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王炳照纪念文集》提要

已有 3693 次阅读 2010-10-24 08:17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王炳照, 纪念文集

《王炳照纪念文集》提要

 

顾明远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1024日发布

 

书名:       王炳照纪念文集

主编:      顾明远

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印刷:       北京爱丽龙印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印次:       20109月印刷

开本:      850X 1068 毫米

印张:      16.25 图插页6

字数:       250000

页数:       240

ISBN  978-7-88050-814-7

作者介绍: 王炳照(19341215-2009105日),男 ,河北省景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读书,两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61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教育系第一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学习,毕业留北师大工作。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连任第三、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组长,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此外还担任《教育学报》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教师》等杂志编委会成员等职。王炳照先生还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兼职教授。

  先后协助陈元晖先生完成《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协助毛礼锐、沈灌群先生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等。此后,教育史界的老前辈们相继辞世,先生勇挑重担,组织全国各地教育史研究队伍,完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通史性质的重大项目,主编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国书院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历代教育论著选评》、《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等著作,先后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四届吴玉章基金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先生在先秦教育思想研究、孔子研究、书院研究、蒙学、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领域多有卓见。《中国古代的书院》一书,基本奠定了中国书院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范式。

  先生一直亲自指导研究生,为教育史学科队伍建设尽心尽责,生前指导十余届博士研究生,已获博士学位者30多人。 (参见百度百科)

 

本书虽然公开出版,但无定价,也未写明责任编辑,由顾明远先生和黄济先生分别作序,收录了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的纪念文章90篇,另附王炳照先生年谱及挽联选编和照片21幅。顾明远在序言中写道: 炳照是我国新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师承毛礼锐、陈景磐、陈元晖、邵鹤亭、瞿菊农等老一辈教育史学家。“文革”以后,他接过这批老先生的班,大力开拓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炳照为人达观、率直、诚恳,乐于助人解困排难;治学严谨、慎思、笃学,勇于探索学术创新;为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善于启发诱导。他为教育史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特别是中国教育史学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黄济在序言中写道:“炳照同志在学上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辩证法,评人评事都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在为人方面,是达观、直率、诚挚、无私,尊师如父,爱生如子,对待学友是爱护、扶持。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序一:代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顾明远

炳照走了,好似不辞而别地走了。因为他走得如此突然,那么仓促,我们没有来得及话别,没有来得及再叙叙旧。炳照常常称我为老师,其实我哪里是他的老师,而是同学,是同事,是朋友。只不过我比他年长几岁,早几年毕业而已。我认识炳照是在1962年我从师大附中调回师大,他正在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学习的时候。我因为在师大只上了两年学就到苏联去了,没有学过中国教育史,因此就到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去旁听。所以我说与炳照是同学,一点不假。炳照毕业后就留在教育系,我们又是教育系的同事,一直到他走的那一天。其间我们又曾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每次开评议会他都帮助我做许多工作。他还帮助我编纂《中国教育大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我们两人的情谊岂能用同学、同事、朋友几个词说得清楚!

炳照是我国新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师承毛礼锐、陈景磐、陈元晖、邵鹤亭、瞿菊农等老一辈教育史学家。“文革”以后,他接过这批老先生的班,大力开拓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他先后主编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等专著,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的编纂工作。他对我国古代私学、书院和科举制度又深有研究。他不仅研究中国教育通史,而且还拓展了区域教育发展史和教育论争史的研究。他对教育史学理论也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见地。

他坚持教育史研究中“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史学原则。他认为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史就是要“探寻教育思想产生、发展及其演进的历程,挖掘历代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总结前人认识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揭示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中国教育制度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历代教育制度作出历史文献史料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应该在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时,回答教育制度作为一个历史存在物的存在特性,及其与现实存在的教育制度之间的关联,探讨现代教育问题的历史根源”。

他在教育史学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倡导实事求是和推陈出新。例如他对待传统教育持两点论的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传统教育重视德育,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形成了多方面的传统美德,同时又强化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勒紧了四大精神枷锁”。他认为只有坚持两点论才能认清传统教育的本质,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炳照虽然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但他一直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他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撰写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论文。直到他去世前夕,他还对当时国家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炳照不仅组织开展了中国教育史多领域的研究,而且培养了二十届博士研究生,有近五十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为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炳照为人达观、率直、诚恳,乐于助人解困排难;治学严谨、慎思、笃学,勇于探索学术创新;为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善于启发诱导。他为教育史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特别是中国教育史学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编辑出版炳照的教育文集《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不仅是对炳照的最好纪念,也是丰富中国教育理论宝库的善举。读者一定会从他的论文中学习到他的道德文章。正是:

做人、做事、做学问一丝不苟,精神永在;

同学、同事、同讲坛四十余载,情谊常存。

 

                           201058

                          于北京求是书屋

感谢周慧梅博士提供代序文本及7张照片,其余13张照片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76480.html

上一篇:《王炳照口述史》提要
下一篇:再谈吸取西方国家过度福利保障的教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