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于SU(3)壳模型的了解,也是最近的事情。至于细节,还有很多地方不是太清楚。推动我了解这个模型的,是我最近的发现结果。利用提出的SU3-IBM,很好的描述了Hf-Hg区域原子核的长椭到扁椭的形状相变。这是一个奇事,因为在这里形变都是用SU(3)对称性来描述的。这种描述方式在以前是从来都没有的。
这个结果意味着一个事情,就是整个原子核区都有SU(3)对称性,虽然被对力破坏了一些,但是组要的特征还是存在的。所以我才看文献,来看看是否能壳具有SU(3)对称性。结果我发现,Bonatsos等人在2017年提出了近似SU(3)对称性,指出整个能壳的确可以近似的看成是SU(3)对称性的能壳。
Elliott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当发现近似SU(3)对称性才会变得更重要。他的SU(3)对称性模型是建立在能壳具有SU(3)对称性的基础上的。在以前的对于实际原子核能壳的理解中,当幻数大于20的时候,SU(3)就被破坏了,所以这个模型就不好使了。
我在以前是不知道这个模型的,后来Draayer等人关于赝SU(3)壳模型的工作我以前也是不了解的。在我遇到的教材里边,很少提到这个模型。国内张锡珍老师和张焕乔老师的《原子核结构》连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都没写,也就是根本就没提代数方法,国外格雷纳的名著《原子核模型》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没提SU(3)壳模型。国内最被重视的是曾谨言老师的《原子核结构理论》详细的介绍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但是也没有提到SU(3)壳模型。我现在就是在廖继志老师的《近代原子核模型》的书中看到写了一章的Elliott的SU(3)壳模型,没有提到Draayer等人的后续工作。关于核结构中的对称性的书,都会提到这个模型,但是这类书也很少。
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应用的地方比较有限,而且实际上在本质上,和当前原子核结构研究的大方向,在基本观点是不兼容的。国内好像就没有做SU(3)壳模型的。
正如我在前边所说的,Elliott的SU(3)壳模型,在具有SU(3)对称性的能壳之上,引入具有SU(3)对称性的四极四极相互作用,然后就解释了转动谱,把壳模型和几何模型联系在了一起。这个理论简单明了,有力的证明了单粒子的SU(3)对称性就是描述转动谱的SU(3)对称性,这一点被很多人都忽略了。
对于中重核,转动谱的出现表现上是和Elliott的结论冲突的,因为此时的能壳的SU(3)对称性已经被强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破坏了,所以不应该出现转动谱才对。所以说实验的结果,总是在那里告诉你不要仅仅看到表面上的结果,一定要往里边看。反过来,如果用Elliott的观点,反而会给出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推论,就是这个能壳虽然看起来SU(3)对称性被破坏了,但是实际上SU(3)对称性还在。非常的微妙!
Elliott的SU(3)壳模型是只对上面图里的sd壳成立的,因为这里SU(3)对称性没有被破坏,我这里简单的说一下。这里考虑了质子或中子的自旋,所以会看到一个2s1/2轨道,关注后边的两个数,指的是这个轨道的总角动量,这里是1/2,把角动量的z分量考虑进来,就有2*1/2+1=2个态。然后是1d3/4轨道有4个态,1d2/5轨道有6个态,所以一共有12个态。如果不考虑自旋,只考虑轨道角动量,就是6个态。
如果这6个态能量一样,就是发生简并了,整个6个态,就具有U(3)对称性,量子数是前边的2,因为这6个态每一个都意味着激发了两个声子,是不能区分的。质子或中子,占据到这个态上,无法分清楚是哪个态,只知道是激发了两个声子,所以可以在这6个态之间任意变换,这样一来,就会有U(6)对称性。
所以当讨论简并的N=2的能壳的时候,既有U(6)对称性,也会有U(3)对称性,然后往下就是SU(3)对称性,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占据到这个态上,就用(2,0)表示。对于不熟悉代数方法的,可能会感觉有点复杂,但是很显然不是那么难。
我再解释一下,因为有简并的6个态,所以构成了复的6维空间(量子力学的基矢空间本质上都是复的),具有U(6)对称性。因为是U(3)对称性的一个能壳,所以具有U(3)以及SU(3)对称性。当然再往下还具有SO(3)对称性。
