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D 吕启祥忆《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2021夏 口述初稿】客/2025年8月5日发布
2025-8-5 11:23
阅读:226

D 吕启祥忆《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2021 口述初稿】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58月5日发布,第37157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手稿XSSG111

 

吕启祥于2021年春夏开始撰写《红楼梦》基础工程的口述史料初稿,这里发布的有关《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的基本思路的第七,八部分。

    本书收入的文章中,有几种长篇论著应当给以专门的介绍,它们都是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包含了各自研究心得的,分述如下。     张笑侠的《读红楼梦笔记》是一部评点式作品,全长约十余万字,在19281929年的天津《泰晤士报》快哉亭专栏中长期连载。其内容包括:第一章,红之谱,包括各家之家谱、全书之年谱、各人之年谱;第二章,红之表,包括各人生辰表、全书人名表、各人之下人表;第三章,红之评,包括全书之舛漏及总论;第四章,各人之小传。这一次序在发表过程中有所调整。第三、四章调换,第四章为总评(红之舛附入),篇幅最长,为全书主体。总评依小说回次,顺序而下,固然是对小说本身的评批,亦常对前人评批发表评论,如对太平闲人、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常持异议。这部笔记具有历来评点派作品之特色,即读书很细,间有独到之见而总体观之不免支离零碎,有时还颇拘迂,如说最难明白宝玉黛玉宝钗及其他姐妹之才学,均不知其系由何处得来。由于《笔记》篇幅太长且引述情节过多,本书仅节选若干。 本节要着重介绍的是以下三篇论文,即二十年代刘大杰的《红楼梦里重要问题的讨论及其艺术上的批评》,三十年代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四十年代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

    刘大杰这篇论文是为《晨报》七周年纪念而作的,发表在1925121日《晨报》增刊上。全文约三万五千字,分为十节;一、《红楼梦》的作者及其生平,二、曹雪芹与贾宝玉,三、《红楼梦》索隐之派别,四、高鹗续书之讨论,五、《红楼梦》的地点问题,六、《红楼梦》里性欲的描写,七、《红楼梦》之描写与结构,八、《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九、《红楼梦》在中国文坛上的位置,十、余论。从上述小标题可以看出刘文的规模,涉及的问题相当全面。刘文汲取和肯定了前人的成果,多持平之论,比方他充分评价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取用其在作者和家世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校正了自传说,代之以自叙传的小说,将二者加以区别,写贾宝玉的个性及身世,说取材于曹雪芹自己,当然是可以;说里面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那也就不对了。又比方对索隐派,虽则认为它是附会,无助于发现红楼梦的价值,但是索隐的先生们的原来的用意,确是想提高红楼梦的价值,他们这一点苦心,我们无论如何是应该了解的,因而对索隐各派,给以介绍。再比如他认同後四十回比不上前八十回,高鹗的才情比不上曹雪芹,但这是因为续书比原著难,肯定高鹗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大胆地写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眼光高出一般。同时,刘文也包含了他个人的独特见解,比方说他认为《红楼梦》的地点,在陕西的长安。又比方他认为《红楼梦》强于描写个性,拙於描写风景,描写大观园那些文字就很抽象,难说精采,而描写个性则特别有力量,最深刻的是林黛玉、刘老老、王熙凤三个。作者亦长於叙事,描写失意的事情比描写得意的事情,都要深刻而活动。再比如论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坛上的位置,可以与屈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并列,谁也应该承认它是第一等的作品。但是拿起世界文学批评的眼光来说话的时候,那就有点不同了,它不能摆脱中国旧有的消极思想,故不能同世界第一等作品相提并论。总的说,在二十年代中期就有这样一篇相当全面而中肯的综论,殊为难得。

