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一般而言,人机协同引发的问题往往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视角审视,结合技术对生产要素的重构、社会分工的演变以及制度体系的适应性调整,需要从生产力跃迁、生产关系重构、社会矛盾显现及治理路径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力跃迁:智能化要素的质变与协同效应
1、劳动者角色转型
人机协同使劳动者从体力执行者转向认知型决策者。例如,工业机器人自主装配精度达毫米级,而人类则专注于算法优化、系统监控等高阶任务。这种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AI+X”复合能力,如数据标注、人机交互设计等。但低技能岗位替代率已达12%,引发技能鸿沟扩大化风险。
2、劳动资料数智化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形成新型生产工具,工业机器人密度达350台/万人,5G+工业互联网实现全球产能调度响应时间缩短至72小时。某种意义上说,数据要素成为核心劳动对象,我国已形成335个行业数据集,但其垄断性流通(头部企业掌握80%工业数据)阻碍了创新生态。
3、生产过程智能化
数字孪生技术使生产系统仿真精度提升40%,边缘AI实现本地化快速决策。如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处理优化路径规划,但算法黑箱导致的责任归属困境凸显技术伦理矛盾。
二、生产关系重构:权力结构与利益分配的深层变革
组织形态去中心化
传统科层制向“人机共生”网络演变,特斯拉生产线通过人机实时交互实现全自动化。跨职能团队与智能体协同成为主流,但算法决策权提升导致“技术赋权”与“数字劳工”并存,需建立新型劳资协商机制。
分配方式突破传统框架
智能体创造的价值需通过“数据确权+算法透明”实现公平分配。例如,深圳福田区政务AI将公文处理效率提升90%,但劳动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后,需通过技能升级参与价值分配。当前,智能系统创造的超额利润多流向技术垄断者,加剧分配失衡。
劳动关系泛化与模糊化
远程办公、人机协作等模式打破物理边界,但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挑战。如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在开发者、使用者间的分配难题,以及零工经济中平台算法对劳动者的隐性控制。
三、社会矛盾显现:技术赋能与异化的双重效应
效率提升与就业替代的悖论
智能制造使单位能耗降低18%,但制造业自动化导致低技能岗位减少12%。需通过职业培训年均200万人次实现劳动力转型,但教育体系与技术迭代速度存在滞后性。
算法霸权与主体性消解
推荐算法制造“信息茧房”,35%的智能决策系统存在隐性歧视。如金融风控模型可能强化对特定群体的偏见,而人类在依赖AI决策中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
数据垄断与数字殖民风险
发达国家通过算法和数据资源构建新型殖民体系,发展中国家面临技术依赖陷阱。例如,跨国公司无偿收割本土数据形成“数据赤字”,需通过国际协作打破技术壁垒。
四、治理路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演进
技术伦理嵌入开发流程
将人类核心价值(如公平、透明)写入算法,如《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要求避免数据偏见。深圳试点政务AI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技术标准与安全监管体系。
制度框架重塑利益分配
数据确权:明确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建立公共数据开放机制;
算法审计:对高风险AI应用(如医疗诊断)实施强制性伦理审查;
社会保障:构建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缓冲技术性失业冲击。
3. 教育体系适配人机协同
推广“终身学习+技能升级”模式,2027年计划实现500万产业人才技能转型。培养兼具技术理解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
简言之,AI 作为“新质生产力”已经把人类带入“社会化大生产 2.0”,但私有制框架下的数字垄断、算法控制与零工化,使旧生产关系从“促进因素”变成“阻碍因素”。唯有主动改革产权、分配、组织和教育制度,才能把“人机协同”从资本单方面逐利工具,转化为包容性进步的引擎,否则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撕裂越剧烈。
人机协同既是生产力革命的引擎,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催化剂。其引发的就业替代、算法霸权等问题,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制度滞后的矛盾显现。解决之道在于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演进的人机环境创新生态,使AI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技术应成为“自由个性”的助力而非异化工具,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与公众的共同参与。

数字资产评估/管理与人机环境系统
数字资产评估与管理是维系人机环境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的“代谢中枢”——只有将数据、算法、算力等无形资源精准估值、确权与流动,才能像养分循环一样驱动AI持续升级、人类获得合理收益、环境负荷被实时定价,进而形成“价值—权利—责任”闭环,确保技术扩张不撕裂社会、不透支生态,实现人机共生与可持续创新。
一、数据、算法、算力的价值评估
数据作为AI的“燃料”,其价值在于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精准估值数据,有助于优化数据资源配置,提升AI模型的效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
算法是AI的“大脑”,决定了数据处理的方式和效率。对算法的估值,应基于其创新性、实用性和潜在的商业价值,激励技术创新,推动算法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算力作为AI的“引擎”,支撑着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评估算力资源,有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二、确权与流动
确权就是要明确数据、算法、算力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是保障各方权益的基础。清晰的权利界定,有助于建立信任机制,促进资源的合法流通和交易。
资源的有效流动,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通过数据交易、算法共享和算力租赁等方式,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三、驱动AI持续升级
养分循环就是将数据、算法、算力视为养分,通过精准估值、确权和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AI的持续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技术创新意味着合理的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算法的优化、模型的改进和应用的拓展,促进AI技术的不断进步。
四、人类获得合理收益
通过数字资产的评估和管理,建立公平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确保数据提供者、算法开发者、算力提供者等各方获得应有的收益,激发其参与AI发展的积极性。AI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通过数字资产的合理配置,促进创新创业,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
五、环境负荷被实时定价
将环境负荷成本纳入数字资产的评估体系,实时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成本,引导企业和用户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通过环境成本的定价,鼓励研发和应用节能环保的AI技术,推动AI产业的绿色转型,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六、形成“价值—权利—责任”闭环
通过精准估值,明确数字资产的经济价值,为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提供依据。通过确权,明确各方的权利边界,保障权益,促进资源的合法流通和交易。通过环境成本的定价,明确各方的环境责任,引导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七、 确保技术扩张不撕裂社会、不透支生态
1、社会公平: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避免技术扩张加剧社会不平等。
2、生态保护:通过环境成本的定价和绿色AI的推广,引导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耗。
八、实现人机共生与可持续创新
通过数字资产的评估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机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在保障人类收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人机共生与可持续创新和发展。综上所述,数字资产评估与管理在人机环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准估值、确权与流动,能够驱动AI技术的持续升级,保障人类的合理收益,实时量化环境负荷,形成“价值—权利—责任”闭环,确保技术扩张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创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89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