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甜味剂能引起菌群紊乱并导致代谢综合症

已有 4729 次阅读 2014-9-18 07:4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糖替代品,是指蔗糖或者糖浆之外能够产生甜味的物质。自然界有很多物质能够产生甜味,但是一方面这些物质的获取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也可能是高能食品,所以,天然的糖替代品应用并不广泛。而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产品,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只要很少的用量就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甜度。这些物质也经常被叫做“甜味剂”。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提高食品品质,满足人们对食品需求的食物添加剂。蔗糖、果糖、和淀粉糖,在中国不列为食品添加剂,视为食品原料。

甜味剂如糖精经常被用于肥胖和糖尿病的甜味补充,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能量摄取,达到减肥和减轻糖尿病的目的。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担心甜味剂也有不利效果,但存在争议。最近发表在《自然》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或者能解释这些甜味剂带来的危害。服用甜味剂本来希望减肥,但由于肠道菌群的作用,可能会事与愿违,不瘦反肥。在这一最新研究中,Suez等曾经发现,服用人工甜味剂和代谢综合症的发生存在关联,但是并不了解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最新这一研究发现,甜味剂通过肠道菌群促进代谢综合症的发生。甜味剂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是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的前提。

纽约大学微生物学家Martin Blaser认为,这一发现非常意外,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人们的直觉。不过我们都知道,直觉有时候完全不可靠。这一发现会让许多食品工业大为头痛,根据麻省一家市场研究公司BCC的材料,人工甜味剂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FDA过去从来没有将甜味剂和代谢综合征联系起来。针对次新进展,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发言人Stephen Pagani说,必要的时候将对次问题开展专家讨论。我们知道,如果用动物实验发现某一药物能治疗疾病,我们一定会说,动物实验结果不等于人体实验,是否对人体有效需要最终临床试验结果。但是如果发现某一食品和药物有毒性,那么动物实验结果就成为“绝对”正确。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对待动物实验结果,因为只要考虑到人,我们不希望有任何风险。或者说宁可错误,不可冒险,是对待动物实验结果的逻辑态度。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Eran Elinav小组开展了这一研究,他们给小鼠喂养各种甜味剂,包括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11周后,这些动物出现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是代谢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为模拟更符合真实的人类生活情况,该小组给动物喂养正常饮食、高脂饮食,通过饮水给葡萄糖或者甜味剂糖精。喂养了糖精的小鼠可导致明显的糖耐量异常,喂养葡萄糖的动物更少发生。用抗生素对付有害菌,将动物粪便移植给无菌小鼠诱导同样表型是肠道菌群研究的范式,这次研究也同样采用。这些喂养了甜味剂的动物用抗生素杀死大肠细菌后,糖耐量异常则不再发生。将这些糖精喂养发生糖耐量异常的动物粪便移植给无菌小鼠,这些无菌小鼠也会发生糖耐量异常。这一结果说明肠道菌群是甜味剂诱导代谢综合症的内在原因。

Elinav小组也有将近400人的临床营养学研究资料,他们发现消费甜味剂和代谢综合症(体重增加,葡萄糖代谢速度下降)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这是一个典型的“鸡与蛋”的问题。肥胖的人才更希望减肥,才更多服用甜味剂,所以很难说清楚到底那个是原因和结果。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招募了7个瘦的健康志愿者,这些人从来不用人工甜味剂,让这些人口服最大可接受量糖精一周,结果有4个发生了糖耐量异常(这结果非常吓人,服用甜味剂1周竟然有4/7的健康人发生代谢异常)。这4人肠道菌群也从正常变成代谢综合症敏感型,但另外三名健康者似乎能耐受糖精的效应。这一研究说明,营养效应确实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欧洲食品管理局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和营养学家Yolanda Sanz认为,利用这个研究得出人工甜味剂能导致代谢紊乱的结论仍然为时过早。产生代谢综合症的原因太多了,这个研究的规模太小,不足以得出明确结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828667.html

上一篇:国际干细胞学家翘首期盼日本iPS临床试验的成功
下一篇:吹起进军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号角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9 曾庆平 张南希 许培扬 孔鹏洲 孙爱军 ljxm zhangling divingmed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