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真实与信心的力量:理查德·费曼科研低谷期的心路历程 精选
2025-5-26 06:43
阅读:3117

战后迷失:从原子弹到失去挚爱

1945年二战结束时,年仅27岁的理查德·费曼刚刚完成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参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常人眼中,他前途无量。然而,就在战争结束、硝烟散去之后,费曼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空虚。曼哈顿计划的巨大压力骤然消失,他猛然发现自己“失去了研究的方向”。更雪上加霜的是,他新婚不久的爱妻阿琳(Arline)当时身患绝症,费曼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她。1945年6月,在原子弹试爆前夕,阿琳因结核病去世,年仅25岁。这对费曼造成了沉重的情感创伤。此后相继而来的,是他父亲在1946年突发心脏病离世。这些变故让费曼的生活一下失去了重心。他在给逝去的阿琳的一封信中直白地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绝望和困惑:

“You only are left to me. You are real. … I love my wife. My wife is dead.”(“现在我的生命中只剩下了你——你在我的心中是真实存在的……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妻子已经去世了。”)

费曼将这封信写于阿琳去世16个月后(1946年10月),但从未寄出,只在结尾自嘲地附言:“请原谅我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因为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信中那句“你是唯一留给我的,你是真实存在的……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妻子已经去世”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他内心的巨大悲痛。在那段日子里,费曼每天从噩梦般的现实中醒来,都不得不再次面对爱妻不在身边的真相。这种撕心裂肺的丧失感让他陷入了抑郁。据传当时美国陆军征召体检时,军方心理医生甚至诊断费曼患有“精神抑郁症”,从而给予他免服兵役的4-F评级。战后的荣光、科学的使命感,都一时黯然失色,留给费曼的只是巨大的失落和孤独。

康奈尔的低谷:自我怀疑与迷茫

带着战争结束后的空虚和丧妻之痛,费曼于1945年底来到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任教。当时物理学界正等待这位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年轻天才大展拳脚,康奈尔对他寄予厚望。然而费曼本人却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他在课堂上表现得依然风趣而才华横溢,但内心却觉得“江郎才尽”,仿佛再也想不出新的研究点子。他后来坦言,当时自己**“真的处于一种有点抑郁的状态”**。他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辜负了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I thought to myself, I haven’t done anything important. … I’m never going to do anything important. But I used to do things for the fun of it. So I decided I’m going to do things only for the fun of it.”(“我心想:我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成果……我可能再也做不出什么重要成果了。但是我记得自己过去搞物理是因为觉得好玩。所以我决定以后只为了好玩而去做研究。”)

正如费曼所说,那段时间他觉得自己“没有做出过任何重要成果”,甚至悲观地认为“永远也不会有”。在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对研究产生了厌倦和畏难情绪,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所幸,费曼天性中对科学的热爱尚未熄灭。他冷静地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过去之所以能取得那些成就,正是因为他热爱玩弄科学、沉浸于探索的乐趣。少年时代的费曼并非为了功利或名声去解题,而纯粹是因为好奇和享受其中。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做出了一个令自己焕然一新的决定:不再刻意追求“重要的”课题,只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哪怕只是为了好玩而研究

巴西课堂的反思:执著于真实理解

1949年,费曼获得了一次远赴南美的机会:他在1951年前往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大学做访问教授。在异国他乡短暂生活的经历,不仅为费曼带来了桑巴舞曲和康加鼓的乐趣,也促使他对科学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在里约,费曼惊讶地发现,当地学生学习物理非常用功,教材从高中起就涵盖了美国大学才教授的内容。然而课堂上和考试中的种种现象使他疑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物理的学生,真正理解却如此贫乏

费曼通过一系列课堂提问和观察,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巴西的学生大多只是在机械地背诵知识,而不理解其含义。他举了一个自己课堂上的例子:当谈及光的偏振现象时,学生们能够一字不差地背出“布儒斯特角”(Brewster’s Angle)的定义,可让他们用偏光片实际观察窗外海湾的反光,却无人能答上来。费曼痛心地发现,学生们只是学会了理论的字面表达,却没能把那些术语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他后来在自传中直言不讳地总结道:

“After a lot of investigation, I finally figured out that the students had memorized everything, but they didn’t know what anything meant. ... Everything was entirely memorized, yet nothing had been translated into meaningful words.”(“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我终于弄明白了:学生们把所有东西都背下来了,但却不明白其中任何含义。……所有知识都只是被机械地记住了,但没有被转换成有意义的内容。”)