这个就构成了一个约化的群链U(6)-U(3)-SU(3)-SO(3)-SO(2),后面两个就是角动量和它的z分量,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当一个质子或中子放进去的时候,U(6)的量子数就是1,U(3)的量子数就是2,SU(3)的量子数就是(2,0),SO(3)的量子数就是图中的0(s轨道)和2(d轨道)。当多个质子或中子放进去的时候,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子不能有相同的标记,所以这个能级最多可以放下12个质子或12个中子。
当少于12个质子的时候,比如4个,放入12个量子态中,就会有12*11*10*9/4*3*2*1=495个可能了。如果不考虑自旋(单独考虑),就是四个粒子,放入6个轨道中,也会有15种可能。
这个问题,是核结构壳模型的计算问题。对于中重核,一个能壳的量子态很多,当放入多个质子和中子的时候,这个要对角化的空间就会非常大,计算不了。当前的壳模型就是这种暴力计算的模式,而且他们深信如果能计算就能给出所有的答案。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存在问题,而且算不了也是问题。
如果有对称性,我们就可以根据对称性来进一步分类,比如两个质子放进来,如果他们的自旋已经是一个上自旋,一个是下自旋,那么这两个质子的轨道部分就具有对称性。如果自旋是一样的,那么这两个质子的轨道部分就具有反对称性。这需要一种技术来讨论。
两个质子,U(6)群的表示就是2,在技术中,有对称的情况,也有反对称的情况,可以很容易给出来,然后U(3)的量子数就是4,技术上会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讨论的时候这两个是不用的,因为是固定的。关键是SU(3)对称性,两个(2,0),会耦合到(4,0)(0,2)两种情况,然后是SO(3)对称性,也会有相应的约化规则。
所以说,当在sd壳中考虑SU(3)对称性时,所有的多粒子态是可以按照对称性约化的链来分类的,这个非常重要。一个是这些多粒子态有了明确的物理意义,一个是计算的时候会变得简单,计算上变得简单在核结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构造相互作用,也就是平均场之外的剩余作用,现在问题就在这里。确定剩余作用的形式,是所有原子核结构模型的关键。
如果没有剩余作用,多粒子的量子态就都是简并的。当加入剩余作用以后,这些简并的量子态就会分裂,接近实际的情况。这里边角动量一定是守恒的,但是还有没有更大的对称性,就是关键。这里边的关键是,量子态具有SU(3)对称性可不意味着剩余相互作用也具有SU(3)对称性。这需要结合具体的原子核的能谱来确定。
Elliott发现,sd区域的偶偶核的基态带具有转动模式,也就是具有L(L+1)的能谱特征,如下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所以他相信相互作用应该也具有SU(3)对称性。这是一个非常强的结果,就是平均场具有SU(3)对称性,剩余相互作用也具有SU(3)对称性。我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广了这个想法,但是改变了很多我们对于核结构的理解。
当然,这样一来Elliott就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构造理论了。由于三维简谐振子具有SU(3)对称性,所以群论就会告诉我们,有八个该对称性的生成元,满足特定的对易关系,这在群论中是已经有的,于是Elliott就把它们构造了出来。 前边三个就是熟悉的角动量算符,具有SO(3)对称性,后边五个就是四极矩算符
所以Elliott就给出了四极四极相互作用作为剩余相互作用,这非常简单
具有能量值
于是就解释了轻核的转动谱。这个能量中与SU(3)多粒子态的量子数有关,这个可以由之前的多粒子的SU(3)耦合法则给出,还与角动量量子数有关,这个和SU(3)对称性到SO(3)对称性的约化规则给出,这些都是已经知道的。
总之,Elliott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连接了壳模型的SU(3)对称性,和转动谱的SU(3)对称性,发现两者是一致的。这里的关键是剩余相互作用也具有SU(3)对称性,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结果。原子核是一个复杂的多核子系统,核子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并没有完全确立的。但是具体的实际激发的准粒子的相互作用,不管是平均场,还是彼此之间的作用,都具有SU(3)对称性,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