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双春
从科学网博客到《研究生成长指南》 精选
2025-11-15 09:22
阅读:6903

一、“前言”节选

老文自20103月开始在科学网写博客,写了大约三四年后,不时有人——从年轻学者到大牛科学家——鼓励老文“可以出书了”。

老文是理工男成天读的、写的、想的、求的都是papers(论文)而不是books()。潜移默化中,笃信文章已是“劳动成果”的终极形态,无须再“凑”一本书。

最近一两年,又有同事和朋友不时夸赞老文写的东西对学生有启发、有帮助,值得将它们出版,让更多学生读到。几位同事甚至主动当起了“编辑”选辑了老文关于读研做研究的文章,并联系了出版事宜。

老文把书稿交给了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给书取名“研究生成长指南——做研究,做更好的自己”。乍一看,老文有两点“反感”:“指南”怎敢当?“成长指南”更有“人生导师”之嫌,从来是老文敬而远之的。

与编辑沟通,再破“我执”后,老文想明白了。这个名字切中了书的主旨:做研究,做更好的自己,正是研究生最好的成长指南!

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意味着“做研究”于研究生来说是在其位、谋其学,是坚守学业本位。教育的本质不是竞争(尽管现代大学都在参与激烈竞争),而是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意味着“做更好的自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坚守学业本位,回归教育本质,当然是一个人在任何求学阶段最好的成长之道。

市面上有众多关于读研的书,其中不乏难以超越的经典。照说,老文的这本书实在没有面世的必要。既然出版,总得谈谈这本书与市面上同类书籍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老文说三点,它们也可以说是不足之处。

其一,本书更加关注或系统性关注研究生成长的基本问题。具体说,更关注“战略”而非“战术”层面的问题,更关注方向而非方法层面的问题,更关注成长而非成功问题。

其二,老文写文章,就像老文给学生答疑解惑,基本上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你提不出问题,我写不出文章。本书的文章针对的疑惑或问题主要来自三个群体:一是老文的学生——老文做了二十余年导师,指导了上百名研究生,做了十余年学院院长,主持了六十多期直面学生问题的“院长午餐会”;二是作为博友和网友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三是媒体——它们就教育和科技热点问题邀请老文撰写评论。这就决定了本书内容或许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代入感”。

其三,老文写的东西,有如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闲话中心”,或高雅点儿说,像学者们学术会议茶歇时段的闲聊;严格来说,不值得也不应该“登堂入室”。此外,由于是先有所谓的文章再有这本书,所以无论是书的主旨还是书的架构,都是老文事后“编”出来的,这就难免导致本书“形散神也散”。

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恰好是在2025年寒假前夕,这让老文有一大段时间集中精力修改书稿。老文在整个寒假期间专心致志,甚至无暇也无心过春节,对选取的每一篇文章都作了修改,其中许多是“面目全非”的大幅修改,力图使每篇文章都“脱俗”,都符合书的主旨,同时费尽心思谋篇布局,力图使书的结构牢固、体系完备。

尽管老文已使出浑身解数,但限于水平仍难掩“俗”和“散”的本色。老文只能这么开导自己:适度的“俗”和“散”,说不定反而可以增加书的可读性和消遣性。

二、编辑推荐

科研之路,常被喻为一场学术修行,但其间的迷茫、压力与精神困顿,却远非“修行”二字可以轻描淡写。它更像一段“苦难重重”的西天取经路,需要研究生们不断闯关、不断成长。那么,如何在这段充满挑战的“研途”中,不仅收获学识与学位,更能成就一个更优秀、更幸福的自己?文双春教授的这本《研究生成长指南——做研究,做更好的自己》正是为回应这一核心问题而生,它另辟蹊径,为莘莘学子和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导航与成长陪伴。

本书的四大亮点,使其在众多同类读物中脱颖而出:

亮点一:独树一帜的“精神成长”视角,直击读研核心痛点。

与市面上侧重于传授具体科研技巧、论文写作方法的书籍不同,本书深刻指出,研究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说在智力,不如说在精神”。它精准聚焦于从考研保研、课题选择、导师相处,到时间管理、职业规划乃至毕业后独立科研的全过程中,学子们难免会遇到的各种困惑、焦虑与内心挣扎。

亮点二:知名作者与学界专家联袂推荐,双重保障内容深度与价值。

作者文双春教授兼具一线科学家与教育思考者的“双重身份”,其睿智见解源于亲身实践与持久探索。本书价值更获朱邦芬、孙昌璞等多位院士及领域专家的一致高度认可,他们联袂推荐,盛赞本书不仅是研究生读研的全面指南,其充满见地的思考对导师而言亦深具启迪,共同印证了其超越学科的普适价值与广泛影响力。

亮点三:源于实践的“高人气”随笔精华,拥有坚实的读者基础。

本书选辑了100篇文章,其中约60篇曾在《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这些文章篇篇点击量超8000,拥有稳定的读者群,证明了其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与强大“代入感”。经作者精心归类、删改润饰后,成为一部连贯自足、前后呼应的完整著作,确保了内容历经检验,直击人心。

亮点四:覆盖“研途”全周期的实用指南,受众广泛,价值多元。

本书体系完整,共分为10个主题,覆盖了“研途”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全书以生动幽默的笔触、贴近生活的语言,依次讲述了:为什么要读研、读研主要读什么、如何找导师、做研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需要怎样的基础和条件、怎么选题、怎么写论文、怎么平衡交流与沉默,以及怎么看待评价和名利等现实问题。

三、作者梦想

不谈怎么做科研、怎么发论文。在老文看来,这些东西,一不用教,二教不会。(书中有详细论述)

科学研究尽管是一种智力劳动,然放眼科学史,支撑起了科学并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除了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更是他们的非认知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品格。

反观现实,踏上“研途”的研究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不在智力,而在精神。大学里师生精神疾病患病率不断增长,是鲜活例证。

读研和科研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真切切的“磨难重重”。如何才能“斗罢艰险又出发”?

唐僧在收八戒为徒后,幸遇乌巢禅师。禅师告诫唐僧,取经之路“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同时授唐僧《多心经》一卷,告诉他“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老文自当硕导博导以来,一直梦想能授研究生“《多心经》一卷”。凑合的这本书算是迈开了第一步,离梦想成真路还很远,老文唯有继续前行,期望“终须有到之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510311.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