这个发现令费曼深受触动。他意识到,没有真正理解的学习不过是空洞的模仿,“看起来有其形,而无其实”。在巴西教学的末期,他受邀向当地教育界做一场演讲。费曼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发出了警示:“在巴西根本没有在教授真正的科学!”。他以幽默而辛辣的比喻,将巴西的理科教育比作学生苦学古希腊语却完全不理解含义——只会背诵苏格拉底对话的原文,却不知道苏格拉底讨论的“真与美”究竟是什么。费曼的这番直言不讳在会场引起了巨大震动,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原则:科学教育和研究中,追求真理解、真问题,比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更为重要。这种对“真实”的执著,正是支撑他度过迷茫的重要信念之一。

飞盘的启示:科学乐趣的意外复燃

早在赴巴西之前,费曼在康奈尔经历低谷时,就曾有过一个出人意料的瞬间,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科学的热情。那是1947年的某天下午,费曼在康奈尔大学食堂吃午饭时,无意中注意到一位学生把一只餐盘抛向空中。那只印有康奈尔红色校徽的盘子在空中飞转又摇摆,吸引了费曼的目光——他发现盘子翻滚时,盘中心的校徽旋转速度似乎和盘子的晃动频率不一样。这一看似稀松平常的现象勾起了费曼强烈的好奇心。他当即决定抛开一切正经课题,就拿这个飞盘“开涮”一番。他开始根据力学原理计算盘子旋转和摇摆的关系,乐此不疲地演算起来。结果费曼算出:盘子上校徽旋转的角速度是盘子摇摆角速度的两倍。这个有趣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

兴冲冲的费曼拿着他的“飞盘计算”去向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汉斯·贝特(Hans Bethe)显摆。然而贝特听完却不解地问:“这有什么用呢?”费曼一愣,随即大笑回答:“Absolutely nothing. But isn’t it amazing? Isn’t it great?”(“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它本身难道不很奇妙吗?难道不是很棒吗?”)。贝特干练务实的提问和费曼孩童般的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费曼来说,飞盘摇摆的问题毫无功利价值,却带来了纯粹探究的快乐。正是在这一瞬间,他找回了久违的科学激情和信心。费曼日后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旋转飞盘的问题开始,他脑海中久堵的灵感之泉再次喷涌而出。他重新体验到那种“为了好玩而研究”的愉悦,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

事实证明,这看似玩闹的“飞盘物理”并非毫无意义。它给费曼打开了一扇新窗,让他以全新的角度思考物理问题。没过多久,他把注意力转回当时困扰理论物理界已久的量子电动力学难题,并创立了全新的计算方法——路径积分(也称费曼路径积分公式)。1948年,费曼发表了路径积分方法和著名的费曼图,这套源于直观想象的理论工具彻底革新了粒子物理学的计算方式。令人称奇的是,这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都可以追溯到那只在空中摇晃的飞盘。正如费曼自己感叹的那样:“几乎不敢相信,我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整套思路,竟然来自于当初摆弄那只摇晃的盘子!”这件逸事成为科学史上的美谈,也昭示出科研灵感往往蕴藏在生活的不经意细节中。

结语:大师的真诚与重燃的信心

理查德·费曼这段科研低谷期的真实经历,展现出了一位大师在荣耀背后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成长。从迷惘空虚、怀疑自我,到重新发现科学的乐趣,他所依靠的正是对真实的执著和对自我信心的重建。费曼没有对自己隐瞒脆弱,也没有被外界功利的期望绑架,而是勇敢地承认了内心的迷失,并通过回归初心找回了热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费曼这样的天才,在人生路上也会遭遇挫折、空虚和沮丧。当他愿意坦承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追随内心纯粹的好奇心时,科学的火花终究在平凡处重新点燃。

对于当代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费曼的经历蕴含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热爱与信心,往往比天赋和声誉更加重要。遇到低谷时,不妨想想费曼如何从人生的阴霾中走出: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给自己强加更大压力,而是找回科学最初打动我们的那个理由。当年那只飞盘之所以能让费曼重拾激情,正是因为它再次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孩童般的好奇与快乐。正如费曼后来所阐述的,科学探究归根结底“has to do with curiosity”(“源于好奇心”)。当我们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迷惘,以信心拥抱探索的乐趣,即使身处黑暗也终将迎来新的曙光。这就是费曼故事中“真实与信心的力量”带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参考资料:

  1. Feynman给妻子的信(1946年10月),引自Open Culture网站。

  2. 《费曼传》(James Gleick著)有关费曼战后抑郁的描述。

  3. 理查德·费曼 《别闹了,费曼先生!》中对巴西教学经历的自述。

  4. “The Curious Character of Richard Feynman” 访谈/音频节选。

很多图片的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2341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春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659-148717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