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
(王德华)
又到清明。
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有点晚,气温一直上不去。这个春天感觉是阴冷。都进入4月了,百花盛开的季节了,不是雾霾,就是寒冷。
据说今年春天的寒冷,是大范围的,欧洲也在经历严寒的春季。这个“冷春”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北方的某个地方冰块融化了。
从昨天开始,北京的气温回升。走在暖暖的阳光下,感觉不错,真有点春天的味道了。园区里的山桃、连翘、迎春、玉兰,也竞相开放了,榆叶梅的花蕾已经满枝条了。
清明节,是扫墓祭奠的日子。自然,这个时候占据脑海的是已经远去的父母。我知道,明天早上姐姐会去墓地给父母的坟添新土。
每到清明,总会想起写几句话。每年都重复着那些在肚子里憋了很多年的话,感觉有点像祥林嫂了。没办法,很多珍贵的东西一旦失去,就会愈加怀念,何况亲情呢。每个人都会有父母,父母也终将会有一天离开自己的儿女。父母跟孩子,是说不清的情缘,道不尽的恩怨。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是父母的小棉袄、前世情人,冲突的时候就成了冤家。血脉情缘,血脉冤家,都是让人揪心的。成为父母的心头肉,成为父母的冤家,都是因为那是自己的父母,这是上苍赐予的恩怨。
这些年父母的音容笑貌却越来越清晰。我眼前一直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在家里顶天立地,很高大但有些瘦弱的人,另一个是一直忙忙碌碌胖胖的小脚老太太。这些年来,也时不时就会有一种遗憾和内疚的假设: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我会有很多很多的想象,我会想象他们如何溺爱他们的孙子,想象他们如何不适应城里人的生活,想象他们如何抱怨城里人的浪费,想象他们看到今天的好日子是如何得满足,想象他们每天等我下班回家,想象我和老父亲如何喝茶闲聊,祖孙仨也会喝几杯葡萄酒,想象老母亲会如何端详我的脸,想象着他们的唠叨… … 假设只能是假设,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有儿女方知父母恩。有儿女,就体验了做父母的乐趣和不易。父母很伟大,做一个好父母,很不容易。不管怎样,父母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支撑,是最坚强的后盾。一般父母极少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最不堪的那一面,很多父母一生就是为自己的孩子忙碌,一生都是为自己的孩子活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从他们的眼神里就读得出来。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父母一生忙碌,除了为了我们姐弟们,他们还有哪些向往呢?是翻盖房屋,还是添置几件大件呢?父亲是很有规划的人,家里很早就托姑姑婆家的亲戚帮助买了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又买了上海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家里还买了老式的烟台产的二手钟表。在那个凭票的年代,一个农村人想着购买这些大件真是不易。我则没有父亲的眼光,也没有父亲对家庭发展的规划。
想起清明节的五彩蛋,想起在自己家院子里荡秋千。想起母亲和姐姐们清明节做得最向往的一个菜:用煮熟的鸡蛋炒菠菜和粉条。喜欢吃白面饼卷鸡蛋。清明节,喜欢听的歌还是毛阿敏的《天之大》,想起的诗句还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好悲伤的歌,好美的诗。
又是清明节,给父母鞠躬。给早走的大姐和大外甥敬花。
今天的北京,温度依然很低,但却真是“雨纷纷”。
延伸阅读:
2008年:这个清明节,我想家了
2009年:今年的清明节,我还是想家
2010年:清明节追思
2011年:又到清明,又是追思
2012年:清明思亲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7680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