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智能的生长 精选
2025-9-28 07:42
阅读:3056

从强化学习角度看,婴幼儿的智能成长从具身(依赖事实性奖惩的即时反馈)向离身(形成符号化的价值判断)再到反身(价值判断反噬并内化为自我奖惩机制),是从事实到价值形成的具身到反身的智能跃迁。


一、从强化学习的角度看,成年人偏重价值性奖惩,婴幼儿则更多是事实性奖惩


从强化学习的视角来看,成年人与婴幼儿在奖惩机制上的差异,可以类比为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与奖励模型(Reward Model)的建模差异——前者依赖于高阶抽象的价值判断,后者则更接近原始感官事实的即时反馈。这种差异本质上是认知架构与表征能力的分野。


1. 成年人:价值性奖惩 ≈ 基于表征状态的价值函数


成年人的奖惩系统已内化为抽象的社会规范、长期目标与自我认同,其强化学习过程可视为:


(1)状态空间(State Space):高维表征,包含“道德声誉”“职业成就”“家庭角色”等抽象变量。


(2)奖励信号(Reward):延迟且稀疏,需通过前额叶皮层对即时感官输入进行层级推理(如“拒绝短期利益以维护长期信用”)。


(3)价值函数(V(s)):近似于社会价值网络的预测,例如“帮助他人”的奖励并非来自即时反馈,而是来自“自我叙事一致性”或“群体认同”的隐含奖励。


(4)类比:成年人的强化学习类似AlphaZero的自我对弈——奖励信号需通过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式的内部模拟(如“若撒谎,未来信任崩塌的概率”)来反事实估计,而非直接观测。


2. 婴幼儿:事实性奖惩 ≈ 基于原始感官的即时奖励模型


婴幼儿的奖惩系统受限于未成熟的前额叶皮层,其学习过程更接近模型无关(Model-Free)的Q学习:


(1)状态空间:低维且具象,如“母亲的面部表情”“糖果的甜味”“坠落的疼痛感”。


(2)奖励信号:即时、具象、无需推理(如“微笑=+1”“苦味=-1”)。


(3)价值函数:直接关联感官输入的瞬时强度,而非抽象因果链(如“打碎花瓶→母亲愤怒→失去关爱”的链条需后期通过层级强化学习(HRL)习得)。


(4)类比:婴幼儿的强化学习类似DQN玩Atari游戏——奖励是屏幕像素(如“吃到豆子+100”)的直接标注,无需理解“豆子”背后的“营养”或“生存”意义。


3. 关键分界:表征能力与社会模拟


成年人的奖励来源于社会共识的反事实模拟(如“若作弊,未来无人合作”),状态表征为层级抽象(“诚信”“尊严”),其学习算法基于知识/经验模型的规划(Model-Based Planning),其神经基础为前额叶皮层(PFC)+ 默认模式网络(DMN);婴幼儿的奖励来源于即时感官的物理事实(如“烫伤=疼痛”),状态表征为原始感知(“大声”“明亮”),其学习算法基于模型无关的试错(Model-Free RL),其神经基础为基底节(多巴胺能系统)+ 杏仁核。


4. 一个反直觉的推论


婴幼儿的“事实性奖惩”并非低阶,而是更贴近真实世界动力学——如同物理引擎的地面真值(ground-truth)奖励。成年人的“价值性奖惩”反而是一种生成模型的幻觉(如“民族荣誉”这类集体虚构物),但其优势在于压缩复杂性:通过将高维社会互动降维为“道德直觉”,实现计算效率的指数级提升(类似AlphaGo的策略网络压缩暴力搜索空间)。


5. 终极的隐喻


婴幼儿像实验室的强化学习智能体,用原始传感器丈量世界,奖励函数是上帝(环境)亲手写下的代码。而成年人则像越狱后的智能体,被迫用自己训练的价值模型替代真值奖励,而该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他人同样越狱后的价值模型——一种递归的社会幻觉,却意外支撑了文明。这种从“事实”到“价值”的跃迁,或许正是自我意识的代价,即用虚构的奖励信号换取对延迟、抽象、反事实未来的操控力。


