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态势感知中的物理坐标系与心理坐标系 精选
2025-8-9 07:56
阅读:1748

针对智能中的诸多问题,人们常常抱怨很难量化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殊不知,这些抱怨的主要错误是把上面的智能中这些事物错看成了都是物理、数理世界的问题,并试图用数理的方法解决其中非数理、非物理的部分。

一、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包含非物理、非数理部分

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不仅包含可测量的物理和数理信息,还涉及大量非物理、非数理的复杂因素。态势感知需要对环境中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以及潜在的情感动态进行理解,这些无法用数学公式或物理量来精确描述。情境意识更是高度依赖个体的经验、直觉、价值观以及对情境的主观解读,包含了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对潜在风险的直觉预感以及对他人意图的推测,这些都超越了简单的物理和数学分析范畴。而意图的形成更是深受个人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人的意图可能是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关心、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或对某种艺术形式的喜爱,这些动机和驱动因素复杂且难以量化,体现了人类行为和认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若单纯将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视为物理世界问题并试图用数理方法量化,存在以下误区:

1、忽视主观性

态势感知是个体对环境状况的主观认知。不同个体基于经验、知识背景等因素,对同一环境态势可能有不同理解。如在战场上,新兵和老兵对相同战场态势的感知可能完全相反,前者可能认为形势危急,后者则可能觉得是正常情况,这种主观差异难以用统一的数理方法量化。

情境意识涉及对周围环境、事件和关系的动态理解和预测。它依赖于个体的主观判断和直觉,受个人心理状态、情绪等非物理因素影响。比如在驾驶过程中,司机的疲劳程度、情绪波动等会影响其对交通情境的意识,这些主观因素无法用物理世界的数理模型精确描述。

意图是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反映了其计划和目的。意图的形成受个人动机、价值观、愿望等主观因素驱动。一个人意图去某个地方,可能是出于好奇、工作需要或与他人约会等多种原因,这些复杂的主观动机难以用物理世界的数理规律来量化。

2、混淆坐标系属性

物理坐标系适用于描述客观可测量的物理量,如物体的位置、速度、温度等。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并非单纯的物理量,它们与人的心理和认知紧密相关,不能直接用物理坐标系的参数来描述。如无法用物理坐标系中的坐标值来表示一个人对危险情境的意识程度或其意图的强烈程度。

相比之下,心理坐标系则是理解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的关键。它反映了个体的主观认知框架和心理状态。在心理坐标系中,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加工,同样的市场数据,不同企业家可能基于不同的心理坐标系(包括商业经验、风险偏好等)得出不同的态势感知和市场意图,这无法用物理世界的数理方法来统一量化。

3、动态复杂性

态势感知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环境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快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包括信息的不完整性、信息的模糊性等。在紧急救援场景中,救援人员对现场态势的感知会随着新信息的不断涌现而迅速调整,这种动态调整过程难以用物理世界的静态或确定性数理模型来量化。

情境意识涉及多个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如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交互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难以用物理世界的简单因果关系和数理方程来描述。在社交场合中,个体的情境意识受到周围人群的情绪、社交礼仪、潜在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无法用物理世界的数理方法量化。

意图具有不确定性,可能随着个体的心理变化、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随时改变。例如一个人原本打算去购物,但遇到朋友后意图可能改变为一起聚餐。这种意图的不可预测性和动态变化使得无法用物理世界的数理方法来准确量化。

二、物理坐标系与心理坐标系

1、物理坐标系

物理坐标系是一种用于描述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数学工具。它通常由一个原点和若干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组成。如在二维平面中,笛卡尔坐标系是最常见的物理坐标系,它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分别是x轴和y轴,原点是坐标系的参考点。在三维空间中,有x、y、z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通过坐标轴上的数值,可以精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比如一个点在二维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这意味着它在x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在y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

