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Cd疑难 (11) 细节
2025-1-11 10:39
阅读:744

       当要发生变化的时候,就绝对不会只是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错误的理论,将会在不同的方面都会发现出问题。

    2017年欧洲的Bonatsos等人发现平均场拥有更多的SU(3)对称性,这个结果很是让人震惊。这种近似的SU(3)对称性不难被发现,但是却滞后了这么多年。这个结果,推翻了许多以前的老的观念。特备是以前发现的赝SU(3)对称性和O(N)对称性结合后,还是具有很好的SU(3)对称性。

    这个工作为SU3-IBM建立了壳模型的理论基础。当然,我们已经知道,现有的壳模型依然有问题,这需要把壳模型和SU(3)对称性的表示联系起来,但是我还依然不清楚如何做。

    2019年日本的Otsuka等人,推动观念上的转变,以前是长椭球的原子核,应该是刚性三轴。最近我们的工作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因为Otsuka是核结构领域的权威,他是Arima的学生。如果形变是三轴,这为球形核的理解,给出了新的可能。

    在过去的这些年,美国的Draayer等人一直探讨轻核和中质量核的SU(3)对称性,他们的集体激发模式与SU(3)对称性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工作,没有带来观念上的转变。

    最重要的,当然是我基于Garrett等人的Cd疑难的实验给出的SU3-IBM。文章从2020年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有10几篇文章,从多个方面证实了SU3-IBM是描述原子核集体激发的更准确的哈密顿量。

    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当SU3-IBM发展起来以后,以后得到一样的结果,因为SU3-IBM正在成为一个非常精细的理论。

    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SU(3)对称性,居于核心的位置。

    类球谱的发现是这个工作的核心。但是由于形状共存的存在,这导致能级识别起来困难。这需要一点点来,但是也体现了不可思议的细节。

    在2022年的文章,我发现了类球谱。这个谱和U(5)和O(6)谱是很相似,但是存在本质性的不同。

    这个工作,只是对于Cd110的最低的部分给了验证。比如41+、22+和03+态的存在,比如61+、42+、31+、22+态的存在,他们旁边没有0+态。也验证了一些电四极跃迁的结果。但是这依然可能存在实验和理论的偏差。

    所以需要进一步寻找有价值的细节的信息。

图片.png

    在最近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细节。这里对Cd108-120核进行了整体的拟合。这里边的关键是,我们用一个单一的哈密顿量解释了所有的核的正常态的低能部分。虽然解释的部分和前一篇文章一样,但是在这里适用于更多的原子核,这是很重要的进步。

图片.png

    当然最重要的是,解释了一个独特的反常现象。就我所知,在我们的工作之前,没有人提到过这个奇特的反常现象,以为没有模型能解释它。如上图,会发现,Cd108-116的21+态的电四极矩的演化趋势和别的原子核的情况完全相反,会随着N的增大而减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第一次给出了这种反常演化趋势。大家会看到,数量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形状共存所导致的。在后边把形状共存加入进来,就会给出更好的拟合。

    这个结果,和实验是一致的,这才是美妙的地方。自从我发现了这结果以后,我忽然对SU3-IBM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我觉得这个理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在以前,虽然我觉得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信心)

    那么以前的观念就是百分之百错误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6833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