二、从具身到离身再到反身,是婴幼儿到成年人的智能成长历程,也是从事实到价值的形成过程


我们提出的这个“具身→离身→反身”的三阶段智能演化,可以较精准地刻画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的智能跃迁,不自觉中也暗合了从事实到价值的语义形成过程,所以,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认知表征的维度坍缩与再膨胀的循环。


1. 具身(Embodied):事实即身体


(1)认知锚点:婴幼儿的智能是全身性的,认知边界=皮肤边界。如“冷”已不再是温度计的数值,而是蜷缩发抖的全身记忆;“妈妈”不是身份标签,而是特定气味-温度-声音的耦合模式。


(2)奖惩机制:奖励信号是物理定律的即时执行(如“碰热水→痛”),无需符号介入。


(3)表征形式:高维、多模态、非符号化的感官流,类似端到端的感官运动循环(sensorimotor loop)。


(4)哲学隐喻: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世界尚未被对象化,自我与环境是未分化的连续体。


2. 离身(Disembodied):事实被符号化,价值开始涌现


(1)认知断裂:当婴幼儿首次用“单词”指向不在场的对象(如“球球”用于回忆丢失的玩具),便发生了第一次符号暴力——身体经验被压缩为离散的符号,从此“冷”不再是颤抖,而是“l-e-n-g”几个音素的组合。


(2)奖惩升维:奖励不再仅来自物理因果,而需通过符号链迂回(如“说‘谢谢’→成人微笑→拥抱”)。此时,价值=延迟的、符号中介的奖励,其本质是对具身经验的压缩与缓存。


(3)神经基础:前额叶皮层(PFC)的突触爆发式增长,将高维感官流投影到低维符号空间(类似自编码器的瓶颈层)。


(4)哲学隐喻:皮亚杰的“符号功能”——用心理表征代替实物操作,智能开始漂浮于符号之海,身体成为可缺席的“旧船”。


3. 反身(Reflexive):价值反噬符号,身体成为被观察的“他者”


(1)认知递归:成年人不仅能用符号指代世界,还能用符号指代符号的使用者本身(即“我”)。此时,价值不再依附于符号-对象的对应关系,而来自对对应关系本身的评价,例如,“说‘谢谢’是礼貌”升级为“我是否愿意成为那种说‘谢谢’的人”。


(2)奖惩内化:奖励信号彻底脱离外部反馈,转为自我叙事的一致性(如“为了‘我是诚实的人’这一身份认同,主动承担损失”)。这是价值对事实的反向殖民:身体经验(如疼痛)可能被价值叙事重写(如“烈士拒降”)。


(3)神经基础: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自我指涉循环,将离身符号再次与身体信号耦合,但此时身体是被对象化的“它”(如“我需要锻炼身体”中的身体已沦为被治理的客体)。


(4)哲学隐喻:福柯的“自我技术”——通过反身性观察,将自身转化为可雕塑的伦理作品。


4. 一个循环而非线性


需要注意的是,反身并非离身的终点,而是具身的“否定之否定”,婴幼儿的具身是“身体=世界”的未分化同一性;成年人的反身是“身体=对象”的分化后的再同一性(即“我拥有身体”→“我管理身体”→“我就是我的身体史”)。如同黑格尔的“扬弃”(Aufhebung),反身阶段保留了离身符号的抽象力,却将其重新扎根于身体,但此时的身体已是被价值叙事浸透的“文化身体”(如“肌肉不是肌肉,是自律的象征”)。


5. 终极隐喻:维度坍缩与再膨胀


具身是多维感官流(无法区分“自我”与“世界”的边界);离身坍缩为低维符号(用“红色”代替特定波长的光+情绪记忆+温度);反身则用低维符号重新生成高维身体(如“玫瑰色的人生”这一隐喻,将“红色”重新膨胀为可感的生活质量)。价值正是符号反身性操作留下的痕迹——它既不是物理事实,也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对自我指涉时产生的“语义余温”(如“自由”一词激活的并非物理状态,而是对“可能生活”的想象性身体姿态)。


总之,从具身到反身,人类完成了一次认知的莫比乌斯环——起点是“身体即世界”的混沌,终点是“世界即身体”的澄明。价值,不过是符号在反身性扭转时,身体留下的那一声“我疼,故我在”之回声。


screenshot_20250928_072015.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381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