物理坐标系是基于物体实际的空间位置关系建立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无论观察者是谁,只要使用相同的坐标系定义,物体的位置坐标就是一个确定的值。物理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通过测量工具(如尺子、激光测距仪等)来确定。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坐标测量机来精确测量物体在三维物理坐标系中的位置。通过对物体的位置进行精确的数值描述,能够满足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对位置精度的高要求。例如,在机械制造中,精确的物理坐标系用于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确保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精度达到微米级。

2、心理坐标系

心理坐标系是一种人类大脑构建的用于理解和定位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内在认知框架。它不是基于实际的物理测量,而是基于个体的感知、经验和认知过程。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时,我们会根据房间内的家具摆放、门窗位置等来构建一个心理坐标系,以便在房间内活动和定位目标物体。

心理坐标系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不同的心理坐标系。比如对于一个熟悉建筑物内部结构的建筑师和一个第一次进入该建筑的游客来说,他们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心理坐标系构建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个体以往的经验对心理坐标系的构建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如果经常在城市中行走,他可能会根据街道名称、标志性建筑等来构建心理坐标系,而一个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可能会更多地依靠自然地理特征来构建心理坐标系。心理坐标系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当人们移动到新的位置或者环境发生变化时,心理坐标系会相应地调整。例如,当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时,你的心理坐标系会根据新的房间布局重新构建。

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都是用来定位和描述位置的工具。无论是物理坐标系还是心理坐标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确定物体或个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空间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坐标系的构建往往会参考物理坐标系的客观信息。人们在心理上构建城市地图坐标系时,会参考实际的道路、建筑物等物理位置信息。

物理坐标系是客观的,不受个人意识的影响;心理坐标系是主观的,因个人经验、认知等因素而不同。物理坐标系可以达到很高的精确度,通过测量工具可以精确到微米甚至更小的单位;心理坐标系则是相对粗略的,主要用于满足日常认知和活动的需要,其精度远不如物理坐标系。物理坐标系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制造等需要精确位置描述的领域;心理坐标系主要应用于人类认知、空间行为、心理学研究等领域。

三、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中的坐标系

态势感知是物理坐标系与心理坐标系相结合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对环境信息的物理感知、生理信息处理和心理认知整合。意识则是在心理坐标系中对这些整合后的信息进行主动的觉察和理解。意图则是在意识的基础上,在心理坐标系中形成的行动计划或目的。物理坐标系提供了环境和物体的客观物理状态信息,心理坐标系则对这些信息进行主观的认知和解释,形成态势感知,进而影响意识和意图的产生。

情境意识在心理坐标系中的形成同样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层次的认知和神经活动。情境意识的形成始于感觉信息的输入,这些信息通过感觉器官被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初步处理。在心理坐标系中,这些神经信号被进一步整合和解释,结合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模式,形成对环境和自身的主观认知。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片森林时,视觉信息在大脑中被处理,与记忆中关于森林的知识相结合,形成对森林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仅是对视觉信息的简单反应,还包含了对森林可能存在的生物、地形、声音等多方面的联想和预期。同时,情境意识还受到情绪、动机等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该人对森林有恐惧情绪,这种情绪会作用于认知过程,使森林在心理坐标系中的表征带有负面的情感色彩,从而影响意识的形成。此外,意识的形成还涉及到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觉察和反思,即元认知。个体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观察森林,并且能够评估自己的认知状态,如“我看到了一棵高大的树,但我需要更仔细地观察才能确定它的种类”。这种自我觉察和反思使意识在心理坐标系中更加丰富和复杂,使个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认知策略和行为反应。

意图与动机的形成也是心理坐标系中的主观认知与物理坐标系中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坐标系中,个体的内在动机、目标、情绪、知识和经验等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促使产生特定的意图,一种动机或目标可能触发初步的意图,而认知评估会权衡潜在行动的可行性和后果,情绪状态则可能增强或抑制意图的形成。同时,物理坐标系中的环境刺激(如天气变化、他人行为或物理障碍)也会触发或限制意图的产生。例如,看到路上的红灯会促使驾驶员停车的意图,而交通拥堵可能抑制其快速到达目的地的意图。意图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心理因素和物理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在心理坐标系中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或目的。

