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建模、计算是人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因而也是科学认识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在管理学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管理学研究的模型化和定量化,提升了管理学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有关管理学建模、计算的研讨多数停留在方法和技术层面,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视角的研讨较少。
(一)模型的内涵与功能
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人表达对象物的思维形式。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模型是人为了实现商业目标首创工具和产品的实物形态。即模型是人脑推理、计算、构造功能的外部化、形式化、工具化和器物化。
按存在形式划分,模型可以分为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两类。显性模型包括以文字、图形表示的定性模型和以形式化语言表达的数理模型。隐性模型是指内嵌于人脑或机器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算法或程序等。
从功能上看,模型可以表征对象的状态、关系或演化,也可以作为人或组织的行为路线图,还可作为人利用、改造、控制对象物的手段。
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是人类社会进入大科学、高技术时代的发展特征。模型使数据有意义,模型为计算设法则,从科学意义上说,模型是科学发现的灵魂;模型使创意工具化,使发明产品化,从技术意义上说,模型是技术发明的标识。
(二)模型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实现形式
模型化是智能化时代管理学研究实现科学化和实用化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管理学研究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案例研究方法;二是定量实证(计量)研究方法;三是建模仿真研究方法。这三种研究方法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展模型构建、模型求解和模型应用。
案例研究中的概念模型和框图模型、定量实证研究中的回归模型、建模仿真研究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都是管理学研究常用的模型工具。
案例研究通过对管理实践中新现象、新事实的跟踪调研,把研究者的思维沉浸于对象(企业家、企业组织)的思维过程,深刻解析管理活动中企业家的知识地图、思维方式、组织的思考策略和运行路径等,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显性的、文字化的模型,进而从机理层面揭示组织的思想基因、行为的主导逻辑等,试图解锁企业管理的“遗传密码”。
现实研究中,严谨的计量实证研究是承接案例研究的成果,即以案例研究提供的新事实、新构念为基础并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假设,进一步运用大样本统计数据进行检验,通过“理论—检验”的交互,增进管理学的知识积累。
从某种意义上说,计量实证研究是将案例研究离散化、个性化的构念、模型的共同本质进行理论的再抽象,在更大的样本范围内进行检验求证,试图拓展案例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定量实证研究模型运用的目的是拓展管理学理论阐释的成立范围,以便更好地指导管理学实践。
建模仿真研究则是在案例研究和计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化模型的构建,并考虑管理情境变动下管理学理论的适用及管理解决方案的有效,即通过参数的设定和调整,人为设定多种可能情境,对模型、假设或解决方案进行检验和拓展及修正。建模仿真研究不是案例研究和定量实证研究的简单延续,其本质在于使管理学研究从事后的总结归纳和事中的访谈问卷向预测趋势的前瞻性研究拓展,其实践意义重大。
尽管学者在推进管理学研究的建模和定量测算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必须承认管理学的建模和计算还存在初级发展阶段,多数概念模型的可测量程度不高;数理模型的运用和结果解读还缺乏应有的逻辑缜密性;仿真建模研究仍面临现实数据支撑乏力和应用领域有限的困境。
(三)管理学模型研究的实践本体
大模型的出现及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向人们展示了人活动的思维本质和计算属性。即人的决策行为乃至一切行为,都是建模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这些建模计算和优化决策的基础(载体)是人脑中存在的隐性模型和不断进化的计算能力。ChatGPT则是把这种内嵌于人脑中的模型和机理对象化或机器化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为管理学研究的模型化和计算化提供了范例。
作为一门应用导向性的认知活动,管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的学科。企业是管理活动的基本组织载体,也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知识地图、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是企业的思想基因,也决定企业运行的主导逻辑。
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学的模型研究源于企业家或企业组织的知识地图、思维方式和决策机制,是企业家和企业组织知识地图的显性化、定量化、可视化表达,同时这些显性化表达和定量化表达结果又能够回到管理实践为企业家或企业组织的行动提供有用的参考。
管理学所构建的模型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前提是这些形式化、定量化、可视化的模型可被企业家解读和内化,即管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与企业家的知识地图和思维方式产生同频共振,进而转化为企业家的内在知识体系和决策行为。因此,管理学模型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管理实践,其真正的读者和用户是企业家及企业组织的管理人员。
(四)管理学模型研究的内在统一性
管理学模型研究实践本体的唯一性和系统整体性决定了管理学三种模型研究范式的内在统一性。所谓内在统一性是指三种模型研究范式之间可通约、可互补。
案例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访谈和调研,即通过研究者将自身的思考沉浸于企业和企业家的思考情境之中,通过人和人,人和组织的互动和思想碰撞使研究者将自己的思维嵌入到企业家和企业组织的思维中,进而通过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解析企业的决策和运行机理。
案例研究是把企业家和企业组织的知识地图、思考逻辑和决策机制等以文字和框图的形式解锁和析出,从而使人们对企业的行为有一种直观、可视的理解。
案例研究以新颖和鲜活的企业经营事件和过程为研究起点和建模依据,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观察以及与企业家和企业组织的互动,以构念、模型的形式,将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的底层逻辑显性化和可视化表达,从而为人们理解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提供概念基础和建构前提,为定量解析这些知识地图和思想逻辑内含的数量关系提供了概念基础思想框架。
洞见规律、发现理论是案例研究的目标之一,然而案例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和假设只是新理论,新规律的构件、萌芽状态或早期形式,其还需要在更大的样本空间内进行完善、修改和求证。
计量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使用的是以形式化语言表达的定量(数理)模型。这些模型将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典型行为和主流过程抽象为数学符号(变量),并通过一定逻辑推演将这些要素、行为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予以定量化表达。
计量和仿真模型来既源于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然而,由于实践的生生不息和永恒演化,当我们把来源于以往实践的计量和仿真模型应用于现实或未来的管理活动时,就面临如何选择模型,如何设定参数,如何解读计量、仿真结果等现实问题。
计量和仿真研究要做到模型选择准确、参数设定合理、计算结果解读可信,就需要研究者既对模型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对企业经营实际有广泛的认知。这样才能使基于计量和仿真模型的研究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贴合,从而得出对实践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结论。
也就是说,案例研究是模型发现、模型要素积累;计量研究是模型深化、模型改进、模型量化;仿真研究则是模型应用,模型拓展。
现实中,管理学模型研究的三种方法范式虽然都在以特定的方式开发和使用模型,然而三种方法范式并没有在研究实践中真正实现有效的对接、整合和贯通。三种方法范式是否需要对接、整合和贯通?如果需要,应通过何种路径实现?这些都是管理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方法议题。
- END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凤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082-144095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