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热点-冷温柔(Hot Tpic -Cold Comfort)之概述

已有 3110 次阅读 2013-8-17 12:3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漫长岁月里,人类一直在努力理解整个世界—宇宙和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学为宇宙的起源、本质和宇宙的结构以及进化提供了解释。但是更大的事件是人类也在探索人类和他们的生命如何才能适应这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这种世界观发生过巨大的变迁。在古代,人类把自己看作是上帝创造的宇宙的中心。这个地心说的模型有好几个版本。希腊天文学家还给地心说增加了几何模型来描述和计算天体的运动,这在托勒密(Ptolemy)还认为宇宙是嵌套的球面(nested sphere)的时代是非常先进的。

托勒密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事实进行阐述,这个体系使得计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位置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编制星历和年鉴成为可能。常规的天体运动可以用来指导社会生活;宇宙这个概念被翻译(translated into)成了社会组织的关键因素。

虽然之后西方世界几乎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但是托勒密体系在解释行星的偏心行为方面越来越不恰当了—尽管周转圈(epicycles)的引入是用来解释发现的复杂性的(discovered complexities)。与托勒密体系的决裂开始于哥白尼(Copernicus),他在日心说模型中把太阳放在了宇宙的中心位置—这个模型同时也成为了科学革命的先驱。然而,人们并没有立即且广泛第接受这个新的观点—实际上,在哥白尼死后的近5个多世纪里很多人仍然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在这个论文集中,我们的观点是自从二战以来公众舆论和态度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变迁—以世界本身及其居民观察的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可以认为这个新的世界观仍然是地心说,因为这个世界观的中心聚焦于地球本身。但是这应该是地心说的生态中心说—即解决人们自己对自然的影响是如何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这种当代世界观的变化带来了一些其他观点的同时变化,这些变化长期以来更加的交织在一起。这些变化包括:从地球被看作是无限的到有限的;从地球被看作是具有极强适应力的到让人担惊的脆弱;从把全球自然和社会进程看作是彼此分离的到紧密交织的;从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状况的主宰到人类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认为世界在地理上是分类的到认为是一个地球村(global commons);从公民的福利是在本国境内解决的这个观念到公民的福利越来越需要广泛的行动的意识;从认为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在总体上是稳定且可预测的到越来越难以预测;从认为个体的行动无关紧要到集体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从认为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在本质上是循环的到这种可怕的趋势也许是不可逆的;从认为人类可以照常从事自己的事情到预感到迫切需要采取全球行动。把这些变化放到一起可以称之为“生态革命”—即被称之为全球公民(global constituency)的世界观的深刻变化。

显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这些观念;这些观念的发展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完整的一体化。不一致性得以凸显出来,一些原则受到了驳斥,当然还有一些观点的倒转。然而从整体上来看,久而久之他们更加根深蒂固。

人们十分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因而问题在于如果有这种认知和态度方面的变化—关于发生了什么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的话,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这里提出的观点是世界观的改变是需要通过改变世界本身来实现的,而不是把人们在环境方面观点的改变作为做出观察和结论的缓慢的累积的过程,通过推理和建立共识,改变是由人类活动结果所导致的事件驱动的,事件动摇了公众的想象并且呼吁集体行动。

换句话说,二战后危机(flash points)提供了灵光一闪(flashes of insight)。这些事件的进程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因为同时它们也是关键时刻—驱动了传统智慧的修正并设定了行为的方式。

我们选择了这方面的七个事件及其后果进行讨论:广岛原子弹爆炸,杀虫剂的大规模使用导致的生态系统损害;核电站事故导致的灾害性后果;大面积饥荒的冲击;马尔萨斯幽灵,即资源短缺中的尖刺;全球变暖和气候的变幻无常;以及“蓝色星球”这个第一张照片的影响,即从太空观看整个地球。所以主要的理由是作为事件进程本身结果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假设和态度方面的改变是事件生成导向的(event-generated)。这种改变包括用更新更广阔的意境地图来取代早期信仰,而这种意境地图是由优先性的再次排序所伴随的。因而,这种变迁不仅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而且包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从理论上来说,对改变的抵制可以用双重的嵌入态度(the double embedding of attitudes)这个术语来解释—也就是说,态度既嵌入在逻辑“点阵”(logical lattices)中,又同时嵌入在社会网络中。这实现了彼此的强化,持续和稳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opinions come in ensembles, friends come in clusters)--且彼此都是聚集在一起的。

