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关于人参果的故事(第二十四至二十六回),老文的第一感觉是,我等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如果像人参果,那就惨了。
之所以这么说,理由有二。
其一,人参果名声在外,但除了自己人外,再无人睬、无人摘。
人参果又叫“草还丹”。从地上的草根(如土地)到天上的大神(如福禄寿三星),都知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西游世界的人,从妖怪到神仙佛,普遍追求长生不老。这意味着人参果如果真有这等神奇功效,那么其价值和抢手程度不可估量。
然而,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早就熟了,开园也多时了,除了开园时全观所有大众(包括人参果的主人、地仙之祖镇元子在内共49人)共吃了两个外,直至取经团队到来促成了一场“人参果会”,再无他人哪怕尝一口这种果子。
科学是全人类都能分享的一种文化,科研成果的价值或意义最终体现在有多少人在分享它。
任何成果,不管名气多大,例如一篇论文,不管发表在多么顶级的刊物上,或者一项技术,不管被大众媒体多么铺天盖地地吹捧,如果除了自己内部人外,再无人瞧、无人用,那么充其量只是一种传说。
其二,更惨的是,人参果还未来得及被外部人分享,功效更优的同类果子(蟠桃)面世了。
此情此景,就如一个(群)科研人员连续多年挑灯夜战攻克了某个科学难题,满心喜悦正准备投稿时,突然发现别人已抢先一步发表了同一难题的研究结果,对成果主人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人参果树“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这充分说明了人参果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蟠桃“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相比于人参果的原生态,蟠桃是人工种植水果。
王母一口气种了三千六百株蟠桃树。其中,“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对比蟠桃和人参果的长生不老功效,前者碾压后者。更有甚者,蟠桃的产量远非人参果可同日而语。
从时间上推断,蟠桃问世远在人参果之后。但王母娘娘一种出蟠桃就开“蟠桃大会”,之后每年一度,邀请全天下有头有脸的大神们参加。“蟠桃大会”不知开了多少届,参加过此会并以此为豪的神仙们也不知有多少了,而人参果,除了自己人吃掉的两个外,其余至今仍高高地挂在树上。
从原创性、独特性和原生态角度看,人参果都比蟠桃有优势。但自从蟠桃问世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人参果的这些优势便被彻底淹没了。
人参果最终沦落到“敝帚自珍”的地步,而它的主人镇元子被孙悟空恰如其分地评价(嘲笑)为:“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
科研人员如果“自种自吃”,例如,想法留在人脑里,论文存在电脑里,技术锁在抽屉里,会是怎样的命运?学术界人人皆知一个法则:不发表就出局 (Publish or perish)。
老文有十足理由相信,镇元子在得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即将经过他的五庄观时,一定作梦都在哼着那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路旁的花儿正在开,树上果儿等人摘,等人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38509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