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传承是学科和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
王德华
第18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8月19-22日在吉林长春召开。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国际动物学会等联合主办,由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承办。
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成果、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这是学界十分可喜的事情。
东北师范大学在中国生态学发展史上对中国动物生态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物生态学库加金研究生班”
年长一点的可能知道或听说过中国的动物生态学有个“库加金班”。1956年-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主办 “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班”,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主要是脊椎动物和师范院校),招收了30多位学员,研究生班由当时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鸟类学家傅桐生先生负责。1957-1958年中国政府邀请苏联动物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库加金,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 库加金教授 (1915-1988)来为研究班讲授动物生态学,历时一年多,从课堂理论讲授到野外实践。每次上课都是库加金博士先写好讲稿,由中方老师翻译为中文。课程结束后,库加金又对所有讲稿进行了补充,由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翻译为中文,高教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了《动物生态学》。
这一期研究生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动物生态学专业人才,他们在我国动物学、动物生态学科研和教学领域都做成了重要贡献。如我国著名鸟类学家、动物学家郑光美先生(北师大)、我国大熊猫专家胡锦矗先生(西华师范大学)、动物生态学家诸葛阳先生(杭州大学)、哺乳动物学家盛和林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态学家王歧山先生(安徽大学)、动物生态学家马逸清先生(黑龙江省科学院)、动物地理学家张荣祖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动物学家王福林先生(山西大学)、动物生态学家金岚先生(东北师范大学)等。这就是学界经常提到的 “动物生态学库加金班”。
傅桐生先生:是留学法国的,他被学界认为是我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著作有《百泉鱼类志》、《开封鱼类志》、《信阳鱼类之研究》、《江西鱼类志》、《河南两栖类志》、《河南爬虫类志》、《河南鸟类》、《伏牛山鸟类习性之研究》及《嵩山松鼠类志》等。他主编了《中国动物志•鸟纲》第14卷、《吉林省脊椎动物志》、《长白山鸟类》及《鸟类分类及生态学》等著作。
金岚先生: 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兽类学会理事、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她主编的《环境生态学》是我国该学科第一部大学教材。
高玮先生: 傅桐生先生的学生,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鸟类生态学》(1993)、《鸟类分类学》(1992)(高玮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东北地区鸟类及其生态学研究》(1994,科学出版社)等。
冯江教授:冯江教授领导的团队在蝙蝠生态学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他的学生们也成长了起来。他与高玮教授等合著教材《动物生态学》(冯江、高玮,、盛连喜,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
这是学术传承很好的一个例子。
青年学者要重视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对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都要有这个意识,如果不重视、忽视或没有意识到,很容易造成学科退缩、人才断层。本次大会邀请的大会报告人都是很好的学术传承的例子。
青年学者要重视动物生态学人才培养
教学也是学术传承很重要的内容。我到山东大学工作后,在2024年和2025参加了两届全国生态学院所长论坛,发现我国高教系统中的不少生态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动物生态学的内容不是很多,有些甚至没有动物生态学。现在每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学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的代表都在600人左右,动物生态学学者除了在科研方面做成贡献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发挥作用,除了培养研究生,也要培养本科生。动物生态学是国务院生态学专家组确定的生态学科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如果忽视动物生态学教学,生态学作为一级学科是很难健康发展的。实际上,生态学作为一级学科要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在不少大学中的生命科学学院,在专业分流的时候,选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是很多。
未来的学科发展靠青年学者,青年人是学界的希望!
青年人要发挥青年人特有的天赋、智慧、创造力,为我国动物生态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福中国的动物生态学健康发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14987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