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近日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又进一步强调:“《意见》发布后,对论文无实质学术贡献仍然‘挂名’的,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两份文件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先是“反对”,后是“追责”。
在老文看来,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反对”容易,“追责”很难。举个例子。众所周知,现实中最典型、最常见的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现象,是团队领导在其所有成员的所有论文上“挂名”甚至挂“通讯”。要追究团队领导责任,首先必须判别领导究竟有没有实质学术贡献。如何判别?这个问题连神仙都说不清。
首先,从团队分工看,你加入团队在一般看来意味着你充其量只是团队领导手下一“事物官”,也就是一干活的人。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说:“盖学者亦如官吏中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别。”王汎森先生申论其义,“政务官是规划或开辟一片花园的人,事务官中有人做比较重要的工作,种植了大片的花草,有的只是在花团锦簇的园子旁加种几棵小花。”换言之,“政务官”是园子的主人,“事务官”是“园丁”;“政务官”指点江山,“事务官”激扬文字。“事务官”做的事情再多再重要,都属于其“政务官”所治理的范围。
显然,一个研究团队的领导至少名义上是该团队当之无愧的“学术政务官”,而其他成员充其量算是“事务官”。团队成员虽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团队成员做出的研究成果若要发表论文或拿奖,则还必须分出个一二三。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分?历届诺贝尔奖表明,得奖的“大多是‘政务官’,或是‘政务官’搭配着贡献最大的‘事务官’”。也就是说,一项出自团队的成果,如果得诺奖,领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诺奖这种论文“皇冠上的明珠”都属于领导,更何况区区一篇论文的“通讯”。
其次,研究表明,一项工作只要有领导(无论这个领导是上级安排的还是一起工作的成员认可的)参与,不管参与多少,也不管是否实质参与,那么这项工作都会被领导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在其英明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完成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行为学家Nicholas Epley教授研究小组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参与研究的志愿者分成三人一组,让其中两人解字谜,而让第三人只是袖手旁观,或者在另一组中让第三人作为一个主管“努力协调所在小组的工作”。Epley说,主管角色其实是“胡扯工作”(bullshit work),其作用不比袖手旁观者大,然而担任主管的志愿者最终声称做了更多工作,他们坚信他们的协调努力影响了任务的结果,而实际上,有、无主管的两组得分相差无几。
领导做的尽管是“胡扯工作”,但关键是,领导也这么认为吗?领导不这么认为,你可能想讲道理或“吐槽”,认为其根本不应该在你的论文上挂“通讯”。但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团队事比家务事更复杂。特别是,基于上述第一点,到哪评理都是作为“事务官”的你没理,给你扣顶“没有团队精神”的帽子算是轻饶你了。
最后,团队乃至个人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领导,都归功于领导,这在学术圈外已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更是媒体和社会大众坚信不疑的天理。也就是说,团队领导只要愿意,在其所有成员的所有论文上挂“通讯”,这种做法还有坚实的舆论和吃瓜群众基础。领导若不这么做,反而会让人感觉特别蹊跷,定被颂为“高风亮节”。
例如,假设一个团队在高大上刊物发表了一篇“好”论文,第一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研究生,通讯作者是一位奋战在一线的青年教师,另外还有若干署名作者,包括团队领导。这样的“好”论文从目前统计看,几乎没有不第一时间在大众媒体报道的。媒体的报道不可能像学者们写论文引用他人论文一样把所有作者都列出来,通常只列一位作者的名字(特别是标题中),这位作者是谁呢?到各高校网站、各新闻媒体查阅一下以往的报道,可以发现,这位作者基本上是团队领导。如果这位领导是个响当当的牛人,媒体更热衷于这么做。
总之,如果你是团队一员,那么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领导在你的所有论文上挂“通讯”都有“正当”理由,也有坚强支撑,不管领导对论文有没有实质贡献。这是阻止领导在团队成员论文上“挂名”的最大困难所在。同时,这也预示着要杜绝领导在团队成员论文上“挂名”或侵占团队成员成果,唯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团队领导自律,真正具备科学家精神;二是鼓励并支持年轻学者远离有“挂名”嗜好的领导或牛人,做一个独立学者。
团队和学术独立……
[1] 科学研究需要足够的沉默
[2] 远离导师和牛人,做一个独立学者
[3] 年轻学者的学术独立指的是什么
[4] 跟谁合作最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22137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