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明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三有三无” 精选
2022-3-11 12:56
阅读:9597

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与本科生的课程培养并重。一些挑战性课程,基于项目的新生项目课程及小班研讨课等,都是课程中培养科研素养,渗透创新思维和提升能力的重要举措。一些面向本科生创新创业支持计划等,也是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少数学生在本科阶段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这些举措发挥了重要育人功能。

但是,现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美中不足加以完善。

1. 有动力,无压力

    每个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及早了解科研,接触科研并参与其中,把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科研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回报,如学业评优、考研保研及出国方面的加分等。因此,大家的原动力十足。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科研活动并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约束,对应的挑战性课程、新生项目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等,做的好,皆大欢喜;完不成或完成得不好,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强;课程来说,以通过为底线,创新创业计划可以随时终止。这样的结果,学生对自己的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压力,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说,对大多数本科生来说,科研的收效不是很高,远不及研究生。本科生发了SCI期刊论文或xxx顶会论文,自然就成了“新闻”事件。学生本人满意,指导老师也有成就感。

2. 有冲力,无定力

本科生做科研,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功利性,真正出于兴趣、探索未知并投入其中者,寥寥无几。他们会选择短期容易出成果的方向切入,有一股冲劲。但很少有人把目前所做方向作为未来的长期目标,没有定力,导致科研成果的短期性和烂尾现象,质量一般不高。当然,本科生本身是一张白纸,未来怎么画的更绚丽,还会有机会。

3. 有潜力,无精力

本科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大有潜力可挖。相比研究生,现阶段本科生的学业压力是相对比较重。既要高质量完成学业,取得好的学业绩点,保证毕业或取得推免研究生资格,这就需要在课程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如果还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等,必然造成精力有限所带来的蜻蜓点水式“磕盐”局面。没有时间、精力的投入,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问题,对于低年级(研一)研究生,也存在类似问题。

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总比没有好。但如何做得更好,需要规则约束。现阶段,“破五唯”的举措,能否也可以延伸到对本科生的评价呢。

end.jpg

my2dcode.png

闻道研学(wedowesee):讲身边故事,谈育人话题,写有温度的文字!敬请关注


推荐阅读:

[1] 大创项目该怎么做?

[2] 实施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应有责任约束

[3] 从创新基金申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迁与成长

[4] 本科生里的卧虎藏龙

[5]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一些经验杂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彭真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5437-13289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