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观者大脑活动模式存在共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Yanagisawa, K.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e2511101122 (2025).
乐观同,悲观者不同。
一项脑成像研究发现,乐观者的大脑活动模式存在共性,且与悲观者相比,他们能更清晰地区分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
这项研究结果于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1,或许能为研究共情、孤独等复杂情感,以及与消极想法相关的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科研人员提供线索。
“要是‘志同道合’这句俗语不只是个比喻,而是一种神经层面的现实呢?”该研究的合著者、日本神户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兼神经科学家柳泽邦明(Kuniaki Yanagisawa)说。先前的研究2表明,心态积极的人在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会有相似的反应,这一脑区参与未来思考和情绪处理。他们还具备相似的人格特质,这意味着积极的心态会催生一种共通的经验解读方式。
柳泽邦明及其同事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87名参与者在想象积极、中性或消极的未来事件时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测量。fMRI扫描结束后,参与者完成了一份旨在评估其乐观程度的问卷。
积极模式
研究人员分析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大脑活动模式时发现,乐观者似乎有着相似的思维过程,而悲观者的模式则更多样、更具个体特异性。
“这项研究中最令人惊讶且显著的部分是,‘某些人想法相似’这种抽象的日常感受,竟然能在大脑活动模式中清晰可见,”柳泽邦明说。研究人员认为,乐观者之所以大脑活动模式相似,是因为他们比悲观者能更清晰地区分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并且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两类事件。具体而言,乐观者对积极事件的想象十分生动,而对消极事件的构想则更抽象,从而在情感上与之保持距离。
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认为,这些发现可能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因为“乐观主义与(不良)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尤其是与抑郁症”。
“我们用‘抑郁症’一词来描述多种不同的表型,”她说,其中就包括可被解读为悲观主义的消极想法。她补充道,“乐观”者之间明显的相似性,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普通人群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看起来更相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4948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