因而,态度的改变是事件导向的原因在于简单地说,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可能同时冲击到个人的信仰和社会关系。所以说,态度的改变不是被论据的力量所引发的,而是由周围环境的力量而导致的。事件导向的改变是强有力的,因为这两个结构是同时影响的:一个是在概念化和经验层面上的—逻辑“点阵”;另外一个是在人类关系和互动层面上的—社会网络。如果观点是双重地嵌入的,这两个层面是同时受到给人印象深刻事件的搅乱(perturbed)。当各种类型的因素之间的不同链接是错综复杂的时候,它们就可以被重新配置。

这本报告是一个主要聚焦于二战以来人们心态所发生的变化的综合性科学论文集—可以概括为一个标语就是“生态革命”。一般认为它在认知的、政治的和伦理的方面会有深刻的变迁。

然而,尽管对气候方面持续长久的关注伴随着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潜在的巨大后果而发生着改变,但是公众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观点近期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会带来政治方面的退步,比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penhagen Climate Conference),就在本论文付梓的时候,有关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Durba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是否取得了部分成功还在辩论当中。

所以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是彼此关联的,同时也和自然界纠缠在一起,但是在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面则缺乏共识。这是由于知识的匮乏?还是由于不同的公众之间缺乏“知识共识”?亦或是由于共有的危机感的缺位?又或者是由于无法找到不同伦理之间共同接受的准则?这些都是这本有关气候变化和观点变迁的论文集所要触碰的话题。

这些问题对于北欧国家来说更具意义。环境议题已经进入到了政治议程中—实际上2009年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办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但是北欧地区参与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可以追随到几十年前。正是瑞典政府的提议才促成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这也是设立国际性环境政策的转折点。十年后,即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成立—也被称为布伦特兰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这是以该委员会的主席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的名字而命名的。1987年,该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出版,并把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项需要用来应付环境威胁的政策提了出来:我们需要满足当前的必要需求,特别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需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能满足当代之利,更可顾及子孙之需”。这份报告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召开的地球峰会(Earth Summit),面向21世纪的行动计划(Agenda 21)的采用,《里约宣言》(Rio Declaration)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平台。换句话说,这些活动—还有其他活动也将被提及—表明全球环境议题在近几十年来已经在北欧国家的政治议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论文”这个术语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挑选出来的,因为它不是基于原始的研究,也不是新数据的采集。而是把现有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观点集中起来,以及对它们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点变化进行陈述。我们的任务是写一个具有可读性和易获得性的短且综合的概括。因而这些论点以紧凑的方式呈现出来,一般观点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阐述。

这里呈献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教科书,而是一个鼓励辩论的抛砖引玉之作,同时也有一些有关未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假设和建议。本书的目标受众是政客和英语中所谓的“知识分子”(the intelligent layman),当然还有研究人员。当然本书中给出的有关文献和参考也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所选择的标准不是那些专业图书以及学术期刊中的科研论文,而是网络上容易获得的相关资料,特别是那些登载了易于阅读的论点的网站。

简言之,本报告的目的不在于解决争议,而是鼓励相关的争议。这里没有列出所有人都赞同的观点,而是鼓励争论。科学不仅为理性的讨论设定准则,还为理智且激烈的交流提供了背景知识。如果这本报告引起这种争论,那它的目的就实现了。

(注:参加第八届世界科学记者大会期间,拿到一本有关北欧五国开展的气候变化方面研究的资料,主要是有关气候变化与公众态度和观点变化方面的一些内容(英文名为Hot Topic--Cold Comfort (Climate Change and Attitude Change),本人把它译为《热点--冷温柔》)。针对当前的一些气候变化方面的可获得的证据,个人感觉应该有必要采取一些行动,而在此处尝试译出部分内容,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探讨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717575.html

上一篇:香烟:警示标签没有告诉你的--第六章--吸烟与外科风险
下一篇:“七条底线”中的科学性底线
收藏 IP: 115.171.7.*| 热度|

1 赵序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