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没有基金就不能当教授博导? 精选

已有 30257 次阅读 2017-8-28 09:33 |个人分类:无所事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论文, 基金, 教授, 博导

看最近媒体在极力推崇“90后教授博导”,又观身边不少“青椒”在为职称焦头烂额、缺什么急什么——有人说教学工作量不够,有人说没当过班主任或班导师,有人说外语还没过,有人说差基金项目,有人说论文还差一篇,……这刺激老文产生联想和怪想:高校评职称非得十八般武艺样样具备、样样精通么?像“90后教授博导”那样,仅凭论文就直接当教授和博导不行吗?是否会更好?

别的暂且不论,仅就与科研相关的基金和论文而言,老文认为,无论是评教授还是评博导,都可仅看论文不看基金,这样会更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教育和科学本身的发展。当然,基金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人见人爱,校长们在老师们卡脖子的关键环节适当提点要求,也可理解。

首先看评教授。教授的基本职责是教学和科研,因此评教授必须有科研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做科研必须要拿基金吗?未必。爱因斯坦早期没有得到任何基金支持,但这并不妨碍他做出改变历史、影响世界的研究成果,他也是仅靠论文获得同行认可、奠定学术地位。当然,做科研也不一定必须发论文,但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独立成为一把衡量学术贡献和水平的尺子,而做科研如果不发论文,则必须为同行和评委提供另一种尺子。基金项目再多再大,从来没有被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同行作为学术贡献和水平的判据。所以,在教授的科研职责中,可以没有基金要求。

从基金和论文的关系看,现在的国家基金项目,大多靠论文争取,也主要以发表论文作为结题依据——科学基金支持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但问题是否发现或解决的依据主要还是看论文——说明论文是基金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引出问题:同样发表论文,发表同样论文,一个花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一个没拿过任何公共经费,或者,一个花钱多,一个花钱少,哪个更应该值得提倡和鼓励?不拿经费做科研,这样的“雷锋”竟然活不了,少拿经费做科研,这样的“雷锋”竟然活不长,这样的评价体系有违社会的价值观。

也许有人会说,拿到基金,本身就是科学思想和学术水平得到同行认可的体现。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要建立在基金评审绝对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也常听说,拿到大钱更容易做出好科学。但统计显示,总体看,大项目的创新性和投入产出比不如小项目。纵观科学史,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有人说,靠钱能解决的问题是最简单的问题——因为只要挣钱或投钱就行了。钱可能制约科研规模和科研条件,但与科学本身无关。科学问题如果靠钱能解决,那么评教授看基金才是合理的。

再来看评博导。许多大学按基金项目和经费多少审核博导资格、分配博士生招生指标。前不久听一位“青椒”说,一所大学的博士生招生指标按200/个分配(工科),这基本上把年轻老师挡在了博导门外,而某个大牛教授当年如果进帐经费1000万,则可获5个指标,该大牛可把这5个指标自主分配给手下的年轻人。这位“青椒”本来想跳槽到该大学,但一了解该政策后,放弃了跳槽念头。他说他想独立工作,不愿寄人篱下受别人管制,但这样又可能一辈子带不了博士生,当老师的没有学生带,那多悲惨啊!

是的,这种评博导的做法比评教授看基金更没道理,因为它相当于钱多多生、钱少少生、无钱不生的生儿育女政策,这样的政策在任何社会应该都是不允许的。从“优生优育”角度看,应该让年轻人多生,但以钱多少分配“生育”指标的政策恰恰是不让年轻人生而让老同志拼命生或让老同志有法子卡住年轻人必须帮他生。观现实,能拿钱并不意味着能搞科研,更不意味着能培养人才,能拿大钱的,又有几个还在科研和人才培养第一线?

相对而言,拿基金是为眼前的苟且,写论文是追求诗和远方;看基金让人感觉在鼓励获取,看论文多少有点儿在激励产出。所以,无论是评教授还是评博导,最好是少谈点基金、多谈点论文,如果两者都要谈的话。高校在引进“90后”新人时能做到只看论文不看基金甚至不看其它一切,慷慨给教授和博导,老文坚信,这些新人的成长和发展将很快证明,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适用于全体在职在岗教师。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7年9月22第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073048.html

上一篇:本科转专科制度可激励学生更努力学习
下一篇:最牛读研说走就走放弃了皇帝般生活
收藏 IP: 49.123.80.*| 热度|

66 张明武 周健 李泳 史晓雷 杨正瓴 刘立 冯大诚 苏力宏 张忆文 徐长庆 谭平连 刘玉仙 吕喆 王从彦 刘建彬 孙瑜隆 孔梅 汤茂林 尧中华 黄仁勇 张骥 汪晓军 蔡小宁 刘用生 高友鹤 强涛 李毅伟 璩存勇 梁洪泽 刘俊华 高建国 黄永义 罗汉江 韦玉程 许芬 吕健 皮江 龚谊承 孙志鸿 黄永义 彭真明 李天成 王云泉 金拓 李贤伟 黄洪林 郑永军 陈新泉 何金华 孙颉 曹家樅 姜传佳 张长命 王庆浩 谢海涛 zjzhaokeqin liyou1983 xlsd kexuegzz khzh louiexp UNCblue xiexmbs jzhang129 sci789789789 gzy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