    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发表于1933年,在34日出版的《清华周刊》三十九卷第一期和第七期上分两次刊出。全文约三万三千字,从第一节引子可知,该文是为纪念伟大的天才曹雪芹逝世百七十年而写的,以下的标目依次为:二、《红楼梦》作者对於文学的态度之考察,三、论《红楼梦》的文学技巧,其中分列,1、艺术家的看见,2、实生活中的活材料,3、活的语言之运用和国民文学,4、自然主义作风的成和败,5、深刻的心理分析,6、清晰的个性的人物。全文未完,作者在暂跋中写道,就现在发表的说,只有全文的一少半。在论文学的技巧下,还有两个小题目,阐说红楼梦之悲剧的意义;和论文学的技巧相并列的还有三个大题目,一论红楼梦之内容,也就是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一论红楼梦的社会史的分析,一是总结论。在北平文化机关的装箱空气中,我的文章材料也寄到远处了,因而暂结。由此可以了解这篇文稿本应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著作,未能刊完是由於时局的原因。在已刊出的第一部分里,李长之以悲愤的心情痛感天才曹雪芹被国人冷遇和误解,呼吁要冲开一切,和我们的天才握手。他认为一百七十年来只有三件事可记:一是1797高鹗後四十回的完成,高鹗非常了解曹雪芹,他本人的艺术的手腕也并不让於曹雪芹他是曹雪芹死后的第一个知己     後文甚至还比拟说曹雪芹像托尔斯泰,高鹗像朵斯退益夫斯基,高更能写精神的方面。一是1904年王国维作《红楼梦评论》,这是第一个会赏鉴红楼梦的人。他完全拿了西洋美学的眼光,用着近代文艺批评的态度,来加以估量的。他敢说红楼梦是中国第一部艺术作品……他最了解红楼梦了。不但在过去,就在现在,也无人及他。一是1928胡适作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把他六年前的红楼梦考证更加确定了。他把红学打得一扫而空,他把作者的生活、背境,给人作出一个确然的轮廓於是一切没有证据的,或者证据不可靠的,便都敛迹了。李文第二部分考察红楼梦作者看重的是不计功利的纯文艺,反对陈套,要求艺术提高人的精神和表现理想。第三部分由於结合小说作了大量具体分析,因而所占篇幅亦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李长之对文学形式技巧的理解,认为形式可以消解内容,我们对着一种大艺术品时,我们只就那形式,便获得了它的内容……我们的精神活动浸入埋伏于当前即是的艺术品的形式之中,我们与作者立在同一的情绪里,材料的痕迹化为乌有了那内容在形式里已好好地传给你了,这虽来自於大诗人席勒的启示,以其合於艺术的规律,李长之融会而施之於《红楼梦》,岂是单单道着他的文学技巧道着他的全部人生。因而这大篇《红楼梦》文学技巧的具体分析便超越了评批式的就事论事的局限,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张天翼《贾宝玉的出家》发表於19421115日在桂林出版的《文学创作》第一卷第三期,後收入一本包括多篇论《红楼梦》人物的集子,就以贾宝玉的出家为书名,於1946年由东南出版社出版。张文约三万三千字,它并非是一篇单纯的人物论,而是由主人公的结局切入,以果求因,提示出人物和作品本身存在的深刻矛盾。文章先是嘲笑了那些圆梦派的续书作品,虽说是了,结果弄得贾宝玉不成其为贾宝玉,林黛玉不成其为林黛玉。继之进入正题,提出贾宝玉出家这个结局的意义比那样的团圆高明得多,解决的是整个人生大道的大问题。然而宝玉出家以後怎样?书中并无下文,参照作者笔下已经出家的两类人,已经暗示这条路走不通。虽则楔子中点明,一切都是前世因缘,梦幻而已,作家却把尘世生活表现得那么生动、亲切、温暖,他倒是着眼在现世因缘,把因因果果抓得紧紧的,一步一步合理地发展下来的,这是本书极可贵的优点。宝玉的出家正是诸般因果发展之必然,他有他自己的世界,跟别人不同,可他实际上又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他不就范就要超脱出去。文章揭示了人物自身以及作家对人物的态度存在的矛盾,认为那两首评批宝玉的《西江月》词既不能视为反话,也不能把它当作正面的教训作者对贾政,对贾宝玉,似乎各都给以同情、首肯……可贾政所代表的这个世界偏容不得贾宝玉型。这就不容易处理了。於是我们就只好跟着作者的笔——在这两者之间摆来摆去。张天翼忠实地道出自己阅读的感受,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是全书中自己所喜欢段落的首选,我总觉得这段描写,是全书中最悲剧性的东西不瞒你说,我看到别的那些惨伤的场面——甚至晴雯之死、黛玉之死,也不及这里使我感动这悲剧的成因,我想就是在於——他们有爱,而缺少彼此的了解。作家的感情与理智不能一致,而创作又不能虚伪,导致了矛盾现象,即使叫出家万岁也还是并未找到出路。文章的结论,这部作品是两重性的:非悲剧,亦非非悲剧。对於後四十回则有十分风趣的批评,谓出家大不易,还得履行种种麻烦的手续,圆房、赶考,自己看破了红尘,却一定要留个後代下来,以便在红尘里爬来爬去出风头,难道成佛也讲求正途出身,还要惊动皇帝老子敕封文妙真人……兰桂齐芳,世界恢复老样子,出家就更冤更无谓了。看来续作者更热中於世间,心地极好,也是团圆派里的一位;他总算是救出了红楼梦的故事坯子,可原作的两重性矛盾不见了,不再徘徊於世间和出世间,乾脆回到了富贵场中。总之,张天翼以创作家的敏感和批评家的逻辑,处处从阅读的感受出发,无大幅引例和大段说理,娓娓道来,如剥茧抽丝,层层递进,在亲切幽默中使人憬然有悟。

