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说和日心说,在古希腊的时候,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就已经都存在了。只是在把这两种观点变成精密的理论的时候,地心说捷足先登,首先发展了起来。而这些发展起来的数学技巧,最后也帮助哥白尼,建立了它的日心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哥白尼的学说并不是特别稀奇的。哥白尼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第一次从数学上表现了这种观点的和谐性,数学上更简单,所以吸引了其他人进一步研究这个观点。
阻碍日心说的,我们现在都知道,是因为那个时候不了解惯性原理,物理学的基础是有问题的。
一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后会带了不可思议的和以前不同的东西。这一点发生在了开普勒的身上。基于弟谷的更加精确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发现了以前的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就是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这种观念以前并不存在。
在核结构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转变。
原子核的形状有硬的,也有软的。
硬的,在以前的观念中,指的是球形核和长椭球性核,还有刚性三轴。
长椭球核和刚性三轴核,都是大形变核。在以前的观念中,认为大形变核是长椭球的,而刚性三轴非常稀有。但是从2019年开始,日本科学家Otsuka等人开始相信,这些大形核不是长椭球,而是刚性三轴,而长椭球才是稀有的,甚至可能是没有的。
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且和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很相似。
开始的时候相信是长椭球,虽然刚性三轴的观念也出现了,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依然相信长椭球的结论,很少质疑。随着实验数据的增多,以及理论的发展,现在就变成了刚性三轴。
但是在今天发生这样的转变,依然让人惊奇。
我们给出了更多的证据,说明这个刚性三轴是具有SU(3)对称性的,这是一个新的结果。
而刚性的球形核,被实验质疑,更是在核结构研究者的预料之外。
同时软的指的是γ软核。质疑这个核的,就只有我。在以前的理论中,不存在别的类型的γ软核,也没有人意识到会有新的γ软核。Garrett等人虽然质疑了球形核,并且猜测是一种γ软核,但是现有的经验没有让他们给出这是一种新的γ软核的结论。
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就好像离开了以太物理学,就再也无法理解洛伦兹和庞加莱的理论一样,看起来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几乎一样了。
在那个时候,他们觉得这是一种γ软核,虽然和O(6)对称性不像,但是在几何模型中γ软核的样子会更多一些,并且在O(6)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的作用,也许会给出这个类似的结果。
也就说,他们的想法不会超出以前的核结构观念。
在我之前没有人想到会存在一个新的γ软的能谱,存在类球谱。即时到今天,意识到这个转变也很少。
也就是说,类球谱是一个真正新颖的概念。如果球形核不存在,并且真的是类球谱,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进展。
出现了真正新颖的东西。
从长椭球到刚性三轴,类似于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
而从球形到类球谱,类似于开普勒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
(1)从幻数核开始,原子核就会出现形变,这种形变是一种类球核,而不是球形核。
(2)在描述类球核中,SU(3)对称性居于核心的位置。不仅是类球核,其它的γ软核,还有刚性三轴,都需要SU(3)对称性。
出现了真正新颖的东西,那么就必然需要解释。这两个结论,将会要求我们重置核结构的基础,并且需要重新的基础解释。究竟是什么,当然还不确定。我猜想是与量子色动力学有关,但是只是猜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6909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