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已有 4941 次阅读 2008-2-8 09:44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黄安年文 发表:《兰州学刊》1998年第1期;黄安年的博客/200827日发布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发表在《兰州学刊》1998年第1,48-51页;1998年第2,60--62页;1998年第3,53-55,59,《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620日首发。我的博客现在发布是未做修改,请读者注意10年来的变化。

 

********************************************

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黄安年文 发表:《兰州学刊》1998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620日首发;2002912日重发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的扩展、世界多样性统一进程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世界文化也呈现了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相互辉映的特色。和对当代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研究相比, 在史学界对世界思想和文化艺术演变和发展及其特点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总的说来还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对当代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轨迹概要考察,旨在加强对这一薄弱环节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学人共同的关注。

  

 

 . 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结束以来的50多年里,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个是人类物质生活现代化、全球化、多样化的大发展,这不仅反映在住房建筑、纺织服装、饮食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而且表现为广播、电影、电视和图书出版新闻媒介的新发展、卫生医疗保健行业日新月异的进步、都市现代化服务业的大发展。另一个是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世界。

   

(1)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全球化和多样化、不平衡发展

   

在当代世界,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中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都随之在物质生活、都市和农村生活、社会生活、环境生活、文化生活、教育福利、国民素质、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教授在他的《现代化新论》中列出一个富有启迪意义的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变革的现代文明的整合图示,很能说明问题:[1]

 

现代经济增长---------------------- 生产方式变化----经济结构变化----国际格局变化

       I             I                 I              I              I

消费方式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  交换方式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  世界市场与新国际分工 

       I             I                 I              I              I

生活方式变化     I           城乡关系变化   社会结构变化        I

             知识结构变化                            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网络

人口增长与       I                 I              I

寿命延长       新科技革命    都市化        政治制度变化

   

当代世界的现代化在横广和纵深两个方面进军中,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多元化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一轮又一轮地发生剧变。这种变化往往率先出现在以美国为前列的西方发达国家,随即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部门和地区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随着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同时为发展中国家的物质生活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代在物质生活领域的新发展,明显表现在:

   

第一,衣食住行领域的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态势。无论是服装行业、饮食行业、住房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人们都切身感受到自1945年以来的半个世纪内变化的日新月异,其更新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卫生保健、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领域现代化、全球化态势同样是快速变化的。

   

第三,文化出版、新闻媒介、影视传播、电子网络等领域的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态势更是领时代之风骚。

   

第四,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城乡结构的调整和都市化、城郊化的进程的加快,一批特大城市的涌现,以及城乡差别在现代化快速和高度发展地区的相对缩小。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呈现不平衡趋势。个别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失调,过度城市化出现某些负面影响。

   

第五,社会结构发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调整,社会成员民主化、自主化、流动化加快。

   

第六,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和现代化,居民文化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发达地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相对缩小,人口素质和民族素质也随之不断提高。

   

第七,随着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生活绝对贫困的国家和地区逐步缩小,在工业化国家中,生活绝对贫困的程度也相对缩小。

   

第八,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福利保障社会化制度化,生活质量提高。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生活质量也比过去有所提高。

   

上述情况,尽管因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而异,具有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但是发展的主潮流也是不言而喻的。

   

(2)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凸现

   

在全球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全部性的社会问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第一,由于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不平等、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着部分居民贫困化,带来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贫富不均的加剧、许多国家社会经济生活贫富不均加剧等严重社会问题。

   

第二,在人口流动中,由于局部战争不断的影响、国家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某些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动荡,出现了不正常的非法移民潮和难民潮,它对于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国际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猖獗、全球性吸毒和贩毒活动盛行、毒品走私、制造伪币和洗钱、艾滋病呈加速泛滥趋势等威胁社会稳定和居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严重社会问题尤其集中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

   

第四,核武器的扩散、生化武器制品的使用、核能的泄漏和污染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带来了严重威胁。

   

第五,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第六,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现代高新科技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活也给社会生活的安定带来新的困扰。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信息公路上的劫持、篡改身份、向政府渗透。有组织犯罪等高明犯罪手段在世纪末已经出现。[2]

   

第七,现代化、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同时带来了影响居民生活安定的许多新的隐患。例如恶性交通事故的影响、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新问题、饮食安全的防范等。

   

由于这些问题不仅受制于社会制度,更和现代化进程及其不平衡发展相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 当代世界学术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学术思想文化宗教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第一,世界文化教育大发展、学派林立学术思想大解放、大活跃的总体发展趋势。仅从1945-1980,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有500万篇,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有50万种,平均每分钟出版一部。

