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王德华)
×××××××××
特别说明:
我发现戴德昌老师误读了我的文章,怕引起一些不愉快,特此把在他的博文后的留言放在这里,希望大家不要被误读。我不会侮辱学生和导师的,骨子里都没有这个想法。
戴老师好:
我想说明的是,您理解错了,或者我表达不够清楚。我是借“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句话说明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没有具体所指,也不单纯是指研究生,我说招生和引进人才要“宁缺勿滥、优中选优”,这应该不会有问题。
您这样把问题搞复杂了,您最推崇数学,可这压根不是按照具体数量来计量的啊。
我想科学网上的老师,都不会这样理解的吧。
如果您想说明烂导师太多这个问题,接我这篇文章的茬不妥。
我是骨子里也不会有把学生和导师比喻为鲜桃和烂杏这样的想法的。
误读就会误解,也会误导。
希望博友看到我的这个说明,也能理解。
谢谢各位!
2013年4月5日20:50
博主戴德昌老师回复(2013-4-5 21:06):感谢光临!
事实上,您挖了一个小坑,我继续帮您深了挖,所以您该谢谢我。
别担心,读者眼睛雪亮的,相信不会有任何误会。这篇纯粹是把你的观点引申了一下,是观点的碰撞,不是你我对着干,所以跟你我和博主们没有关系。请不要误解。
实际上,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好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培养方式两方面的问题。
×××××××××××××××××
小时候,我父亲买瓜果桃杏的时候,经常讲的一句话: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在困难时期,物质贫乏的时期,能坚持这样的原则和理念,实在不易。毕竟很多时候由于经济问题是不敢奢想鲜桃的,但做个烂杏的梦还是可以的。更多的时候,可能会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父亲是一个睿智的人,做事情有自己的理念和原则,所以活出了自己。
我觉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需要这样的理念和原则。研究生招生和人才引进需要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我们已经有原则,就是在实际中难以实现和坚持:
宁缺勿滥。
优中选优。
研究生招生是需要有指标的。如果因“缺”而不招了,就浪费了指标。再进一步推想,如果“浪费”指标的人多了,招生计划可不就完不成了吗?实际上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少,人就是这样的,你不招,他人会招。不对你的眼,不见得不对他人的眼。你愿意缺,他人不见得愿意缺。所以,统一理念是很难的,统一原则也是不容易的。
再说优。优,不应该单纯是学习成绩优,考试成绩优。外语水平和使用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个人素质如自律能力、毅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等,作为一名研究生是很重要的考核内容。引进人才,还包括学术视野、学科需要等其他多个方面,不只是一两篇论文的事情。面试研究生20分钟,引进人才个把钟头,要选出合适的人选,这得需要多大的智慧。多年前我的导师就说,现在招生,就像在黑布袋里摸彩球,摸着什么就是什么。着实精辟。
那么,鲜桃在哪里?鲜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哪里买鲜桃?这就需要品牌。另一个必须明白的事实是,品牌鲜桃是需要花大价钱的,比一般桃贵,比烂杏更贵。物有所值,也就心安了。
以前的人诚实,没有多少假货。一分价钱一分货,买的就是货真价实。今天则不然,环境使得人们都变得聪明了。很多聪明是自己在折腾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欺骗到最后,就难以收场了。SCI是这样,各种人才计划是这样,各种奖项也是这样。所以,要么需要更聪明的人,要么需要一点都不聪明的人,那才是大智慧。这是从头再来,还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当今用烂杏的价格自然是买不到鲜桃的。可现实中,用鲜桃的价买烂杏的情况还真不少见。不怀疑有不小心上当的,骗子时时有,也着实可恶,怪只怪自己没有骗子聪明。可怕的是故意受骗的,里应外合的,这水就深了。
宁缺勿滥,优中选优。
需要有智慧的人,需要有原则的人。
鲜桃和鲜杏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7704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