以上三篇论文,尽管撰者学术个性不同,发表时间不同;然而都是力作,无论从广度或深度上,均堪称这一时期红学论文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论著。 这里还应提及一篇专论即《红楼梦与中国经济》,以经济的视角来论评,不说绝无仅有也十分稀见。该文从《红楼梦》这样一部文学巨著看中国社会,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中国某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实录,同时也提供了清代乾隆年间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方面的背景材料,可资参考。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这一时期出版的几种《红楼梦》的序言,序言往往也是一种评论。如1923年许啸天的新序猛烈抨击素隐家和考据家,认为不必迷信最初的版本,尽可按照文学上尽善尽美的理想大胆删改,因将《红楼梦》校成一个百回本。此举受到刘大杰的严厉谴责,指为版本史的耻事、文艺界的公敌。三十年代茅盾的《节本红楼梦导言》概要表述了对《红楼梦》的见解及删节原则,是对独秀先生提议即他曾期望有名手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的一种回应。此节本在当代曾经再版。

行文至此,读者对这部汇要大致有了一个轮廓,编者力求保存历史本来面貌的初衷也许能够得到读者的体察。 我们期望:     首先,本书至少可以作为一种资料长编,供研究本世纪上半叶红学发展的学者参考。前文曾经提到,这一时期的《红楼梦》研究少有政治的干扰和商业的炒作,因而保有其本分和本色。评论文章比较个性化,少八股气;既有学理探讨,亦不乏随笔感想;虽多歧见,而少意气。从总体上说,尽管数量质量远不能同近五十年相比,但仍有其值得珍视和发扬的风气和传统,应当受到治红楼梦学术史者的重视。

其次,对于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具体切实地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避免炒冷饭、走弯路,可以把起点置於前人的成果之上,收事半功倍之效。上文已经论及这一时期红学研究的多元和多层,不论是研究的范围还是研究的方法,都已相当广泛和多样,许多问题都已提出或涉及。大而言之,《红楼梦》确实包含了文学’‘哲学’‘历史的三项,不能够单单靠定了一途立论,不然怎么算得起横看成岭竖成峰的书啊这是一位论者1920年所撰文章的结束语,足见以文、史、哲多个层面去研读《红楼梦》,早在二十年代之初就被郑重提出了。小而言之,《红楼梦》中的问题、即女子是天足还是缠足,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屡有讨论,前文已及。今天如果再把这些当成新鲜见解、独家发明,岂不有点可笑!

再次,对於一般读者,即使并不熟悉甚至未曾接触过《红楼梦》,本书也不失为一种有趣有益的读物。本书收录的一位作者,以他个人读过三十余遍《红楼梦》、接触过上百爱红者的经验,在心领神会之馀,总结出如何读《红楼梦》的十四条建议,谓应趁风和日暖时去读,来印证书中的明媚新鲜应趁秋高气爽时去读,来印证书中的全声玉振应趁风晨雨夕时去读,来印证书中的怨旷萧骚应趁冬闺消寒时去读,来印证书中的温暖融和;其第十四条曰,红楼梦宜於升官发财时受罪入狱时读之,以便有缩手回头的机会。还举出《红楼梦》可移人性情的十一项功能,如可医俗病、可医吝病、可医贪病……等等。看了这位论者的心得,真教人不由得不去翻开这部奇书,加入爱红者的行列。《红楼梦》的读者由此更加众多,阅读水平更加提高,不亦宜乎。

    总之,本书果若能使人温故知新,各有所获,则编者於愿足矣。

最後,应当说明这样一项大型资料得以集结出版,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事,而编委会全体成员的同心协力更是促其完竣的直接保证。尤其是林东海先生自七十年代初受命编辑《红楼梦研究资料》,经年累月孜孜於北图柏林寺报刊馆,为此书奠下基础,今主持编审,总揽其成,贡献良多。周绚隆同志担任本书责任编辑,整理校阅,细加厘订,作了大量工作。还应特别提到长期从事资料工作、埋头苦干甘愿奉献的刘伯渊君,本书的大量资料从收集、整理、复印、放大以及若干初步加工,无不渗透着他的辛劳和汗水,许多琐屑而具体的的事务都由刘君承担,令人感佩。因此,本书的出版应归功于大家尤其是上述诸位,笔者所做十分有限。至于这篇前言挂一漏万、轻重失当、述评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文责所在,笔者当不能辞其咎。     限於闻见及各方面条件,本书从收录到编辑,难以尽善,恳请读者和方家批评赐正。                        一九九八年八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65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