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类球谱的发现(9)原子核集体激发的中国模式
2025-10-3 10:46
阅读:694

     如果能谱是一样的,而能级之间的电磁跃迁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可能的。发现Cd核的电磁跃迁不支持球形核,是实验的结果,也是认为球形核不存在的主要证据。所以一个关键的问题是,Cd核的正常态能谱是什么样子的?

     图片.png

     2014年,Batchelder等人在实验上发现,120Cd的三声子激发态的附近没有0+态。可以看到存在一个闯入态,也就是另外一个形状,然后正常态的能谱和球形核的声子激发模式非常相似。存在双声子三重态,然后是三声子五重态,但是没有0+态,变成了一个四重态。这是看起来有些搞笑的事情。

    他们的文章没有说,这是一个新的集体激发模式。

    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已经熟悉的能谱上,突然少了一个能级,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图片.png

    到了2019年,112Cd也被证实存在相似的能谱。在这个实验中,他们证实1871keV的0+态也是一个闯入态,是另外一个形状。在这里,确定了两个形状共存。所以正常态很显然,在三声子激发的附近没有0+态。

    其实在2019年的早期,我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集体激发模式,到了这篇文章出现以后,我就已经完全确定这件事情了。

    这是原子核集体激发的中国模式,我发现了一种新的集体激发模式,重要的是,它将会替代球形核,成为一种普适的集体激发模式。即使我没有新的理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当年中子发现的历史是值得借鉴的。发现中子的那个实验,不是查德维克最先做出来的,但是他们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虽然做出了实验,但是没有发现新的东西。到了查德维克那里,才是真正的发现了。

    关于Cd核的实验也是如此。他们的确意识到,这些能谱说明球形核是不存在的,但是没有说明这是一种新的集体激发模式。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是,我有理论,而这也是一个意外。

    实验的意外其实是一个必然的事情,因为实验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也就是说,实验会出现意外的结果,这个事情本身不是意外的。但是理论的出现,的确是一个纯粹意外的事情。如果不是一系列的巧合,这个理论是不会这么早出现的。

   理论本身,不是为了解释Cd核的实验结果的,甚至也没有什么道理来指示可以说明,只是那个时候,我的手头恰恰好就有了这个理论和程序,然后我就用这程序来计算,结果就是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451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