
阅读:4588

1705931122325.jpg

清晨推窗时,天地已换了颜色。铅灰色的云层像一张宣纸浸透了浓墨,沉沉地压着济南城的飞檐。朋友在电话里笑说:“三月飞雪锁泰山,这可是齐烟九点要开琼花宴了!”我裹紧冲锋衣钻进车里,导航定位“跑马岭”,仪表盘上的温度计固执地指着零下八度——这场倒春寒,倒让千年泉城褪去了七十二泉的温润,显露出几分《水浒传》里“雪夜上梁山”的苍莽。

    

1705931122330.jpg 

车轮碾过经十路的薄冰,玉函山隧道口的路政工人正在挥锨铲雪,橙色的反光衣在雪幕里忽明忽暗,恍若《清明上河图》里汴河岸边的点点渔火。待转入港九路,方才见识到何谓“千峰笋石千株玉”。远处的山脊宛如冻僵的巨龙,青黑色的鳞甲上覆着三寸新雪,松柏化作白珊瑚从岩缝里斜刺而出,倒让我想起蒲松龄在崂山观雪时写的“石骨棱层苔藓老,松枝偃蹇雪霜肥”。

   

1705931122331.jpg 

行至涝坡村,忽见山坳里升起半阙朱墙。停车踏雪寻去,竟是唐代灵岩寺的遗址。残碑上的“大雄宝殿”四字覆着冰壳,倒似嵌了水晶的拓片。殿前两株宋柏虬枝尽白,梢头却擎着几簇新绿,细看原是忍冬的嫩芽裹在冰晶里,倒应了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的词意。有老僧持帚扫雪,青布棉鞋踩在万历年的莲花地砖上,簌簌雪声里混着梵钟余韵,恍然间竟分不清扫的是今朝的雪,还是千年的尘。

    

1705931122332.jpg 

过长城岭时,山风突然发了狠。雪粒子像打翻的盐罐般砸向挡风玻璃,远处的山峦化作米芾笔下的泼墨卷轴,大块大块的灰白在雾气里晕染。忽然瞥见崖畔几丛野梅,花瓣早被冰凌裹成水晶铃铛,却仍有暗香破冰而出,倒让我想起《聊斋》里那位能在雪中吐蕊的香玉姑娘。山道护栏上结满雾凇,手指粗的冰棱垂下一尺有余,阳光偶尔刺破云层时,整条公路就成了龙王的水晶宫帘。

    

1705931122326.jpg 

转过十八盘最后一个弯道,跑马岭林场的木屋在雪雾中浮现。护林员老张正给梅花鹿添草料,鹿角上挂的冰坠子叮咚作响。“这雪下得比九八年那场还邪乎,”他指着屋檐下半人高的雪堆,“您看那冰溜子,跟秦琼使的瓦面金装锏似的。”话音未落,松林深处传来闷雷般的轰响,抬眼望去,原是积雪压断了古松的横枝——那截断木裹着冰甲栽进雪窝,倒似半截玉如意插在宣德炉里。

   

1705931122335.jpg 

暮色将临时,我在四门塔畔遇见几位写生的美院学生。他们的画板上,隋代石塔化作雪堆里的黑珍珠,塔檐垂落的冰柱正在水彩里慢慢融化。有个姑娘把掉落的柏树枝摆在雪地构图,青翠的针叶间凝着冰珠,倒像把齐白石画的《雪蕉图》搬到了现实里。忽然山那边传来机械轰鸣,却是铲雪车在开辟通道,橘红色的车灯刺破雪幕,恍如《西游记》里菩萨手中的琉璃盏,在这白茫茫的混沌中劈开一道人间烟火。

   

1705931122337.jpg 

入夜借宿柳埠农家,火炕上听着窗外竹折雪落的脆响,忽然懂得为何泰山要称“岱宗”——这铺天盖地的春雪,不正是齐鲁大地最隆重的祭祀?檐角的冰溜子滴答化水时,想起日间所见:冰封的梯田里已有冬小麦探出绿尖,九顶塔的铜铃在雪风中摇晃着春天的谶语。主人端来姜汤笑道:“等雪化了,带您看跑马岭的二月蓝,那才叫紫气东来呢!”

  

1705931122437.jpg 

晨起推门,漫山遍野的雪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昨日封路的警示牌旁,养路工正在撒融雪剂,晶亮的盐粒落在雪地上,像谁把星斗揉碎了撒向人间。返程时特意绕道斗母泉,但见冰瀑垂悬三十丈,泉眼却在冰层下汩汩涌动,分明是《老残游记》里“家家泉水”换了冰绡面纱。山脚停车场遇见几位广东客,正举着手机拍挂在柿子树的冰灯笼,那声“好靓”的惊叹混着冰棱坠地的清响,倒成了这场春雪最鲜活的注脚。

  

1705931122441.jpg 

归途收音机里播报着积雪深度突破历史极值,我却想起灵岩寺老僧扫雪时说的话:“泰山落雪三尺,地下就藏着三丈春。”此刻车过仲宫大桥,望见黄河如一条乌龙游弋在雪原之上,忽然明白这场倒春寒的深意——在这片诞生过孔孟的土地上,连风雪都带着教化的温度:它用严酷磨砺出趵突泉的喷涌之势,以寒冷孕育着大明湖的荷箭,更将千佛山雕琢成一座冰胎玉骨的涅槃像。或许齐鲁的春,从来都要先经过《周易》里的“坤卦”,才能绽放出《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罢。

1705931122334.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761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