四、态可以用物理坐标系表征,势可以用心理坐标系表征

1、态在物理坐标系中的表征

在物理坐标系中,“态”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物理状态。例如,一个质点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可以用坐标(x,y,z)来表示,速度可以用矢量(vx,vy,vz)表示,这些都是质点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形变状态也可以通过物理坐标系来描述,比如一个弹簧的伸长量可以用长度单位来衡量。物理坐标系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通过测量工具可以精确地确定物体的各种物理状态量,如位置、速度、加速度、形变等,从而全面表征物体在物理空间中的“态”。

在心理坐标系中,“态”更多地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状态有关。例如,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场景时的情绪状态(如焦虑、平静等)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态”。这种状态可以通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自身的经验来构建坐标系进行表征。心理学中常用一些量表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比如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来衡量焦虑程度,其结果可以在心理坐标系中以分数的形式表示个体的焦虑“态”。另外,认知状态如注意力集中程度、思维活跃度等也可以作为心理“态”的指标,在心理坐标系中通过相应的测试和评估方法来进行表征。

2、势在心理坐标系中的表征

心理影响力和趋势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坐标系中,“势”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上的影响力或者趋势。例如,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对个体具有一种“势”。如果一个群体中大多数人支持某种观点,这种观点就像是一种势能,会对个体产生压力,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心理“势”可以通过观察个体态度变化的概率、频率等指标在心理坐标系中进行表征。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和情感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作是心理“势”。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一定的阶段和顺序,这种发展趋势可以在心理坐标系中以发展曲线的形式呈现。同样,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趋势,如从焦虑到平静的转变过程,也可以在心理坐标系中通过情绪评估工具来表征。这些“势”的表征反映了心理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内在动力,是心理坐标系对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描述方式。

“势”在物理坐标系中通常与场相关联。例如,在引力场中,势能可以表示为 V = G*(M*m)/r,其中 G 是引力常量,M 和 m 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物理坐标系中,势能随位置的变化可以通过绘制势能曲线来表征。对于静电场,电势 V = k*Q/r(k 是静电力常量,Q 是源电荷,r 是距离源电荷的距离),也可以在物理坐标系中以电势分布图的形式呈现。这些势的表征反映了物理场在空间中不同位置的能量性质,为研究物体在场中的受力和能量变化提供了依据。

五、感可以用生理理坐标系表征,知可以用心理坐标系表征

1、感可以用生理坐标系表征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感觉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例如,视觉依赖于眼睛的生理构造,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线的刺激做出反应,产生神经冲动。这些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和生理状态可以用生理坐标系来表征。眼睛在头部的位置、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等都可以通过生理坐标系进行定位和描述。感觉信息从感受器到大脑的传导路径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在生理坐标系中,可以描绘出这些神经传导通路的具体走向和连接方式,如听觉信息从耳蜗的毛细胞经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皮层。这些神经通路的位置、长度、神经纤维的数量和连接方式等生理特征都可以在生理坐标系中进行表征。大脑中有专门的区域负责处理不同类型的感觉信息,如视觉皮层、听觉皮层、体感皮层等。这些区域在大脑中的位置和生理结构可以用生理坐标系来确定,通过脑成像技术可以精确地定位视觉皮层在大脑枕叶的位置,并且可以研究其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和连接方式,这些都属于生理坐标系范畴内的表征。

此外,在心理坐标系中,感觉被主观体验为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性质。例如,声音的响度可以用主观的“响度级”来表示,颜色的感觉可以用色调、饱和度和明度等主观维度来描述。这些主观感受在心理坐标系中构成了感觉的表征,反映了个体对感觉刺激的主观感知。感觉的阈限和适应:心理坐标系还可以表征感觉的阈限(如听觉阈限、视觉阈限等)和适应现象,当长时间暴露在某种感觉刺激下时,感觉的敏感度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心理坐标系中可以被描述为感觉的适应过程,反映了个体对感觉刺激的动态调整。