 

第二,学术思想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第三,学术思想领域整体化、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 纬线学科的迅速发展; 以及总体化综合化学科的发展还有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 加以科学管理的大科学的兴起, 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统一及其科技与社会的统一。

 

第四,世界宗教呈现教派林立、世俗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在哲学领域

   

现代世界哲学思潮一般难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来划线,大体说来,在当代西方有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此外还有新的认识方法的发展。现代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建立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学说。海德格尔则发展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萨特在现实生活中出色地运用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弗洛伊德又为人本主义作了心里科学上的证明。

   

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兴起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斯宾塞的“综合哲学”。马赫主义是这一思潮的发展。维也纳学派显示了这一学派的壮大。“分析哲学”是这一思潮的新形式。而语言哲学是这一思潮的升华。“科学哲学”和“历史主义学派”被认为是对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完成。[3]

   

现代西方哲学中还存在众多的学说,如生命哲学、现象学、哲学诠释学等。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如法兰克福学派也有不小影响。作为哲学方法在西方流行着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带来巨大影响。在结构主义之后的法国新哲学思潮是以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密歇尔·福柯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福科被称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

   

除了英美和欧洲大陆以至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哲学流派外、还有苏联东欧哲学流派、印度、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等哲学流派。

   

(2)在宗教领域

   

大体上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欧美、亚洲和伊斯兰国家地区三分天下,而相互交错。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深刻影响着该地区的思想和文化,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尼泊尔影响尤为巨大。东北亚和北亚地区的佛教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欧美地区佛教也小有影响。

   

伊斯兰教在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原教旨主义的崛起不仅在穆斯林世界而且对全球的产生重大影响。在中东和西亚的埃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国,在非洲的苏丹,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伊斯兰教的影响都十分巨大。

   

在当代世界各个宗教流派中基督教流派仍然影响最大。自60年代罗马天主教在梵蒂冈召开第二届大公会议以来,天主教以革新的姿态出现得以在世界各地继续发展,成为世界教徒人数增长最快的教会。分布世界上地区最广的新教其流派有了新的发展。战后出现了神学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如存在主义神学、自由主义神学、激进主义神学、基要主义神学、福音主义神学、新正统主义神学、希望神学、政治神学、生态神学。神学解释学等不一而足。基督教影响和其他地区相比以欧美国家为最。[4]

   

冷战后,宗教的影响增大,尤其是伊斯兰出现全面复兴的高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更趋活跃和扩大之势。

   

整个说来当代世界的宗教流派增多,影响扩大,传播越出传统范围,世俗化、现代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宗教的影响是多元的。

  

(3)在经济学领域

   

首先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是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学派。汉森主要著作有:《凯恩斯学说指南》、《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1947)等。主要贡献在结合美国实际通俗性地阐述凯恩斯经济思想; 提出用补偿性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被称为美国的凯恩斯。[5]

 

当前凯恩斯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则是美国的保罗·萨缪尔森。由于滞胀经济给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带来了自相矛盾的后果。第12和第14版《经济学》为了维护后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 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 部分地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和观点, 对正统主流观点作了修正, 在原来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 对主要货币主义、供给学、和理性预期派三个新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加以新的综合, 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此外, 还有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多尔, 尼古拉斯、斯特拉, 皮罗等人, 他们虽不占主流地位, 但仍属后凯恩斯主义学派。[6]

   

其次是战后货币学派的兴起。战后货币学派即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的声誉来自三个方面: 对资本主义货币理论的研究; 关于消费 函数的永久性收入理论; 新自由主义经济观,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 通过市场价格制度来干预经济。在《自由选择》一书中, 他阐述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揭露国家干预经济的种种弊端, 要求限制国家权力, 缩小国家机构, 反对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滥施干预, 主张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特色的国内外经济政策, 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整个经济生活, 提出回到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中去的主张。[7]

   

第三是供应学派的一度兴起。供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 作家J·温尼斯基以及里根政府经济学者N·图雷和 P·C·罗伯茨。[8]拉弗是联邦预算局官员,1979年著有《货币的危机》, 温尼斯基是全国观察家周刊记者,罗伯茨著有《供应学派革命》(1984)

 

在政治上, 供给学派经济学被里根政府公开采用, 而撒切尔首相所领导的英国政府也同意它的许多观点。这一学派从凯恩斯观点后退; 强调改变总供给而不是总需求; 以及主张大幅度减税。[9]也就是说:

