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安年文黄年的博客/2025年4月08日发布(第36268篇)
【个人所藏资料-个人日记GRSZZL-GRRJ704篇】
2004年2月6日(纽约时间),星期五(农历正月十六日),中雪转雨,温度Somers 地区F30°—F34°
玉圣;谢谢你的修改,我又在文字上小有改动,文如下。安年 “偏瘫”症是学科发展的大敌——以北师大历史系为例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高教改革研究/2004年2月6日首发 学术批评网2001年3月28日曾发布过拙文《学科"整合"与"偏瘫"现象》,首次探讨北师大历史系1998学年就已经明显表现出的世界史学科受到削弱的"偏瘫"现象。文章同时附录了笔者1999年3月20日以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巡视组负责人的身份写给学校主管校长的专门报告--《教学巡视:历史系本科选修课出现"偏瘫"症》,其中说:"'偏瘫'现象前几年已见端倪";"课程安排'偏瘫'现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可能影响本科学生选学知识结构的失衡";"其次,可能影响本科生的就业和考研的选择面";"第三,不仅影响世界史学科发展,而且最终可能带来'两败俱伤'的后果。" 文章分析"造成'偏瘫'、滑坡现象和青黄不接,'入不敷出'局面,并不在于退休的教师","也不在于在职的中青年教师","问题在于领导的决策"。这份报告当时不仅正式送交主管副校长谢维和,而且送给了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郑师渠和当时的系主任,但并未得到任何答复。这似乎再次证实了笔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在于领导决策的判断。 《学科"整合"与"偏瘫"现象》一文发布时曾专门有一段按语:"记得两年前,笔者向校方提交了一份《巡视报告》,说的是在师大历史系本科的选修课出现了'偏瘫'症。报告提交后遭受'冷遇'。现在两年过去了,历史系的人员编制和课程均有所调整,某些情况有所改变。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偏瘫'现象并没有重要的变化。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研究。目前学校正在组织新一论的'申报重点学科建设'大会战,以至于我这个已经淡出的教师还能感受到学校营造的气氛,学校电视台重点报道和学校主楼前的巨幅标语显示,只要你多争取一些重点建设的学科,似乎就意味着学术地位、学术成就,就意味着财源滚滚而来、人才接踵而至,就意味着学校的荣誉。我不清楚学科'整合'的实际后果究竟如何。我不反对发展重点学科、'品牌'学科,但是我更主张下大力气走提高整个学术水平'共同繁荣'的道路。我只期望我们的学术事业应该越'整'越好,越'整'越开放、越'整'越繁荣,而要提防越'整'越'偏瘫'、越'整'越不协调。为了避免出现以往发展学科建设中的负面影响,这里将两年前的报告附录于后。" 遗憾的是,近三年前的这些话。现在再次不幸被言中。 2004年1月10日笔者在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评论栏目发表文章:《一河之隔,缘何如此巨大反差--从杨玉圣离开北师大到政法大学谈起》,提到"杨玉圣老师无奈地离开北京师大历史系实在是北师大和历史系的悲哀,也是对所谓'创一流'工程的莫大讽刺。现在是到了认真审视和深刻反省某些高校的人才政策和管理战略问题的时候了。""笔者以为,杨玉圣的无奈离开北师大,使得历史系本已存在多年的学科发展"跛鸭"症更为突出,本来理顺历史系学科发展思路应该力求改变这种存在多年的现象"跛鸭"现象,这种现象自前面提及的龚先生任系主任以来就已见端倪,我们本来需要加大世界史的发展力度,然而事与愿违,某些学术和行政领导人(主要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的),以世界史学科不是发展重点为由一连三年不给世界史教师提升教授名额,一意孤行地在事实上扼杀了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其结果不仅早有条件申报教授职称的杨玉圣被弊端颇多的一年一度的政策"倾斜政策"排除在外,而且连具备申报博导条件的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杨宁一教授也被迫调离了历史系到了政法所,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领域一下子丢了两员大将。如果这种孤家寡人的人才政策不加改变,世界史人才外流状况有可能还要继续下去的。" 我认为,北师大历史系目前严重存在的世界史学科日益受到削弱的"偏瘫"、"跛鸭"现象,确实有必要引起历史系师生、学校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是因为: 第一,一个走向世界的大国,不研究和了解"球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大的世界大国。只强调近代中国的"国情",轻视、忽视以至无视对于"球情",这种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一个具有百年学术传统的北师大历史系,在建设"一流"大学时,对于传统优势历史学科的建设,只能加强世界史学科,而不能削弱世界史学科。如果轻视和削弱世界史学科,那么这不仅和中央强调重视世界史学科研究的精神背道而驰,而且恐怕也永远不太可能真正建成"一流"的大学历史系。 第二,削弱世界史学科,是和作为师范大学排头兵的地位格格不入的。众所周知,历史教育普通教育和全民族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高质量的世界历史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北京师范大学在历史教育改革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削弱世界史学科从根本上违背了师范教育的宗旨,以重点建设中国古代或近现代学科为由削弱世界史的依据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教育部门一度削弱高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设置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失误,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仅恢复了世界历史课程的设置,而且大大强化了世界历史的内容,还将中外历史合为一体。