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最重要的是“+”
2025-8-28 09:02
阅读:420

众所周知,当前的人工智能还处在高速发展期,其中仍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与不足,甚至还远远达不到工程应用的程度。所以,单纯的AI并不是多么令人信服。但在2025年8月26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最核心的要素却是那个“+”。“+”代表着融合、创新与协同发展,是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各领域、各产业的关键,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应用,而是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通过这个“+”,人工智能将与传统产业结合,提升生产效率;与社会服务结合,改善民生福祉;与科技创新结合,催生新兴产业。这种融合贯穿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用场景拓展等各个方面,超越了AI技术本身的各种缺陷和不足,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AI + ”中,“+”并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而是一种融合、协同、整合、动态和多维度价值创造的综合体现,强调的是不同主体和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相加。这种“+”体现了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世界。

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的“+”可不是一次性的“+”,应该是多次性的“+”。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涉及多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例如,到2027年,要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相关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要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要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多次性的“+”强调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体现了从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从技术创新到应用普及,再到产业升级的全过程。

再进一步看,实际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在进行超级AI的现实化,即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享创新。依据当前的科技水平,单纯的AI是实现不了超级AI的,但AI+人+环境生态体系却是可能形成超级智能效果的。

目前对于“超级 AI”并没有一个明确且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在一些科幻作品或者个别研究者的想法中,可能会提到所谓“超级 AI”,但这种概念大多属于假设性的、理论探讨范畴。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具备广泛通用能力的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不用说超越 AGI 的“超级 AI”了。AI 的发展依赖于算法、数据、计算资源等多个因素的持续进步,目前我们距离实现所谓的“超级 AI”还有许多未知的挑战和难题需要解决。

“AI + 人 + 环境生态体系”强调了 AI 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是一种可能实现的超级智能形式。AI 可以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帮助人类完成复杂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拓展认知边界等。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道德判断等特质与 AI 的数据处理和算法优化能力相结合,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如在医疗领域,AI 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但最终的治疗决策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AI 只是提供参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自然环境角度看,AI 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从社会环境角度看,AI 可以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交通、教育、金融等,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但同时也要注意 AI 对社会结构和就业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引导。AI+人+环境的发展应当立足于现实的技术基础、伦理准则和社会需求,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单纯AI难以实现超级AI的技术瓶颈在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人工智能阶段,即专门针对特定任务或领域进行优化和设计的智能系统。这些系统在各自领域表现出色,但在通用性、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推理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即使像GPT和AlphaGo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它们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缺乏人类智能的普遍推理和适应能力。另外,AI的发展依赖于海量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虽然目前的技术在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但要实现超级AI所需要的算力和数据量可能远远超出当前的水平,如要使人工智能系统达到人脑的“算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更甚者,随着AI能力的提升,其决策的不透明性和潜在的不可预测性引发了诸多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如果超级AI的目标设置不当,或者其能力超出人类理解和控制范围,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甚至有害的行为。

而AI + 人 + 环境生态体系形成超级智能效果的可能性在于融合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人与AI的结合可以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和决策能力弥补AI的不足,促进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复杂的任务中,人类可以与AI系统协同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同时,环境生态体系为AI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来源,有助于AI的不断学习和优化。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智能水平,人类可以通过对AI的引导和监督,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如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AI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和监测,而人类则可以根据AI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干预。此外,环境生态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促使AI不断学习和适应,从而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人机环境系统结合将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创新,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和高效的生态系统,在智能城市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人、AI和环境生态的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和协同,可以发挥各方的优势,解决更多复杂性的现实问题,展现出接近超级智能的效果。

事实上,“AI+”也可以理解为人机环境系统,它整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人的决策与行为以及环境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如智能医疗、工业4.0、自动驾驶等领域,AI+通过结合人的专业知识、机器的高效运算和环境的实时数据,实现更精准、更智能的决策和操作。这种整合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使其更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一个融合高效异构计算架构、创新思想和对智能本质深入理解的系统方案。它旨在通过整合人的行为、机器的算法和硬件以及环境的物理和社会因素,解决复杂的多因素问题,如智能城市、智慧交通和智能医疗等。这种系统利用异构计算架构提升效率,引入新思想推动技术突破,并借鉴人类智能特性优化机器智能,以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系统运行。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一种融合了高效异构计算架构、颠覆性新思想和对智能本质深刻理解的综合解决方案。它通过强大计算能力的硬件架构、创新算法和系统整合,将人的行为、机器智能与环境因素结合,应用于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相关实践案例包括环境监测与保护领域的应用,AI技术已经在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AI与遥感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对固体废物的精准识别和排查,此外,还有企业通过构建环保大模型,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持。这些应用展示了AI在特定领域与人类和环境生态相结合时的强大潜力。同时,在智能家居和机器人领域,AI智能体系统已经被开发并应用,实现了家居设备之间的自动化协同管理,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智能体完成多种复杂的任务,如控制灯光、门窗、清洁机器人等。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不仅提高了生活便利性,还为未来更广泛的人机协作提供了范例。

综上所述,虽然单纯的AI难以实现超级AI,但AI + 人 + 环境生态体系的结合通过人机协作、跨领域融合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可能形成接近超级智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在进行超级AI的现实化,通过人、机(AI)、环境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优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技术的发展、创新和应用,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外,“AI + 人 + 环境生态体系”更是东西方智慧的有机结合。它将西方的科技创新和实证研究与东方的整体观、系统思维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的进步,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未来。


mmexport1752356593579.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993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