 

①重视供给传统, 摒弃扩大总需求以增加产出和就业的凯恩斯理论;

 

②主张拉弗曲线的减税理论, 认为过高的税率不一定有高税率, 较低的税率反而可以获最大的税收;

 

③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第四,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 即现代制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加尔布雷思、肯尼斯·鲍尔丁、罗伯特·C·海尔布罗纳和冈纳·缪尔达尔等人。约翰·加尔布雷思著有:《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丰裕社会》、《新工业国》等30多部著作。他的基本思想是:

 

①结构分析论, 主张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应把所有“非经济”因素(如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的结构、制度和态度, 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包括在范围内来分析。

 

②二元体系论, 新制度学派不同于早期制度学派的重要之点在新制度学派着重分析社会经济权力结构。

 

③经济学改造论, 新制度学派以当前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异端学说出现的。主张从传统的教以下解放出来。[10]

   

第五,新自由主义学派。这一学派只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不同意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A·冯、奥肯, 瓦尔特、路德维希·艾哈德等人。哈耶克著有:《物价与生产》, 《通向奴役的道路》(1944)、《自由的宪章》(1960)等书, 对西方经济思潮有很大影响。认为主要由于货币供应不足或投资过度引起了危机。经济的繁荣要依靠资本的充分供给来维持; 靠扩大银行信用来维持资本供给; 资本供给不足新企业下马, 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急剧下降, 就会出现生产过剩, 造成危机。资本主义有自我调节功能, 如国家不进行干预, 银行会自行调节,生产过剩会自行消失。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有弊无利。[11]

   

在联邦德国的新自由主义以主张社会市场经济著称。奠基人是奥肯、瓦尔特和艾哈德等。主张限制国家干预权力, 1949年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党纲以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为基本政策, 从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德国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

 

按照这一理论, 社会经济分为中央管理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类, 前者通过计划和命令来调节, 后者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两类经济在运行中混合进行, 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集中管理的计划体制, 又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 它把市场自由的原则和社会平等的原则结合, 这是一种既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 又能保障社会安全的经济秩序; 它的显著特点是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调节为主, 国家干预为辅, 来实现持续增长、稳定价格、高度就业和均衡外贸的目标。艾哈德在他所著《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12]

   

除上述经济学派外有关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各类部门经济学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可以说,在所有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的发展和变化是最为丰富的。[13]

 

(未完待续)

 

注释:

[1]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49页。

 

[2] 托夫勒,约翰著:《第四次浪潮》,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246-251页。

[3] 参见周继明教授为《世界大通史》中的当代世界社会思想文化卷中撰写的当代哲学发展部分。

[4] 参见黄陵渝先生为《世界大通史》中的当代世界社会思想文化卷中撰写的当代宗教发展部分。

[5] 参见汉森著:《财政政策和充分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汉森著:《财政政策与景气循环》,台北台湾银行, 1968年版; 汉森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汉森著:《凯恩斯革命》,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以及美国劳伦斯·克莱因著:《凯恩斯革命》, 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6] []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12),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7] []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 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个人声明》, 商务印书馆, 1982年。弗里德曼著:《弗里德曼文萃》,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8]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第308页。

[9]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 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第308309页。[]保罗·克雷·罗伯茨著:《供应学派革命》, 导言,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章嘉琳著:《供应学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0] []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著:《丰裕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年版; 香港今日世界社,1970年版。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6年版(《经济学与公共目的》)。厉以宁著:《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 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11]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 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第308309页。[]保罗·克雷·罗伯茨著:《供应学派革命》, 导言,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章嘉琳著:《供应学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2] []柯托夫著:《西德新自由主义》,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13] 参见黄安年著:《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在政治学领域

   

当代世界的政治思潮集中表现为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民族主义三大思潮。

 

以当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为例

   

首先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影响。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鼎盛时期, 这种思潮和西方福利国家相呼应, 构成了发达国家自由主义改革高潮的政治思想基础。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 力求使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相统一, 反对一味强调个人自由发展的传统;

 

第二, 主张扩大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建设“积极的”福利性国家;

 

第三, 强调扩大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

 

第四, 注重为资本主义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各种处方, 以缓解社会矛盾, 巩固子统治;

 

第五, 强调社会合作, 奉行改良主义, 寻求第三条的发展道路。

 

当代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约翰·罗尔斯,它的代表作是《正义论》,其基本思想, 包括: ①主张正义原则。②提出新的契约论, 强调契约以正义为基础。③强调平等自由高于一切。④主张进行公平分配。⑤明确职责和义务。主张非暴力反抗的积极作用。[1]

