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玉
与不完美的人生和解-读《海子的诗》在缺憾中寻求生命真意 精选
2025-10-5 08:41
阅读:6458

  

我曾是个不折不扣的较真儿者,坚信凡事皆有标准答案,世间万物都应遵循某种完美秩序。直到生活一次次用残酷却真实的方式提醒我——那些看似糊涂的人,反而活得更潇洒;那些不求圆满的处事,反而收获更丰盈。

这段经历带给我的领悟,首先来自于职场。曾有一次采访,将我的“较真儿”作为亮点,作为三八节巾帼模范代表在杂志上进行宣传。当时的我内心不乏骄傲——毕竟工作多年,这份认可来之不易,它像一枚勋章,肯定了我的坚持。

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渐渐开始反思:这种“较真儿”,是否每一分都值得?当它无形中筑起高墙、推远了工作伙伴时,我意识到问题的另一面。于是,我慢慢学会了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却在方式方法上多一份包容;在目标追求上始终保持执着,但在实现路径上更懂得灵活。

这样的转变,并没有削弱我的专业度,反而为我打开了新的局面:合作变得更顺畅,成长拥有了更多可能。渐渐地,我成为别人眼中的领域专家。而我也越来越理解,所谓的专家,并非事事苛求、寸土不让,而是能在各种突发状况中从容应对,在把握原则与底线的基础上,做到圆融而不失立场。

较真儿,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对生活的过于认真,才叫较真儿。

这个假期,我重读《海子的诗》,而恰恰同时又读了《金阁寺》,冥冥中,我对完美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把自己逼进一条不归路。

海子,那个写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诗人,用最温暖的诗句为无数人构筑了理想生活的蓝图,让无数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对生活的憧憬。然而正是这个吟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灵魂,最终选择在铁轨上结束年仅25岁的生命,这样的结果又让我们质疑:这世上还有那《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吗?海子在短短的七年创作生涯里,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却也在最美好的年华戛然而止。

年轻时读海子,读到的是浪漫与理想,如今在这个历经世事的年纪重读,却读出了理想主义背后的脆弱,完美主义深处的危机。海子的悲剧在于,他对这个世界爱得太过纯粹,对生活的要求太过完美。当现实无法抵达理想的彼岸,他选择了用最决绝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

这何尝不是给我们每个人的启示?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命题,而是充满复杂色调的绵长画卷。我们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却也要接纳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阴雨连绵;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功,却也要理解挫折与失败的必然;我们渴望人际关系的和谐,却也要包容误解与分歧的存在。

真正的智慧,或许就在于懂得区分“追求卓越”与“苛求完美”的界限。前者是向上的动力,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后者却是心灵的枷锁,让我们永远活在不满与焦虑中。就像中国画讲究“留白”,日本美学推崇“侘寂”,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那些不完美、不完整、不永恒的事物中。

在这个鼓吹完美的时代,我们被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生活包围,被成功学灌输“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但真实的人生从来不是如此——它由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得到与失去共同编织而成。接纳不完美,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更深刻理解;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学会与缺憾和平共处。

人生如果一起想争个高低,一直想有个成就,当这个预期目标达不到的时候,心理一定会失衡。所以,如今的我依然会为了目标全力以赴,但不再为未达到最佳目标而耿耿于怀;依然会怀揣理想前行,但学会了在现实中寻找平衡。

人生如月,盈亏本是常态。能够欣赏满月的清辉,也能在残月里看见诗意;能够在顺境中乘风破浪,也能在逆境中静待花开——这或许才是与不完美和解的真正智慧。

人的一生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也没有那么多的辉煌,也会有不如意,更会有失意与打击,我们要拿出接受一切的心态来迎接自己的人生,也许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春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5975-1504694.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