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紫薇花开季,入药亦入诗 精选

已有 6337 次阅读 2023-6-25 16:58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疑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

【宋】杨万里

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

谁道花无常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20230625125825.jpg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紫薇花的一首诗。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为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属(Lagerstroemia)植物,又名痒痒花、百日红、紫金花等。其树形优美,枝干洁净,开花时正值少花时节,花期长,花色艳,故有“百日红”之称,被广泛用于公园、庭院、道路绿化、街区城市绿化等,是优秀的园林观赏花木。

作为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紫薇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早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已有关于紫薇树的记载。宋代著名的花谱类著作《全芳备祖》中称:“紫薇名胜,似得花之圣” 。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中有关于紫薇树详细的栽种、观赏记录文献资料。清代《广群芳谱》评价紫薇是:“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唐时省中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 。

紫薇花还是一种非常有文化底蕴的花卉。在唐朝,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从一个文献资料上看到过,说唐代中书省署内因广植紫薇树,中书省又被称为紫薇省,中书令改称紫薇令。官职竟然以花取名实在有趣,所以紫薇花被宋代诗人陆游称为“官样花”。唐宋时期的文人们在诗词中留下不少歌咏紫薇的诗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晚唐诗人韩偓也有“职在内庭宫阙下,厅前皆种紫薇花”之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罢官后,面对堂前的紫薇咏诗叹道:“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相看两寂寞,孤咏聊自慰”。南宋诗人王十朋求官无望,曾写下“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自惭终日对,不是紫薇郎”的感叹之句。

紫薇花除观赏外,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杀菌消炎、镇静安神等保健作用。紫薇是一味传统中药,其花、叶、枝等部位均可入药。紫薇药性微苦、涩、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用于湿疹、痈疮肿毒、痢疾、外伤出血等症的治疗,被《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药类专业辞书所收录。

20230625125851.jpg

附:

紫薇花

拼音注音: Zǐ Wēi Huā

别名: 鹭鸶花、五里香、红薇花、百日红(《曲洧旧闻》),佛相花(《八闽通志》)、满堂红(涌小品》),怕痒花、猴刺脱(《群芳谱》),紫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痒痒花(《滇南本草》整理本),宝幡花、五爪金龙(湖南药物志)。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花。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园。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原形态:紫薇(《酉阳杂俎》),又名:猴郎达树(《酉阳杂俎》),不耐痒树(《曲洧旧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枝条光滑,幼枝具4棱,叶对生或近于对生,上部的互生;叶近乎无柄;椭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7厘米,宽1~4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平滑无毛,或下面沿主脉上有毛。圆锥状花序顶生,长4~20厘米;花萼长7~10毫米,萼筒外部不具棱槽,顶端通常6浅裂,裂片卵形;花瓣6,近圆形,紫色,边缘皱曲,基部成爪;雄蕊36~42,外侧6枚的花丝较长,花药较大,呈绿色,花粉粒紫色;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圆球形,长9~13毫米,宽8~11毫米。花期5~8月。本植物的根(紫薇根)、叶(紫薇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滇南本草》:"性寒,微酸。"

注意: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产后血崩不止,血隔症瘕,崩中,带下淋漓,疥癞癣疮"。②《岭南采药录》:"治小儿烂头胎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复方 治风丹:紫薇花一两。煎水煮醪糟服(《重庆草药》)。

——摘自《中药大辞典》




相关阅读

  紫薇花开红百日,一缕药香传千年

干了这杯大叶紫薇茶

 常喝巴拿巴叶茶(banaba)血糖哗哗往下降,是真的吗?

大花紫薇粗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看过《还珠格格》还不认识她的,请举手!

 紫薇花开好运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92942.html

上一篇:花开荼蘼一场恋,蔷薇清暑药茶伴
下一篇:看我临摹的《千里江山图》
收藏 IP: 119.146.210.*| 热度|

22 尤明庆 李毅伟 武夷山 刘炜 杨学祥 宁利中 张晓良 许培扬 王从彦 农绍庄 黄永义 刘进平 郭战胜 曾荣昌 周少祥 康建 高宏 崔锦华 孙颉 陆仲绩 杨正瓴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