   

 

现代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政治观念之一, 已经成为当代美国社会的主潮流, 它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很深的影响, 今天包括保守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现代自由主义的烙印, 如社会民主主义、费边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福利国家、新保守主义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保守倾向, 如强调把自由限制在现有水平上、主张自由回到传统去, 恢复个人自由的本来面目、宣称自由高于平等, 反对过多的平等举措。

   

其次是,当代西方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影响。7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在西方大国盛行, 它对西方大国保守派执政起了推波组澜的作用。70年代初哈罗德·麦克米伦的中间道路和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主张, 预示保守主义的复苏。[2]

 

由于自由主义改革的受挫和社会生活的过度自由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恶化, 以及中产阶层的发展, 促使保守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 80年代以来居于优势地位, 成为吸收部分自由主义成分的保守主义, 即自由保守主义。其主要特点一般指:

 

反对彻底改造社会的任何企图, 维护旧传统; 主张自然秩序论, 认为等级和差别乃自然秩序所定, 应服从命运, 各司其职; 宣称依靠精英人物来维护秩序和法律。

 

当代西方保守主义主要代表流派有:①专家治国派, ②管理革命派, ③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3]

 

目前新保守主义思潮正处西方世界的主流地位, 它对过度的社会福利进行批判, 主张扩大私有化运动, 鼓励市场竞争, 使里根、撒切尔、科尔等保守主义政治家频频得分。然而在适应资本主义的现实和保持传统思想的一贯方面, 新保守主义又面临新的困境。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六十年代末, 西方马克思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峰, 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在政治上着重对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研究, 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 和对西方未来革命道路的探索, 它的直接影响到新左派运动的兴起, 由于新左派运动在70年代初的衰落, 西方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转向下坡。

 

法兰克福学派的特点是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 把弗洛伊德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主张人同自然的和解。该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系统的批判, 提出了未来社会的革命道路。他认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压抑了人的本能的欲望, 这不是一种贫困的压抑, 而是富裕的压抑; 人的劳动成为机械的工具而不是创造性的, 劳动的人成为被资本社会同化的单面人, 整个社会成了单面社会; 他追求理想的“没有压抑的社会”; 他还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总体革命, 而不只是经济和政治的革命, 即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 文化和物质需要和渴望本身的彻底改革, 即从各种异化下解放出来。他主张革命派用暴力挑衅的办法暴露资本统治, 即搞议会外的斗争, 实行一切造反者联合起来。这种主张对新左派以巨大的影响。他被誉为“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 著有《健全的社会》,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异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空前程度。这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劳动变成了一种责任和强制; 组织管理成了官僚主义; 企业主的所有权变成了象征性的了; 消费从幸福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

 

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普选权只是一种迷信, 政治宣传就像商业广告制造消费欲望一样制造民意; 西方的民主处在异化之中。

 

在精神领域, 处在异化状态中的人只管满足肉体的需要, 而不问事物的本质, 人们的愚昧与社会发展同在; 商品交换的公平原则取代了友爱精神, 上帝成了难以接近的宇宙公司的大老板, 祈祷上帝只是为了生意的成功。他主张建立健全的社会。[4]

   

总的说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法西斯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均抱批判态度。它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欧洲共产主义, 不是各国共产党理解的共产主义, 也不只限于经济和政治的民主, 主张重视道德和精神方面的价值。它试图重新认识和解释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们的反教条精神, 勇于吸收现代思想成果的态度, 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促进新左派运动的开展, 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及其影响。1951年社会党国际恢复, 在法兰克福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反映了社会党的理论观点, 它首次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各国社会党的奋斗目标。战后西欧各国社会党在推动经济发展, 改善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扩大工人阶级民主权利方面以及促进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贡献,

 

70年代以来, 提出了“重新意识形态化”的任务, 甚至主张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一般特点是:

 

① 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强调要以自立原则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社会改良主义, 表现为反对全面彻底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主张个别、局部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把对资本主义的改造限制在现存国家政治、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强调妥协和阶级合作, 认为议会民主制是从资本主义相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手段。

 

② 推崇国家社会主义, 主张通过改造现有国家来实现社会主义。

 

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主张: ①主张争取社会民主和经济民主的福利国家观, 把国有化, 混合经济政策左右经济民主的重要政策。

 

