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对一项诺贝尔奖获奖假说发起挑战
香水科学家改造细胞,使其具备“嗅觉”
一项研究或可改变嗅觉的实验室研究方式——还可能对一项诺贝尔奖获奖假说发起挑战
龙涎香的海洋气息、葡萄柚的柑橘清香、“带木塞味”葡萄酒的霉味。人类的鼻子几乎能分辨无限多种气味,有些气味的浓度极低,近乎难以察觉。但令人困惑的是,人体仅依靠约400种受体蛋白来解读这些气味。如今,瑞士的香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找到了研究这类蛋白的新方法——他们表示,研究结果对嗅觉工作原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质疑。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难以让实验室常用细胞表达编码嗅觉受体(OR)的基因。嗅觉受体是一类主要存在于鼻腔神经元上的蛋白质。瑞士香精香料公司奇华顿(Givaudan)的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通过一种技术手段,成功改造了实验室易培养的细胞,使其能高效表达嗅觉受体。最终构建出一套体外实验系统,可用于识别特定的嗅觉受体,包括那些对龙涎香、葡萄柚和带木塞味葡萄酒中的分子有强烈反应的受体。
其他嗅觉研究领域的学者表示,瑞士团队的这一发现无疑会让嗅觉受体的研究变得容易得多。但更具争议的是,该团队还声称观察到的受体活性模式,对“组合编码理论”(combinatorial coding)提出了疑问。这一长期以来被广泛认可的嗅觉假说,曾帮助琳达·巴克(Linda Buck)和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在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
组合编码理论认为,多种嗅觉受体会协同作用,分别识别气味分子的不同部分,进而形成特定的模式或“编码”,再由大脑解读为某种气味。美国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神经科学家乔尔·梅因兰(Joel Mainland)指出,除此之外,该理论在“具体细节上其实相当模糊”。
该理论之所以难以验证,是因为嗅觉神经元无法在实验室中培养。要确定哪种嗅觉受体识别哪种气味分子,就必须在啮齿动物身上进行大量实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化学家克莱尔·德马奇(Claire de March)表示,“每次做实验都要牺牲一只动物,这种方式并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员至今仍有许多所谓的“孤儿受体”——即其配体(也就是与之结合的分子)尚未明确的受体。
早在1991年,巴克和阿克塞尔就克隆出了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这一成果曾让人们期待能在实验室细胞系中研究嗅觉受体。但研究人员始终难以让人类胚胎肾细胞(HEK细胞,这类实验的常用“工具细胞”)表达这些基因,过程异常艰难。
以安德烈亚斯·纳奇(Andreas Natsch)为首的瑞士研究团队,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路径。去年,纳奇和同事罗杰·恩特(Roger Emter)发现,通过改造嗅觉受体氨基酸链末端(即“C端结构域”),可以提高该受体在HEK细胞中的表达量。他们的新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思路:通过为人类已知的约400种嗅觉受体都改造出一个工程化C端结构域,成功大幅提高了其中许多受体的表达水平。随后,研究团队测试了这些嗅觉受体对数百种气味分子(多为天然气味分子)的反应——这些分子给人的“嗅觉感知”(即人类闻起来的味道)此前已得到明确。新研究详细公布了针对20种受体的实验结果。
纳奇团队发现,部分气味分子会优先激活某一种嗅觉受体——这意味着,感知某种特定气味或许只需较少的嗅觉受体,甚至可能仅需一种。例如,有一种此前未明确配体的“孤儿受体”,能识别龙涎香中的一种关键分子(龙涎香是香水业的标志性原料,源自抹香鲸的肠道);另一种受体则会被香水师口中的“木质香”激活;第三种受体既能被广藿香的主要气味分子广藿香醇激活,也能被人工合成的广藿香气味分子激活。此外,葡萄柚中两种结构不同的分子,竟会激活同一种受体。纳奇表示,在此之前,“我们得到的信号总是杂乱无章,而现在能清晰看到,受体的反应其实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纳奇强调,团队并非认为一种气味分子的感知“不可能涉及多种受体”,而是研究结果表明,单一嗅觉受体就可能负责传递某种“特定的气味方向”。
梅因兰指出,瑞士团队这项“改造C端结构域”的技术(目前该团队已申请专利)是一项潜在的突破性成果,学术实验室肯定会希望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如果这一结果能复现,那么在通过实验寻找受体配体的能力上,将实现巨大飞跃。”他说。这一进展也可能为香水行业带来帮助:香水制造商需要明确哪些分子是营造某种气味的关键——因为某一种原料随时可能因安全问题、成本过高或难以获取而无法使用。
但梅因兰和德马奇都认为,该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首先,并非所有接受测试的受体,都能通过改造C端结构域实现高效表达;其次,对于一些香水业中重要的气味(如桉树味、檀香木味),研究团队始终未能找到与之匹配的配体。此外,梅因兰还指出,纳奇及其同事并未解释,他们是如何测量每种气味给人的“嗅觉感知”的。“如果声称某种受体是‘果香受体’,那就要阻断这种受体,看看‘果香感’是否会消失。”他说。
两位研究者还一致认为,目前来看,组合编码理论仍站得住脚。梅因兰表示,瑞士团队的观点“本质上是在讨论‘比例’问题——一种气味分子是主要激活少数几种受体,还是会广泛激活大量受体?或许,受体对气味分子的‘调控范围’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5054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