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核物理学的老的观念是围绕球形核来建立的,而今天这个概念却被实验否决了。
当原子核被发现以后,慢慢的就开始有人把它和带电的液滴联系了起来,这样一来由于表面张力,导致原子核会出现球形的形状。特备是当球平均场能够解释幻数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怀疑球形的存在。
在核物理学中,球无处不在。
就好像在开普勒提出他的行星椭圆轨道之前,整个天文学领域充斥的就都是圆,即使是伽利略也没有怀疑过。
但是原子核是一个复杂的量子多体系统,球形的存在在多体理论中是一个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保证了球形核不会自发对称破缺呢?
需要解释的,不是形变,而是球形。
我很晚才知道了Cd疑难,也就是以前被相信是球形的原子核,实验上发现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
Garrett等人的实验,就好比第谷的观测,达到了以前没有的精度。为了更好的满述这更好的精度,开普勒最终放弃了圆的轨道,提出了椭圆轨道的观点,开启了天上的物理学新时代。
那么小的偏差,真的很重要么?
我们知道很重要,因为就是这么小的偏差,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开普勒把近代科学带入了人间。科学就是要较真。
Garrett等人的实验,和老的理论的结果,其实也是有不大的偏差,但是确是本质性的,这推翻了球形核的存在。
这直接把原子核的研究,抛向了天空,没有了基础。
如果球形核是不存在的,那么以前的理论的意义在哪里呢?
大量的研究都没有了价值,就好像开普勒之前的圆套圆的思路,变得荒谬,而没有价值。
当我在2019年初看到Cd疑难的时候,真的是五雷轰顶。我不知道别的核结构研究者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如果他不震惊,那就一定不是一个好的研究者。
当开普勒发现他的重大发现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改变已经有的想法。
而当Garrett发现球形核不存在的时候,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第谷给出观测结果以后,他还无法区分这些结果究竟会如何,但是也知道应该不符合地心说,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版本,本质上和哥白尼的学说是等价的。
Garrett等人发现实验数据不支持球形核以后,也提出了这是一种γ软核,但是他们没有提出这是新的集体激发模式。
因为这似乎意味着整个核物理学都要发生改变。
没有人愿意改变,这就是开普勒发现椭圆轨道后的情况,因为这完全无法让人理解,也不知道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
我以和开普勒一样的幸运,因为我手中正好有一个程序,我发现了类球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实了这不是球形核,这也不是老的γ软核,而是一种新的γ软核,我的模型正好能够描述它。
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巧合。
这个模型我编了好多年,有些反常规,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结果就恰恰解释了Cd疑难。
但是这个结果太和以前的观念冲突了,以至于别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
即使面对事实,很多人也是无法相信的。因为以前理解的基础都被拿掉了。
我相信,球形核的命运,和行星轨道的命运,将会是一样的。
这是不可思议的命运。
Cd疑难开启了原子核物理的新时代,以前的想法都不再是那么牢靠,一些似乎都要变化。但是在真正的变化时代,又有多少人能跟的上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692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