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人-AI协同中的“不知道、不会用、不好用” 精选
2025-11-4 09:52
阅读:3906

当前,在人-AI协同实践中,普遍存在“不知道、不会用、不好用”的“三不”问题——即用户不了解AI能力边界(不知道)缺乏有效操作方法(不会用)交互体验差或结果不可靠(不好用)。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用户的信任感与满意度,更严重制约了AI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落地效能与社会价值释放。若仅从单一技术视角出发,往往治标不治本;唯有将人-AI交互置于“人-机-环境”生态系统智能的整体框架下,从技术底层、交互设计、用户教育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系统性破解“三不”困局。

一、技术维度:“不好用”的根源在于智能的“非情境化”与“不可信”

当前多数AI系统仍以“离身智能”为主导,依赖大规模数据训练出通用模型,却缺乏对具体使用情境(context)的深度理解与适应能力。这种“去环境化”的设计导致AI输出常常脱离用户实际需求,表现为幻觉频发,大模型在缺乏明确约束时生成看似合理但事实错误的内容;响应僵化,无法根据用户身份、任务阶段、情绪状态等动态调整策略;缺乏可解释性,用户无法理解AI为何做出某项决策,难以建立信任。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具身-反身融合的智能架构,即强化环境感知与情境建模,引入多模态传感(如眼动、语音语调、操作轨迹)与上下文推理引擎,使AI能实时感知用户所处物理/数字环境、任务目标及认知负荷,如在客服场景中,AI可根据用户提问的急迫程度、历史交互记录和当前排队情况,动态调整响应优先级与语气风格。积极发展反身智能机制,赋予AI“元认知”能力,使其能主动识别自身不确定性,当置信度低于阈值时,系统应主动提示“我可能不准确”,并引导用户补充信息或转交人工,这不仅能减少错误输出,更能培养用户对AI边界的正确认知。加强推动端边云协同的轻量化部署,将部分推理任务下沉至终端或边缘设备,降低延迟、提升隐私保护,并支持离线可用性,手机本地运行的摘要模型可在无网环境下快速提炼长文要点,解决“关键时刻用不上”的痛点。

二、设计维度:“不会用”的症结在于交互范式的“技术中心主义”

许多AI产品沿用传统软件界面逻辑,将复杂参数暴露给用户,或隐藏关键控制权,导致用户要么被选项淹没,要么完全被动接受结果。这种“黑箱式”或“过度简化式”设计,割裂了人与AI的协作关系。

未来需要以“协同智能”为核心重构交互范式。从“命令-执行”转向“对话-共建”,设计支持多轮澄清、意图修正、方案共选的交互流程,在AI写作工具中,用户可对生成内容进行局部重写指令(如“把这段改成更正式的语气”),而非重新生成全文。可视化AI的“思考过程”,通过可解释界面(XAI UI)展示关键推理依据,如医疗诊断辅助系统可高亮影像中AI关注的病灶区域,并列出支持该判断的文献证据,帮助医生快速验证。提供渐进式控制权分配,根据用户专业水平动态调整自动化程度。新手模式下AI主导执行,专家模式则开放高级参数调节与干预节点,Vercel 的 AI 开发平台即允许开发者选择“全自动部署”或“手动审核每一步变更”,实现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三、用户教育维度:“不知道”的本质是认知鸿沟与素养缺失

用户对AI的能力边界、适用场景、潜在风险缺乏基本认知,往往产生两种极端态度:要么盲目崇拜,全盘接受AI输出;要么因一次失误彻底否定其价值。这种非理性使用源于系统性教育的缺位。

需要构建分层、场景化的AI素养培育体系。应用嵌入式微学习,在交互过程中即时提供轻量级指导,当用户首次使用AI数据分析功能时,系统弹出30秒动画说明“本模型擅长趋势预测,但不适用于因果推断”,并在后续操作中持续强化关键原则。设立“AI协作者角色卡”,为不同AI功能定义清晰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边界,如将客服AI定位为“信息查询助手”,明确其不处理投诉升级;将编程AI定位为“代码草稿生成器”,强调需人工审查安全性。这种角色化认知有助于用户建立合理预期。推广“批判性使用”训练,在企业、学校、社区开展专项培训,教授用户如何验证AI输出的事实准确性;识别潜在偏见(如性别、地域歧视);在关键决策中保留人类最终裁量权。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各级单位亟需增设“人机协作思维训练”,将AI素养纳入数字时代的基础能力。

未来的人机协同必然会走向“人机环境共生”的智能新生态。“三不”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当前AI系统尚未真正融入“人-机-环境”这一动态生态系统。破解之道,不在孤立优化某一环节,而在于技术上增强情境智能与可信度,设计上构建协同式交互,教育上培育理性使用者。唯有三者协同,才能让AI从“炫技的黑箱”转变为“可靠的伙伴”,最终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共生共荣——这不仅是用户体验的胜利,更是智能文明演进的必由之路。

若要重新认识人-AI协同,或可参考下面资料:

src=http___img12.360buyimg.com_popWaterMark_16679_3b1e6913-078f-48cb-a272-289dcc.jpg

866a5b618541868e5eae96ddcc88b7bf_0_0_0_0_water.jpg

无标题.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880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