②宣扬论理社会主义, 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 提出了“自由、公正、互助”为社会主义三项基本价值。1969年奥地利社会党则通过了“人的纲领”, 宣称人是民主社会主义考虑一切问题的核心。

 

③ 提出争取世界和平、加强南北对话推进经济合作的政治主张。[5]

 

总的说来, 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潮比较符合当代西欧的实际, 她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目标, 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种族和民族压迫, 消灭剥削和贫困的社会保证人人享有完全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这种政治思潮强调意识形态多元化, 各国独立自主,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反对暴力革命强调通过改良现存资本制度来实现社会主义; 提出通过混合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疑丰富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五,西方无政府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思潮。一般来说, 无政府主义的盛行取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和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本世界50年代以来的客观形势, 特别是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大挫折为当代无政府主义的再度兴起, 提供了繁殖的土壤。无政府主义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无政府个人主义派, 另一派别是无政府共产主义者。[6] 至于法西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6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又开始活动。甚至打起新法西斯主义的旗号, 人们不能掉以轻心。

 

(5)在历史学领域

   

当代史学正在发生哲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史学转向新史学的步伐加快,在史学观念、研究范围与内容、研究方法等德国年方面,出现新的史学范型,如复旦大学张广智教授所论:“这种转折,比之这之前西方史学的历次路标转换及其对史学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在20世纪世界史学的法杂货年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7]在欧美各国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苏联、美国,她们的史学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如法国史学中的年鉴学派不断创新和发展及其在世界史学中的举足轻重地位、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扩大,及不同流派的盛行。美国史学的实用性、多元性、国际性特色。

   

现代西方史学占主流地位的发展明显趋势是:由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即实证史学,过渡到以年鉴-新史学学派为代表的综合史学, 再到近写年来流行的社会科学新史学派(含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新经济史学派、新政治史学派、新社会史学派等)。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影响着整个战后西方史学。整个说来, 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特点显示: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 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更加重视定量分析;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

   

在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全球历史观的崛起是历史学领域中的新发展,取得了令世人耳目一新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西方新史学由对抗走向对话,是一个值得注意新现象。马克思主义史学除了在苏联和中东欧和中国等时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外,在西方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最为引人注目。全球历史观是一种对世界史体系的创新。

   

在战后,历史学出现新的领域的新的方法,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叙述史学的复兴,新史学面临新的挑战。

   

(6)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语言学领域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科学分化和综合化特征、社会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完善,社会学知识领域和方法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日益精密,社会学理论基础和方法取得长足发展。”[8]战后帕森斯倡导的结构功能主义趋向衰落,展现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融合和综合成为社会学理论的主流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出现社会学的分化和“本土化”趋势。90年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微观与宏观的整合,代理与结构的整合,理论的综合,以及对理论结构的系统研究。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是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时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成为初期三大主流学派。在这个基础经过相互吸收和渗透,产生新的学派。有影响的流派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奈瑟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战后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主义学派对于人类学影响最大。“结构人类学主要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人类亲属关系,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宗教神话和文化符号现象。”[9]其他一些有影像的流派包括结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新功能学派、认知人类学、反思人类学、女性主义人类学等。

   

(7)在教育领域

   

战后教育领域普遍涌现了个改革潮流,其明显特点表现为:教育法制化、民主化、国家化、结构体系化;教育理论出现科学化和分化趋势,教育方法技术化,教育对象终身化;教育的现代化、全球化趋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和竞争。在德意日进行教育体系和内容得重建和大调整。在英法北欧等发达国家深化民主化教育改革和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逐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普及和提高都关系国家的兴盛、民族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关系各国在21世纪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教育为本、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立为国策。

 

(未完待续)

 

注释:

[1]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8年再版前言,转自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1,三联书店,1994年。贝尔1959年著有《意识形态的终结》。

[3] 徐大同主编:20世纪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王勤田主编:《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鉴评》,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4] 参见徐崇温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4,《社会文化系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李青宜著:《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参见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寻找自由》,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说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 参见托马斯·迈尔著:《论社会民主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雅克·德罗兹著:《民主社会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西比列夫著:《社会党国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张契尼、潘琪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6] 参见特里·M·珀林编,吴继淦等译:《当代无政府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 引自张广智教授为《世界大通史》中的当代世界社会思想文化卷中撰写的当代世界史学的发展部分。

[8] 引自林崇德教授为《世界大通史》中的当代世界社会思想文化卷中撰写的当代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部分。

[9] 引自樊平博士为《世界大通史》中的当代世界社会思想文化卷中撰写的当代世界社会学的发展部分。

 

 

