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收到两期《数学文化》期刊

已有 7440 次阅读 2011-6-16 11:06 |个人分类:谈数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数学, 数学文化

作者:蒋迅


数学文化第1卷第4期和第2卷第1期

最近收到两期《数学文化》期刊,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本来应编辑张智民老师和汤涛老师的邀请 写了几篇短文,没有期待他们会从香港邮寄期刊过来。事实上,我已经请张英伯老师士为我保留一份,以便我回到北京时可以取回。现在突然拿在了手里,可以方便 地阅读里面的精彩文章了。在此,我想说:谢谢!


数学文化的广告

我翻看着收到的两期:第1卷第4期和第2卷第1期,觉得他们做的这个刊物真的是图文并茂,印 刷精美。全刊几乎每一页都有彩色的插图。我知道,这是编辑们额外花费的心血。我自己在投稿的时候并没有附太多的图片,但发表出来的文章里多出了很多图片。 有一次,因为我提供的图片不够清楚,他们又实在找不到更清楚的图片。于是他们的美术编辑庄歌老师给我发电子邮件,向我寻求好一点的图片。他们这种精益求精 的工作态度让我敬佩。

《数学文化》以“弘扬数学文化, 推动数学教育”为其宗旨。《数学文化》的最初几期已经显示了它的这一特点。万精油的“游戏人生”说的是数学与游戏,张奠宙的“数学思想中的人文意境”说的是数学与诗词,木遥的“机器的光荣与人的梦想”说的是数学与计算机,陈虹兵和张维忠的“《盗梦空间》中的数学文化”说的是数学与电影,吴立昕的“金融海啸与金融数学”说的是数学与金融,卢昌海的“谷歌背后的数学”说的是数学与搜寻。从这两期就可看出其涉及的范围之广。

ukim写的“聊聊数学家的故事(连载)”在这两期里发了两篇。我似乎在互联网上看过这些故事,当时喜欢还下载下来,不过早就不知道存在什么地方了。今天得以如此系统地阅读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倍感欣慰,只可惜编委们没有把第1卷的前三期也一并寄来。

陶哲轩是200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由于他的华人背景而特别受中国人关注。我自己也写过一篇“推介陶哲轩的数学博客”。《数学文化》也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关于他的更多信息的要求,在这两期里有四篇文章:木遥的“陶哲轩:长大的神童”,刘小川的“陶哲轩:未被神化的天才””,陶哲轩本人的“谈谈时间管理”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颁授典礼上的演讲辞”。篇篇精彩。

在第2卷第1期里还有一系列纪念许宝录先生的文章:陈大岳的“许宝录先生家世几逸闻”,张尧庭的“深深的怀念 ── 我所知道的许宝录先生”,胡迪鹤的“纪念先师许宝录诞辰一百周年”和一个关于许宝录的介绍。

我还必须提一句汤涛、姚楠的连载:“冯康 ── 一位杰出数学家的故事”。在这片连载中,读者能读到一些国内精于自律的编辑们会删除的细节。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必须还原于历史。

个人认为写的最最精彩的是贾朝华的“从哥德巴赫说开去”。 作者真的是说开了去,带着读者周游欧洲,会见当时最优秀的数学家们。有时候我觉的作者似乎走得离题太远,但最后发现他一直紧紧围绕着他的主题:哥德巴赫。 而这样读下来我感觉一点也不累。文中的插图有五十多幅,更让人感觉自己就在欧洲,就在哥德巴赫他们的身边。作者和编辑们真的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卢昌海的“黎曼猜想漫谈(一)”及“(二)”是另一个特别精彩的连载。对这篇文章我情愿等看到后续篇再说感想。文中引用了高斯的一句话:工匠总是会在建筑完成后把脚手架拆除的。我想说的是一句题外话:现代电子办公软件和电子邮件的出现似乎已经把数学家们建造数学大厦的脚手架拆得干干净净了。

“翰林外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特色栏目,介绍对中国数学家的一些回忆文章。至今介绍过的数学家有:王元许宝录江泽涵赵慈庚等。 我一直以为需要有人写数学家,数学家也应该多写自传,我们应该收集他们的私人通信 (当然是跟数学有关的部分)。这对青少年影响是巨大的,对数学思想发展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上,西方做的好多了。有一套《古今数学思想》就得益于 此。此书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的数学思想。有人认为是偏见。但我们有多少这方面的资料呢?笔者相信,《数学文化》的“数学人物”,“数学史林”和“数学经 纬”等栏目将使得《数学文化》成为这方面最好的资源。

最后想说说“好书推荐”栏目。我在这两期上看到有“为天地立心──读《一代学人钱宝琮》”(李伟元),“源于科技,面向科技”和“函数: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三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是本人为孙永生和王昆扬写的《泛函分析讲义》一书写的书评。在以前的一期里,还有本人写的另一个书评:“卢丁和他的《数学分析原理》”。第三篇是赵临龙为生活与科学文库丛书《函数在你身边》写的书评。其实可以说《数学文化》不仅仅是把好书推荐限制在这样一个栏目里。事实上,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能看到对数学、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书籍介绍。比如,“从哥德巴赫说开去”中的《从哥德巴赫到陈景润》;“游戏人生”中的《啊哈!灵机一动》,《锁相环技术》,《aha!原来如此》,《矩阵博士的魔术法》;“谈谈时间管理”中的《陶哲轩实分析》;“机器的光荣与人的梦想”中的《数学机械化》;“黎曼猜想漫谈(一)”中的《黎曼博士的零点》和《七个悬赏1000000美元的数学问题 千年难题》;“理性文明两千年──概述与重访(下)”中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美大学教育比较”中的《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费曼将物理入门》,别逗了,费曼先生》。以上只罗列了中文书。《数学文化》在好书推荐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对中国的大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小的疏忽也是有的。比如在“盗梦空间”一文中的主人公有“科布”和“柯布”两种译法,“数学聊斋连载(连载四)”一文中的无穷序列“a1, a2,...”中多了一个字母“v”。但都无关大雅。

两期杂志,31篇文章。我不可能一一介绍。总之,我感觉《数学文化》出特色,有质量,是适合数学爱好者的优秀读物。相信会有更多向我一样喜欢它。相信它会越来越辉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0554-455873.html

上一篇:这条短裤够数学的
下一篇:南京马明先生硬笔书法欣赏
收藏 IP: 99.22.95.*| 热度|

4 田灿荣 曾新林 杨正瓴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