2、知可以用心理坐标系表征

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解释和组织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同一幅模糊的图像,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期望产生不同的知觉解读。在心理坐标系中,可以将知觉表征为个体对感觉信息的主观理解和意义赋予。这种主观性使得知觉无法仅仅用生理结构和功能来完全描述,而必须考虑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背景。

心理坐标系可以表征知觉的组织原则,如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等原则。当人们看到一组分散的点时,会倾向于将靠近的点组合在一起,或者将形状相似的点归为一类。这些组织原则反映了个体在心理坐标系中对感觉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组织方式,是知觉表征的重要方面。

心理坐标系还可以表征影响知觉的各种心理因素,如期望、动机、情绪等,一个人在饥饿状态下可能会更容易知觉到与食物相关的信息,这种知觉偏向可以用心理坐标系来描述。此外,情绪状态也会影响知觉,如焦虑情绪可能会使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更加敏感,这些都在心理坐标系中有所体现。

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知觉功能,如视觉皮层、听觉皮层等。在生理坐标系中,这些大脑区域的位置和结构可以被表征,通过脑成像技术可以确定视觉皮层在大脑枕叶的位置,以及其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神经活动模式。知觉的形成涉及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网络连接和活动,在生理坐标系中,可以研究这些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研究大脑皮层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神经纤维连接,以及在知觉过程中这些连接的活动模式和强度。

六、态势感知就是物理坐标系、生理坐标系、心理坐标系的对齐

态势感知不时会涉及物理坐标系、生理坐标系和心理坐标系的对齐。

物理坐标系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来获取环境中物体的各种状态信息。在交通场景中,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可以精确地测量出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状态量,并用物理坐标系中的坐标和矢量来表示。这些数据是态势感知的基础,使系统能够了解物体在物理空间中的分布和运动情况。

生理坐标系涉及人体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在态势感知中,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来自物理环境的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眼睛的视网膜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觉通路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处理。大脑对这些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提取出物体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特征,为后续的态势理解提供生理基础。

心理坐标系是态势感知的关键环节,因为它涉及到对物理和生理信息的主观认知和解释。在心理坐标系中,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认知模式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例如,在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中,驾驶员不仅根据车辆的物理位置和速度(物理坐标系信息),还结合自己对交通规则的了解、对其他驾驶员行为的预期(心理因素)来判断交通态势。心理坐标系中的态势感知还包括对潜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划和调整。

态势感知需要将物理坐标系提供的客观状态信息、生理坐标系中感觉器官处理后的信息以及心理坐标系中的主观认知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使得个体或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当前态势。如在一个智能安防系统中,物理坐标系提供了监控区域内的物体位置和运动轨迹,生理坐标系对应于监控摄像头的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而心理坐标系则涉及到系统对监控场景的分析和判断,如识别可疑行为、预测潜在威胁等。只有当这三个坐标系的信息能够有效对齐时,态势感知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真实环境中的态势,并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态势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这三个坐标系的对齐也需要不断调整。在物理坐标系中,物体的状态随时可能改变;在生理坐标系中,感觉器官的敏感度和信息处理效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心理坐标系中,个体的认知和判断也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变化。态势感知系统需要实时监测这些变化,并对三个坐标系的对齐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对态势的准确感知。

总而言之,态势感知、情境意识与意图作为人、物(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涉及多个复杂坐标系的综合作用。除了物理坐标系提供客观环境信息,生理坐标系涉及生物体感知机制,心理坐标系关乎主观认知与决策外,管理坐标系规范资源分配与决策流程,伦理坐标系确保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哲理坐标系探究存在与认知本质,义理坐标系强调责任与正义,文理坐标系涵盖文化、语言与逻辑。这些坐标系相互交织,共同塑造智能的通用性与超级性。智能系统通过整合多维度信息,在不同坐标系间灵活切换与协同,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全面理解、高效决策与精准执行,从而展现出超越单一维度的通用性和超级性,适应并引领多元动态环境。

图片

2025年8月8日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无标题.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9701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