如果师范大学历史系继续削弱了世界历史学科,将会犯历史性的大错误,将难以向亿万青少年交代。设想,我们的师范生在学期间的世界历史知识结构的短缺将直接影响他们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育质量和难以胜任教学任务。事实上,90年代以来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史教师在普通教育历史界的改革中发挥了推动改革的重要作用,这已为中学历史界所公认。去年,德高望重的刘宗绪教授不幸病逝,在中学历史界引起巨大的悲痛,就是因为刘教授不仅是一位志存高远、成就卓著的历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教育家。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刘宗绪教授在北师大历史系也许未尽其才,但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家,刘教授退而不休,为普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呕心沥血,赢得了全国普教界历史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一位大学历史教授如此牵动着中学历史教师的心,这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学历史教师中还是不多的。我们的师范大学如果离开了"师范",其优势究竟何在?而师范削弱世界历史学科,究竟是如果哪家逻辑? 第三,削弱世界史学科最终也对中国史学科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历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向整体史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阶段。中国史学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科和世界史学科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中国的近代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关系极其密切。很难设想,没有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削弱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中国史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别的不说,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假如不了解世界历史及其研究的成果,能对中国近代史有真正全面准确的研究吗?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离开对世界近代的研究行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不考察和吸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能够准确地定位吗?以为根本不需要运用外文资料、轻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一种夜郎自大、抱残守缺的表现。在北师大历史系拥有国内独家的553卷1842-1867年间的美国国会档案,对于其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是中国近代史的博导们和博士生们又有几个是利用了呢?也许有人还根本不知道系里有这样的宝贵历史文献。 第四,削弱世界史学科,说明主宰历史系的某些人的人才政策和学科发展政策是错误的。这些年来,北师大的世界史学科不断受到削弱,中国近代史学科不断壮大发展,而有讽刺意味的是,主宰历史系决策的恰恰都是搞中国近代史的,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听到什么合理的解释。如果我们在年龄上人人平等来个"一刀切",都在60岁退休,我看中国近代史也不致"牛"到现在。世界史学科的教师一到60退休,而中国近代史的教师过了70还不退休,继续领衔博导团队,世界近代史的到了60就退,连个继续招收硕士研究生也不允许,这个理怎么说?难道真的这里的水平特别的“高”而特别的“需要”,那里的水平不行而又不“需要”。去年世界史学科二杨(杨玉圣、杨宁一)的被迫离开历史系,使本来已经很弱的世界史学科又折两员大将,美国史研究、日本史、史学评论研究阵地被拔。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是历史系错误政策导致的后果,也与某些人的武大郎开店的做派密不可分,杨玉圣之不能正常升任教授,杨宁一之不能正常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就是近年来世界史学科遭到某些人无理打压的再明显不过的两个新例子。不知这样的错误政策还要延续到何时? 顺便说一句,大约十年前,9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王希有来北师大历史系工作的意向,但当时的系领导却说:"我们宁要土博士,不要洋博士",结果不仅王希没有来成,迄今在师大历史系没有一位洋博士来历史系的,这和武大郎开店又何不同? 历史的经验证明,历史学科是一盘棋,单靠"单打一",其实是短视的、自杀式政策。"重点扶植",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未尝没有道理,但不能"一枝独秀",更不能排斥"异己"搞成“X家王朝”。我们注意到,现在新上任的北师大历史系主任是一位搞古罗马史的年轻教授,我们期望新的系主任不要重蹈覆辙,再也不要对世界史学科进行打压了。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高教改革研究/2004年2月6日首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