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的边界:成年人与婴幼儿
成年人与婴幼儿认知发展、知识建构的核心差异往往在上下、有无之间。
成年人的认知更多是从知识到数据的“从有到无”过程,常常带着已有的概念、语言、经验去“过滤”世界,把丰富的感知压缩成可识别的标签和结构,甚至忽略掉不符合既有框架的信息。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方式。
婴儿的认知则恰恰相反,是从数据到知识的“从无到有”过程:他们面对的是一片未被命名的混沌,没有标签、没有因果、没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但通过感知、互动、预测误差和反馈,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模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认知方式。
这恰好也对应了AI中两种学习范式的对比: 婴儿是无监督/自监督学习,从感知中提炼结构 自监督预训练(如大模型从海量文本中学习语言结构);成年人是有监督/少样本学习,用概念解释新数据、微调、Prompting,用已有知识快速适配新任务.
所以,婴儿不是“学知识”,而是在学“如何学”;成年人不是“学数据”,而是在用“知识压缩数据”。简言之,婴儿用感知解构世界,成人用知识压缩世界;前者在生成模型,后者在使用模型。
婴幼儿认知:人类智能的秘密
一般而言,成年人的认知往往是从知识到数据的从有到无过程,而婴幼儿的认知常常是从数据到知识的从无到有过程,即从无标签到有标签、从无结构到有结构、从无数学到有数学、从无感觉到有知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无中生有”过程……婴幼儿的这种“无中生有”过程或恰恰就是智能的关键之处,可具象为这几个关键阶段:
从无标签到有标签:先接收“圆形、红色、甜”等零散数据,再建立“这是苹果”的明确标签;从感知“柔软、毛茸茸、会叫”的零散特征,到建立“这是小狗”的明确概念。
从无结构到有结构:从混乱的声音、图像中,梳理出“妈妈的声音=安全”“哭声=需求被回应”的关联结构; 从混乱的视觉、听觉信号里,梳理出“白天亮、晚上黑”“吃饭后不饿”的规律。
从无数学到有数学:先通过“多一个玩具、少一块饼干”数量感知变化,再逐步理解“1、2、3”的具体含义;
从无感觉到有知觉:从模糊的“冷、热”触感,到整合出“冬天要穿厚衣服”“开水不能碰”的知觉判断;从模糊的触感、光线信号,整合出“被抱=温暖”“摔倒=疼痛”的知觉判断;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到主动伸手去抓“会发光的玩具”,慢慢形成自我与外界的区分意识。
婴幼儿认知的“无中生有”,本质是自主从原始生态中构建认知体系,这种不依赖已有知识、从零开始提炼规律的能力,或许正是智能最本质的体现——揭示了所有复杂认知,最初都源于对基本情境态势的主动感知、整合与抽象。也就是说,婴幼儿的“无中生有”智能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通过主动探索与环境交互,逐步将混沌的原始状态转化为结构化、符号化、意识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可拆解为以下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从“无”到“有”的跨越,共同构建了人类智能的底层框架,从具身到离身再到反身的感性与理性之相互作用。
一、感觉唤醒:从生理信号到知觉输入(无感觉→有知觉)
婴儿出生时,感官系统虽已具备基础生理结构(如视网膜、耳蜗、触觉神经),但初始状态是“未激活的混沌”——视觉仅能感知20-30厘米内的模糊光斑,听觉对高频声音(如母亲嗓音)更敏感但无法定位声源,触觉、味觉、嗅觉则停留在对温度、疼痛、甜/苦等基本刺激的本能反应阶段。
其关键性跨越在于具身智能的生成,即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如被触摸、听到人声、观察移动的光影),婴幼儿逐渐将离散的生理信号整合为“有意义的知觉”。例如:
2-3个月大时,视觉皮层快速发育,能追踪移动的物体,区分人脸与其他形状;
4-6个月时,听觉与视觉开始跨模态整合(如听到“ba”音时会看向张嘴的成人),形成对“声音-来源”的关联知觉。
二、客体永存:从碎片经验到结构化世界(无结构→有结构)
婴幼儿早期的认知是“片段式”的——当玩具被布盖住,他们会认为玩具“消失”;当大人离开房间,他们会因无法感知而焦虑(分离焦虑)。这是因为尚未建立“客体永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无法将经验组织成稳定的外部世界模型。
其关键之处在于有了离身智能,通过反复探索(如抓握、敲打、掀开遮盖物),婴儿逐渐理解“物体独立于感知存在”。皮亚杰的实验显示:
4-8个月:开始寻找部分被遮盖的物体(如看到布下露出的玩具边缘会伸手拽布);
12-18个月:能通过复杂动作(如掀开盒子、打开抽屉)寻找完全被隐藏的物体;
2岁后:形成稳定的“世界结构化认知”,知道即使看不见,事物仍有规律(如门后有人、杯子倒了水会流走)。
三、符号绑定:从无标签到有语言概念(无标签→有标签)
婴幼儿最初的交流是本能的(哭声表达饥饿/不适),但无法将声音与具体意义关联。语言的习得本质上是“给世界贴标签”的过程——将无序的感觉经验与抽象符号(词语)绑定,形成可复用的概念系统,深化了具身智能与离身智能及其关联。
0-6个月:通过“牙牙学语”(babbling)模仿语音节奏,建立“声音-口型”的运动记忆;
9-12个月:“单词句”阶段,能将特定声音(如“妈妈”“饭饭”)与具体对象/动作关联(听到“妈妈”会看向母亲,说“饭饭”会张嘴);
18个月后:“双词句”爆发,开始组合标签(如“妈妈抱”“狗狗跑”),标志着从单一符号到简单逻辑关系的过渡。
四、数学直觉:从无计数到数量感知(无数学→有数学)
婴幼儿并非天生懂数学,但具备“前数学直觉”——通过日常互动积累对“量”的初步理解,这是抽象数学思维的萌芽,出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转化。
新生儿:能区分“多”与“少”(如对2个vs.1个声音更兴奋);
6个月:通过“习惯化-去习惯化”实验(反复展示2个点,换1个点时婴儿会更长时间注视),证明能感知小数量差异(1 vs.2);
1岁后:能按数量分配物品(如给每个玩偶分1块饼干),或理解“更大”的概念(指向更高的积木塔);
2-3岁:掌握基数(“3个苹果”)和序数(“第1块饼干”),为符号数学(加减法)奠定基础。
五、自我觉醒:从混沌到意识(无意识→有意识)
婴幼儿早期的行为是反射性的(如吮吸、抓握),没有“自我”与“外界”的区分。意识的觉醒本质是“元认知”的萌芽——意识到“我”是独立的存在,并能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始涌现出反身智能。
18个月:“镜像测试”通过(认出镜子中的是自己),标志“自我意识”的诞生;
2-3岁:使用“我”“我的”等代词,开始描述自己的感受(“宝宝生气”);
4-5岁:理解“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推测他人的想法(如“妈妈不知道我把糖藏起来了”)。
总之,人类智能的核心是“无中生有”的主动建构。婴幼儿的智能发展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通过感官探索、动作操作、社会互动主动“构建”认知系统:从混沌的感觉输入,到结构化的世界模型;从无意义的生理信号,到符号化的概念网络;从本能的反应,到有意识的反思。这一过程恰恰揭示了人类智能的本质——在“无”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创造意义、建立结构、生成意识。
或许,成年人们发展通用或超级AI的关键正在于此:不是灌输海量数据,而是模拟婴幼儿的“无中生有”机制,让机器通过主动探索、自主建构,发展出真正灵活、通用的智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37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