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吕启祥学术生涯口述资料序言(2021.3.18未定稿)
2025-7-8 09:58
阅读:223

吕启祥学术生涯口述资料序言(2021.3.18未定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78日发布 36904

【按:几年前应红研所开展口述史之需要,吕启祥着手准备徐叔叔生涯的口述资料,并亲手写了若干片断,我协助她查找资料和整理,形成文字初稿,后来忙于其他而搁置至今。如今选择其中部分文字初稿发布,以便集思广益加以修葺。这里发布的写于2021318日的口述资料序言部分,尚待修葺。】

记忆是值得珍惜的,但记忆往往并不可靠,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严格意义的“口述史”固然要凭准确的记忆力,同时必需以文献资料如档案和当时本人和关联人的记叙等为佐证。我有幸得识唐德刚先生【1】,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华裔教授,开展口述史研究的倡导者,也是《胡适口述自传》的作者,该书注释文字比正文还多即源缘于此,序言长得收不住成了一本独立的书《胡适杂忆》。几年前就听说部里和所里要着手开展“口述史”工作,可惜的是天不假年,长一辈和同一辈的师友,近年相继离去,【2】也带走了他们的珍贵记忆,成了不可寻觅的财富。【3】其中有的没有来得及完成口述和审读,留下来太多的遗憾。【4】对于高龄学人来说,抓紧口述史工作,无疑是抢救学术遗产的组成部分。

1936108日生于上海万航渡路“中行别业”(中国银行家属宿舍区)。今年已经85岁了。小学就读于上海和广州,1947-1948上广州明德小学。初中1948-1951年就读于广州培道女中,1951-1954年就读于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在女师毕业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了广东全省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短期(半年)集训班,该集训班为全省急需的中学教师提供师资来源,集训班结业后按师专毕业生待遇被分配到广东地区各个中学任教。1954,我自愿服从广东省教育厅的统一分配,来到广东海南中学任教,讲授化学和数学(1954-1957)。 1957年参加高考,离开海南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中文系,1960年提前毕业后留系任教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要讲授鲁迅(1960-1964)。1964年我奉调到旧中宣部文艺处从事文艺评论工作,文革期间到中宣部宁夏贺兰山干校劳动四年(1969-1973),文革后期回到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工农兵学员,讲授内容仍是鲁迅(1973-1975)。我的前半生是教学。我有不止一次的机遇受到了某种学术训练,这都是“涉红”前的事,却终身受益。实际上是一次学术准备。

1975年起,我被调往红楼梦校注组工作,其后在红楼梦研究所工作和退休,由此开始了我的后半生结缘《红楼梦》的学术生涯,到现在已经快半个世纪了。红楼梦研究所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基础工程研究。几十年来我有幸参加了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辞典、红楼梦稀见资料等基础工程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参加了国内外红楼文化的宣介活动,集结出版了我的《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寻味录》、《红楼梦会心录》(含增订版)和《红楼梦寻》自选集、《红楼梦研读文存》等论著,其中许多是在1996年退休后完成的,对我而言,退休似乎并非一条界限,我没有什么职务和头衔,退休与否区别无异。自己并没有刻意规划退了以后做什么,只要愿意做、应该做,做得动就行。在红学界我结识了许多老中青三代良师益友,他(她)们对我的帮助是我终身难忘的。

顺便说一下,此前我曾婉拒过不止一位青年学人的“采访”和单位邀请讲演的提议。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人,没有架子和诀窍,谈不上什么治学的门道,自觉没有什么可说的。感谢这些朋友的理解和宽容。回到口述的话题,院所启动口述史采访活动,我没有拒绝的理由,也感到自己已经八十有五,记忆力严重减退,精力不足,把自己的学术经历滤一滤,回应学友的关切,又有外子的全力协助,也就应承下来了。只是我的为学总的说来是被动的、随意的,并无预设的大目标。从自然到人文、从教学到研究,从单位到个人,都是时势使然,对红学并无构筑体系的奢望。当然,每有所想,内心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有一种不能不写的愿望和冲动。

我的口述分上下编,上编并不专涉红学却可看作涉红的铺垫,下编为涉红的若干专题回忆。

                            吕启祥草于2021 38

注释:

1】见《史家风范  作家文采—我心目中的唐德刚先生》,载【《中国文化报》2010124日(有删节),《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2期;收入《红楼梦会心录》商务版】,文中提到对《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在书前写道:“后世青年”要想了解胡适,那些煌煌巨著会“愈看愈糊涂”,“他们所需要的实在只是一本简单明暸,童叟无欺,而包罗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这是有“实用价值”的 一种文化需要,对于青年读者而言,它是一本“胡适自撰的‘胡适入门’”,对于文史专家也是一本“辞简意赅、夫子自道的‘胡适学案’”。至于《胡适杂忆》,原本是《口述自传》的序,落笔之际,旧思潮涌,乃至写到十几万言,所忆所思,早已超出计划的提纲,均在记录之外,却在记忆之中,弥足珍贵,因而单独成书。而口述自传的注释,其字数几与正文相当。总之,这数十万字的著述是唐德刚奋力发掘的“胡适学”的宝贵资料,是对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贡献。

22016年以来我国红学界离世的有邓庆佑(2016)、林冠夫(2016)、马国权(2017)、冯其庸2017)裴世安(2017)、邸瑞平(2018)、凌解放(二月河,2018)、曲沐(2018)、王湜华(2018年)、李希凡(2018)、李时人(2018)、周先慎(2019)、周雷(2019)、梁归智(2019)、郭豫适(2020)、林东海(2020)、孙逊(2020)、张锦池(2020)、薛瑞生(2020)、 朱永奎(2020等。

32017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由冯其庸口述,宋本蓉基类库整理。201578日再《后记》中写道:“这部口述自传,是从201288日开始的,至今已前后经历四年。延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断生病,有时一病就是几个月,这样就把这件事延误下来了。原先开始口述时,只是说为了馆藏,供读者查阅,要录像、录音,没有说要转成文字出书。后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又把录音转成文字了,我事先并不知道。但是口述录音与文字表述的区别是很大的,何况我的口述几次中断,前后也有脱节和重复,加上我是南方人,语言上也容易出差错,所以文字的加工费了很大功夫。还有这部口述自传,主要是叙述我个人的经历,没有涉及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许多朋友,更没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叙述我个人几十年来坎坷的经历。这部口述自传又经过了我五次的增删和修改,现在终于定稿了。但现在的定稿,大量是我修改和增补的文字,所以已经不是纯口语化的记录了。我所以同意出书,只是为了存留一些历史的记忆。本书的图版,全是高海英挑选制作的。整个录像、录音和转成文字,是田苗和宋本蓉等几位国家图书馆记忆中心的同志做的,文字的转化和整理主要是宋本蓉做的,我做了删节和文字的修改、增补。谢谢他们几位的辛劳和耐心,使这部书终于能面世。201578日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4】李希凡先生生前多次向我谈起文化部、中国作协组织人对他进行口述史的采访录音。邓庆佑先生生前也向我谈起文化部计划对他进行录音采访,遗憾的是均未完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28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