. 当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

   

(1)在文学领域

 

在当代世界文学题材通常与战争、阵营、生态、中心与边缘的消长、新人文精神等相联。当代欧美文学大体上分为占据主流地位的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后期表现为现代主义文学, 它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各种文艺流派的总称。

 

当代世界的文学流派主要有: 40-50年代处于鼎盛期的存在主义文学、50年代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兴起于50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黑色幽默小说、兴起于70年代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70年代以来,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它是西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表现, 是人性扭曲与人的异化的反映, 其基本特点是反传统性、反体系、反中心, 他们注重过程而轻目的、重当前, 轻历史和未来。在日本二战后除了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文学外,还呈现多种流派并立的现象。

    

苏联-俄罗斯文学是当代世界一大重要流派。它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统治和解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封闭和开放,叛逆和回归。

   

当代亚、非、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其协调。传统文化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人传统文化、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东方儒学文化、拉美文化等。

 

在传统文化问题上, 有主张完全恢复传统的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文化, 也有主张全盘西化, 否定传统的思潮, 更多的是主张在弘扬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思潮。东南亚和印度、伊朗文学中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特色。当代非洲文学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手法颇为流行“黑人性”文化运动一度风靡战后非洲,马哈福兹的北非文学和南非反种族歧视文学也有重要影响。

 

60年代以来,拉美文化出现了新小说派流行的趋势,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显神通,百花争妍,被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它们扎根于本国的社会历史生活,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借鉴了西方有益的外来文化。

   

(2)在艺术领域

   

当代世界美术主要是西方美术以现代派和以反传统、标新立异的后现代派为主流。个性化和主观性日益突出,出现了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流派, 其中心由西欧转向美国。

 

抽象表现主义、色场绘画、光效应美术在5060年代流行一时;波普艺术(流行艺术)、新写实主义、偶发艺术与行为艺术盛行于60年代;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超写实主义紧随其后。视觉艺术是一种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创作的图案化美术。80年代以来电脑艺术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和印刷行业。

 

在雕塑领域出现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形式,表现手段日益多样。

   

在音乐领域, 进入了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潮流。出现了表现主义与十二音节音乐。一批年轻音乐家对传统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和声、节奏、音响来源、记谱法、创作和表演方法进行全面的革新, 以创造全新的音乐, 被称为先锋派或先锋主义音乐。

 

在先锋派音乐中又分为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空间音乐、机遇音乐、偶然音乐、不确定音乐等派。另一类是通俗流行音乐, 它是一种通俗易懂, 广为流行的商品化娱乐性音乐。这种音乐以通俗歌曲、舞曲, 节奏鲜明、曲体简单的管旋乐曲为主要题裁。

 

二战后乡村音乐、爵士音乐兴起。60年代以来, 随着电声技术的发展和摇滚乐队的兴起, 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摇滚乐是爵士乐流派之一的摇摆乐的新品种。1960年美国出现了以“甲壳虫”乐队,他们蓄长发, 着怪装,显示对传统文明的不满,又名“披头士乐队”。70年代以来, 西方又流行起迪斯科音乐,80年代以来, 一种更为激烈的霹雳舞音乐流行。

 

歌剧作曲的探索同样五化八门, 甚至采用自然界各种噪声音作曲, 还有“无声”创作。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音乐和革命斗争的结合,在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大批革命歌曲,那种进行曲风格、齐整有力的节奏和高昂激情的旋律起到了激奋向前的作用。   

   

在舞蹈领域, 当代西方世界的现代舞派兴起。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自由舞,其后发展为现代舞、当代舞、后现代舞或新先锋派现代舞, 影响最大是60年代兴起的迪斯和80年代兴起的霹雳舞。此外古典芭蕾和民族舞蹈、大众舞蹈仍在发展并有其市场。

   

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刚刚走过了一个世纪,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幅银幕、穹幕电影、立体电影;从单一电影到电影电视文化的巨变;电影录音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计算机技术开始运用于电影艺术。在当代世界电影艺术出现的多方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

 

对于世界电影具有重大影响的是美国风格的好莱坞电影、英法意德为代表的欧洲风格电影、苏联电影。此外亚洲印度等国、拉丁美洲国家等国的电影也极富民族特色。当代非洲的电影和戏剧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宗教形式色彩; 同时风格和手法自由灵活、适合大众化需求; 容戏剧、音乐、舞蹈、滑稽剧、假面舞、歌曲等于一体。[1]

   

 

. 当代世界的文明危机、冲突和合作

   

