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chun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chunyu

博文

学术生态的“马”之困 精选

已有 4488 次阅读 2025-8-21 08:5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50821085812.jpg

科研领域本应是智慧与热忱薪火相传的圣殿:老一辈学者将青年“扶上马”,青年承其衣钵,进而开拓更广阔的天地。然而现实却常偏离航道,演绎着令人扼腕的异化轨迹——青年学者一旦“上马”,便渐失深耕的耐心,而老学者由于年龄的尴尬陷入“做牛马”的窘境。这不仅是个体选择的问题,更是系统性的学术生态之困。

青年学者“上马”后的懈怠,根源常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当“领导”职位与“帽子”光环成为衡量学术价值的显性标尺,青年学者易被短期功利所裹挟。在“唯帽子”“唯头衔”的指挥棒下,务实研究常被视为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笨功夫”,而追求更高头衔与权力地位则成为“聪明”之选。重点实验室的青年负责人,在获得“杰青”称号后,科研精力迅速转向各类评审与行政事务,实验室具体项目深度参与度锐减,便是这种评价异化的鲜活注脚。光环成为沉重的金笼,囚禁了求真务实之心。

与此同时,老一辈学者在代际权力转移中常陷入“资本”流失的无奈。当青年学者凭借新锐头衔与行政权力占据资源高地,老一辈学者在项目申请、团队主导权等方面的话语空间被不断压缩。学术圈层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在非良性的机制下,却可能异化为“后浪”对“前浪”无形而系统的挤压。他们多年积累的学术声望与经验,在资源分配的天平上日渐失重,甚至不得不依附于青年团队,“为他人作嫁衣裳”。岁月积累的资本在僵化机制前黯然失色,经验智慧难以兑换继续开拓的学术空间。

这一代际关系的双重异化正悄然蛀蚀着科研生态的根基。青年过早追求“荣耀”而荒废钻研,导致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的土壤日渐贫瘠;老一辈宝贵的经验与专注力被过度消耗于支撑性工作,其本可继续迸发的深层创造力被无形抑制。当“扶上马”的温暖传承在现实中蜕变为“做牛马”的苦涩循环,学术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正在悄然流失。

要打破这“马”之困局,关键在于重构价值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

首先,必须大力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弱化“帽子”“头衔”的指挥棒效应,让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度成为核心评价指标,引导青年学者回归“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务实精神。

其次,需建立更尊重学术积累与多样贡献的资源分配模式,保障资深学者拥有独立探索空间与话语权,鼓励真正平等的团队协作而非单向依附。

再者,应探索更灵活的学术生涯发展通道,为不同阶段、不同专长的学者提供多元化价值实现的可能。

学术生态的健康,最终依赖于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尊重与公平中追寻真理。唯有当“扶上马”的接力蕴含着真正的科研传承而非跳板,当“做牛马”的困境被制度性破解,学术之火才能既传承有序又生生不息。解开今日之困,方能为未来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沃土开辟道路——在那里,每一代科研人都能自由耕耘,每一份智慧都能获得尊重,每一个求真之问都拥有被聆听的空间。

重解“马”之困,重建科研良性互动,重构价值体系,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基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5975-1498521.html

上一篇:人性化设计,丈量文明的标尺
收藏 IP: 221.8.12.*| 热度|

9 木士春 郑永军 崔锦华 王涛 孔玲 郭战胜 冯兆东 孙颉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4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