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类球谱的发现(15)持续百年的核结构理论大厦正在开始快速的坍塌
2025-10-5 19:02
阅读:1192

        在2008年,Garrett等人提出球形核振动模式不存在的时候,这个结果可能导致的只是困惑,甚至三位作者可能也很困惑,因为很容易意识到这个结果和幻数的解释是冲突的。很遗憾,那个时候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我注意到这些工作的时候已经是2019年初了。在2019年Otsuka等人,指出以前被看成是长椭球的原子核,实际上是刚性三轴的。这使得刚性三轴,真正的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核结构集体激发模式。

   在以前的理解中,刚性三轴转子虽然在量子力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中国早期的量子力学专家王守竞先生在这个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原子核中,研究者一直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集体激发模式。

   一直以来,刚性三轴转子只是在分子中被认为是重要的,比如水分子的转动。

   这里边的原因,就是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认为γ软核和刚性三轴转子有关。只是在最近20年,Wood等人才开始用刚性三轴转子来分析γ软核。但是这种分析是很初级的。

   在以前的理解中,球形、长椭球和γ软的模式,才是最重要的。而刚性三轴和扁椭球,是特例,不是重要的。

   所以从2008年开始,变化开始一点点的发生,而最近正在开始加速。

   这里边的关键是,实验上直接证实了,以前被认为是长椭球的原子核的确是刚性三轴的。

   这很有意思。对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几乎是非常清楚的。没有高阶作用的模型,不能描述刚性三轴。要想描述刚性三轴,就应该需要高阶作用。而在以前的工作中,利用SU(3)对称性的高阶作用来描述所有的刚性三轴,已经是一个常识性的知识。

   实验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可以肯定,这有利于我的新理论的认可。虽然球形核不存在这个事情,对于很多核结构的研究者来说,几乎难以相信。但是实验对于刚性三轴形状的确定,对于研究者的冲击,虽然巨大,但是是容易承认的。

   一个长椭球和一个小的刚性三轴变化,不就是差一点么?

   但是对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来说,却是差了一堆哈密顿量。这个实验工作,实际上直接肯定了新理论哈密顿量的正确性。这才是重要的。

   对于任何一个理解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这一点应该都能明白。

   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但应该能够测出形变的大小,甚至是涨落的大小,这将会对各种理论提出挑战。

   而如果大形变核是刚性三轴的,那么γ软和刚性三轴有关,就会被更多的研究者认可,这样球形核不存在的事实,也会被更多的人所相信。

   从2019年开始,我就在看到,持续百年的核结构大厦正在开始快速的坍塌。但是遗憾的是,我可能是过去这五年,唯一一个意识到并且看到了明确实验证据的研究者。

   Wood在一篇综述中,对于壳模型提出了质疑,能够看到对于壳模型,他似乎已经不是很相信了。

   在这个过程中,Garrett等人的实验很重要,Otsuka等人的理论也是让人惊奇的,但是把所有的这些结果都看待眼里的,应该就是我一个。

   所以后来我尽量在科学网的博客中,把我的想法一点点都记录下来,我觉得这可能是重要的。

   新理论的提出是必然的,类球谱的发现也是必然的,只是可以是另外的故事。我很幸运,在2019年我看到了Cd核的实验结果,然后在那个时候,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过去的五六年,过得并不容易。虽然我给出了大量的理论结果,让人看到这个理论和实验符合的更好。

   但是做核结构的,看起来不是太明白我做了什么。不管是文章的审稿意见,还是基金的评审意见,都缺乏基本的理解,甚至基本的常识。特别是在最开始的三年,文章发表的很困难。

   当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几乎是必然的。

   库恩在他的小册子中,也指出,这几乎是必然的。

   在前边已经写完的一个系列的后边,我又写了一个系列,就是因为我意识到,实验的进展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传统的理解,已经要没有翻身之地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475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