全球现代化进程要求与之相适应精神文化,或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有与生产力向适应的古代社会文明、农业社会的近代文明和工业社会的现代文明的形态。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现象并不一定是同步发展的。

 

人们还由于意识形态不同而划分为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精神文明。还有由于宗教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相异而提出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犹太教文化等。

 

本世纪初一些历史学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衰进行考察, 形成了文化形态学派, 德国历史学家奥·斯宾格勒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和英国文化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2卷《历史研究》为其集中代表,运用挑战和应战理论等来解释文明的发生、成长、分裂、崩溃的原因。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所提出的自古至今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20多种文明。[2]而美国政治发展理论权威塞缪尔·亨廷顿则在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八种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3]

 

我们且不论对于当代世界这种文明的分类是否妥当,可以肯定的是在和平和发展大潮中,如果排除冷战思维,那么作为一个历史和社会及民族发展的演进过程,所有现存文明从根本上说具有互补性,并不存在你死我活,谁战胜谁的问题,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抗。某些文化现象从历史上曾经一度相对抗、相排斥、相封闭走向了在当代各类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发展趋势。

 

本世纪的历史发展显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基于文明的对抗和冲突,当代日本的经济腾飞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得益于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优势互补。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受惠于西方文明和东亚国家和地区民族精神的结合。多元性和兼容性成为实际上已经世界各类文化发展的主潮流。

   

世界各类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共同发展的机遇,又都在精神文化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现代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否相互协调已经成了各国共同关注的大问题。被奉为世界各国文明“典范”美国早在60年代由于“反传统文化”的兴起已经面临着“美国精神”的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种族危机的加深,美利坚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白人主体文化(WASP)面临新的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美国精神”又面临又一次危机。

 

在这方面以一批未来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为先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随即一些政治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丹尼尔·贝尔1978年所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出版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作用的再评价。[4]1987年美国艾伦·布鲁姆教授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提出具有开放精神的美国,它的思想和文化正在走向封闭,它的教育“败坏了民主,空乏了当代学生的心灵。”他强调“对现代国家、那些比过去更注意理性的国家而言,大学和家庭出现了理性危机恐怕是我们所面临着的最为深刻的危机。”[5]

 

布热津斯基则在《大失控与大失败》一书中充满着对美国文化危机的忧思之情。他直接了当地提出了“普遍地影响着和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的“需要除敝兴利的基本难题”。这些包括:低质量的中等教育、日益恶化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普遍的城市衰败现象、贪婪的富有阶级、爱打官司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日益加深的种族和贫困问题、广泛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大规模毒品文化的流行、社会上绝望情绪的内部滋生、过渡的性自由、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公民意识下降、潜在的制造分裂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抬头、政治制度出现拥塞现象、日益弥漫的精神空虚感等14个难题。他惊呼“美国诸多的棘手难办的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主宰美国文化和精神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呈现出最大的差距。”[6]

 

连克林顿在1996年出版的新著《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7]中也意识到强调责任,恢复“美国精神"的必要。它写道:“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缺乏个人责任感而引起的:十几岁的少年母亲离开学校靠福利生活;赖帐的父亲放弃他对自己孩子的责任;犯罪向我们周围的人伸出魔爪,略夺同胞;邻里们向贫困的孩子背过身去;企业的总经理不能善待他的职员或埋掉有毒的废物。美国是建立在相互的责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想使21世纪的梦想成真,那么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这个基础。”

   

至于日本在成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后,力图扩大日本文化的世界性影响。石原慎太郎在《日本坚决说`'》一书中向毫不含糊地向英美文化提出挑战称:“今后世界混乱之后而诞生的、控制世界的新文明, 将在西方最后的代表美国和现代世界东方为一的代表日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发展中产生。”[8]

 

然而日本社会问题的不断凸现,也使有识之士惊呼日本面临精神危机了。日本哲学家梅原猛在一篇文章中认为日本现代化成功的有利因素正在丧失,“从日本现在发生的现象上看,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并不高。政治家和官僚把行贿受贿和撒谎当作家常便饭。上面的人撒谎和行贿受贿,下面的人也就上行下效。道德的丧失将发展到整个国民的规模。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无疑已开始丧失。关于对知识的渴望,现在的日本人还有我们先人那种追求先进东西的热情吗?我看未必是那样。如果说现代日本人尤其缺少什么,我认为是缺少‘独立自尊的精神’”。[9]

   

