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假肢、3D打印器官与猪心脏》
2025-11-12 10:09
阅读:778

假肢、3D打印器官与猪心脏

论假肢、3D打印器官与猪心脏——一位资深科学作家带你纵览人体改造与修复领域

克里斯托弗·肯普(作者信息及所属机构)

科幻作品早已向我们描绘过无数种应对身体机能衰退的方案:覆盖着半机械皮肤的机器义肢、像奇异果实般在罐中培育的器官、大脑移植手术……数十年间,人们想象中未来的“增强人体”总带着阿诺德·施瓦辛格(式的硬核感)。如今,未来已然到来,我们的身体却依旧是熟悉的模样——只是更苍老、更干瘪。尽管如此,玛丽·罗奇在其新书《可替换的你》(*Replaceable You*)中强调,人类在修复、替换受损或衰退身体部位的探索上,已取得了切实进展。该书回顾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史,也剖析了当前的研究现状。

罗奇的叙述从“鼻子替换史”展开——最初的义鼻由金属制成,却常容易脱落;随后,她通过乔治·华盛顿饱受牙病困扰的故事,引出了假牙的诞生。接下来,读者将了解皮肤移植的早期探索:在20世纪初,烧伤患者的新鲜伤口上可能覆盖着30只青蛙的皮肤,或是幼鸡翅膀下松弛的皮肤——这种移植方式被称为“动物组织移植”(zoografting)。

从这一节点开始,罗奇带领读者踏入当下人体修复研究的前沿领域——尽管部分内容可能令人感到不安——包括器官、生殖器官、四肢的替换技术。书中的某些描述甚至让人眼花缭乱:在中国成都,饲养着大量实验猪的研究设施高达26层,工作人员借助面部识别软件区分每一头猪。如今,若随机挑选一头地球上的猪,它大概率源自中国,且体内可能已植入经过基因编辑的器官——这些器官被改造得更接近人类器官,以具备移植可行性。

罗奇此前的著作聚焦过太空生活、人体肠道系统的复杂运作等主题[1,2]。与这些作品相比,她的新书在核心主题的聚焦度上稍显不足,但可读性丝毫未减。不过,有时我仍希望她能对某些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诚然,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尝试替换缺失的鼻子,成功率参差不齐。但我们为何要替换鼻子?对于没有鼻子的人,我们会如何对待他们?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无鼻者”被尊崇而非排斥的情况?这些问题我无从得知,却迫切想找到答案。

无论如何,罗奇最擅长的一点——看似简单,实则极具难度——是与受访者建立联系,引导他们用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的方式谈论复杂议题。她能获得那些通常极少(甚至本不应)对外公开信息的受访者的信任与配合。例如,读者会认识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外科医生杰里米·戈弗曼,跟随他见证皮肤移植手术的全过程;还会结识戴安娜——这位患者90%的身体遭受三度烧伤,需要大面积皮肤移植。读者还将了解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如何让猪心脏在体外持续跳动数天,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尝试3D打印新器官;此外,书中还记录了罗奇亲身体验铁肺、提取自身毛囊的经历。从造口袋到髋关节置换,从臀部提升手术到用截断的手指培育新阴茎,人体改造与修复领域既奇特又充满无尽吸引力,而罗奇无疑是引领读者探索这片领域的出色向导。

在写作中融合喜剧元素与科学知识——这是罗奇的专长——这种风格如今几乎已自成一派。但我有时会思考:若抛开幽默桥段,我们是否能从这些深刻而复杂的主题中挖掘出更丰富的内涵?例如,《可替换的你》中有一个章节,罗奇提到一种性别重置手术——医生会利用肠道组织构建阴道。在书中客观呈现这类话题,是推动其在更广泛文化层面被接纳的重要第一步。但这段内容中,一个玩笑式的场景却持续了数页:罗奇与开展这类手术的医生在一家高档意大利餐厅交谈,服务员不合时宜的打扰、两人不时吃几口意大利面的细节贯穿始终。诚然,当服务员询问是否要在餐食上撒帕玛森芝士时,医生与罗奇正在讨论“阴道与结肠的相似之处”;当医生用叉子卷起意大利面时,话题恰好聊到前列腺——这样的场景或许有些滑稽。但这真的好笑吗?要知道,这类手术本身难道不是痛苦而艰难的吗?

为撰写这本书,罗奇的足迹遍布各地:从马萨诸塞州到圣地亚哥,从亚利桑那州到洛杉矶,再到匹兹堡;她还曾前往中国成都、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墨西哥城,甚至蒙古国。在地球上,几乎没有哪个角落不在进行人体及身体部位的替换研究。这听起来涉及范围极广,但人类本身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而且,似乎我们还在不断变得更加复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50484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