我们在前面论及当代西方文化艺术的概况,它既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活大发展和丰富, 也反映了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严重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悲观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主流哲学; 以反社会性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派文学主流; 以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的泛滥; 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方式。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今天的世界陷入了价值观念空前的失落和大混乱之中。在所谓的西方,新思潮层出不穷。现代主义还没有热闹过,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曾几何时,后现代主义又像已不时行,恨不得再玩玩后后现代主义了。”“这个世界上固然并不缺少各色各样的后XYZ,一方面却又出现了原教旨主义的勃兴......虽然人们大多只注意到这种现象存在于发展中世界,但事实上它也以各种极端主义的形式、还有亚宗教的形式在发达国家中蔓延。”“这就是现在人们都已看到而且感到的全球文化大危机。这个危机之所以是大危机,是因为它不仅表现在诸如教育事业的衰败.......等等,而是表现为所谓‘文化'的核心--道德水准的持续下降上。”[10]

   

正是在传统“美国精神”面临危机和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强化的大背景下,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出了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的冲突的论点,甚至鼓吹冷战结束后儒教国家同伊斯兰国家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的谬论。[11]亨廷顿的立论显然违背客观历史事实,遭到世界舆论的抨击。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沃尔特·克莱门斯认为:文明冲突并非国际事务中的首要因素,“亨廷顿夸大了文明差异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是可以互利合作的。”[12]

 

这里提出了人们应当重视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与各种文明的差异与合作的问题。文明或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民族情绪和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应影响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在内的国家间文化或文明间相互尊重、理解、共处和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和多样化共存的20世纪下半叶,把全球化、国际化解释或理解为西方化甚至美国化是一种误导。在全球性问题上把历史上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殖民主义造成了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别,以‘文明’、‘民主’、‘现代性’等口号为幌子要求按美国和西方的价值尺度和价值观行事,这就在实质上推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连亨廷顿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西方文明并非适用于全球”。[13]

 

事实上,在一个多极化和多样化的世界里,以一种文化或文明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西方如此,东方也不例外。“20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推进。”“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21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归,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14]  

 

    *    *    *    *    *    *    *    *    *    *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发展,向包括史学工作者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在学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 重视对世界社会、思想和文化与世纪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研究。我们的世界史工作者要把物质和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整体研究纳入世界史的研究范围。下大力气研究这方面的现状和吸收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

   

第二,重视对文明或文化冲突的研究。特别是把对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方文化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作比较,相互尊重各自的特色和相互借鉴各自的长处,求同存异,共同繁荣。

   

第三,重视全球文化现代化和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当代世界否定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或文化的多元化趋势都与事实不符的, 用全盘西化取代各国民族化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否定民族文化的论调。

   

第四,重视对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世界性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鉴和吸收外来优良文化, 在新的条件下发扬传统文化实其富有新的活力关系到各类文化的发展前途的大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影响。

 

写于 199710

(全文完)

 

注释:

[1]参见李正荣博士为《世界大通史》中的当代世界社会思想文化卷中撰写的当代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参阅了李正荣博士撰写的有关部份,在此特别说明。

[2]这些是:西方基督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印度河流域古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古代墨西哥文明、育加丹文明、玛雅文明等。引自汤因比著:《历史研究》,1,牛津大学出版社,1957年英文版,34,转引自郭圣铭著:《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45页。

[3][]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外交季刊》,英文版,1993年夏季号。

[4][]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5][]布鲁姆,艾伦著,缪青、松丽娜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6][]布热津斯基,兹比格涅夫著:《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116-118123页。

[7][]克林顿著《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45-46页。

[8][]石原慎太郎、江藤淳著:《日本坚决说‘不'——战后日美关系的总结》,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9][]梅原猛:《超越日本的现代化》,日本《呼声》月刊19956月号。

[10]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美国研究》, 1994年第4期。

[11][]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外交季刊》, 英文版,1993年夏季号。参见徐国琦:《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12][]克莱门斯,沃尔特:《不同的文明有利益冲突担可以合作》,《国际先驱论坛报》,199717日。

[13] 亨廷顿,塞缪尔:《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外交》杂志,英文版,1996年第11-12月号。

[14]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31页。

 

[2002619日说明:本文下篇发表在《兰州学刊》1998年第3期第53-5559页,杂志公开发表时注释从略。网上发表时校正了个别文字排印时错误。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620日网上首发]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620日首发;2002912日重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5499.html

上一篇:春节拜年,高校本科教学评估造假明知故犯成热门话题——六谈教育部主办的教学评估应当停止
下一篇: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及其革命性影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