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智能是表征与无表征的融合智能,这种融合体现在我们处理各种任务和情境时,既依赖于通过符号、语言和逻辑进行的表征式思考,也依赖于直觉、本能和感知驱动的无表征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交流、逻辑推理和有意识的学习来运用表征智能,同时凭借直觉、情感体验和身体技能来展现无表征智能。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会用逻辑分析(表征)来寻找解决方案,但也会凭借直觉(无表征)来判断哪个方案更合适;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会用构思和规划(表征)来组织作品,但灵感和情感的表达(无表征)同样不可或缺。这种融合使得人类能够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既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又能够凭借直觉和本能做出快速反应,体现了人类智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涉及到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一、表征智能
表征是指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在人类智能中,表征通常是指通过符号、语言、图像或其他形式来表达和处理信息。例如,当我们思考一个数学问题时,我们会用数字和公式(符号)来表征问题;当我们回忆一个场景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视觉表征)。
表征使得人类能够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抽象和简化,从而更容易理解和处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表征工具之一,它让我们能够将经验、知识和思想传递给他人,如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描述一个从未见过的人的外貌,让别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形象。表征还可以帮助人类进行推理和决策,在逻辑推理中,我们通过符号化的命题和规则来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这种基于表征的推理方式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二、无表征智能
无表征智能是指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不依赖于明确的符号化表征来处理信息的智能形式。它更多地依赖于直觉、本能、感知和身体经验。当我们下意识地躲避一个飞过来的物体时,我们并没有通过语言或符号来表征这个物体的危险性,而是直接通过感知和身体反应来做出决策。
无表征智能在处理快速、复杂和模糊的情境时具有优势,如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许多动作是凭借本能和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而不是通过有意识的符号化思考来完成的。这种无表征的智能使得人类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无表征智能还与人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密切相关,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或一首音乐时,我们的情感反应往往不是通过语言或符号来表征的,而是一种直接的、身体的体验。
三、表征与无表征的融合
表征智能和无表征智能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时使用这两种智能形式。当我们学习一门新技能时,最初可能是通过语言和符号(表征)来理解它的理论知识,但随着实践的增加,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无表征的直觉和身体记忆,从而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个技能。除此之外,在决策过程中,我们也会同时运用表征和无表征的智能,一方面,我们会通过逻辑推理(表征)用事实来分析各种选项的利弊;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凭借直觉(无表征)来判断哪个选项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两者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既需要表征智能来对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也需要无表征智能来激发灵感和直觉。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画时,既需要通过表征来构思画面的构图、色彩等元素,也需要通过无表征的直觉来捕捉灵感,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也在探索如何将表征和无表征的智能结合起来。例如,一些深度学习模型通过神经网络的结构来模拟人类的无表征智能,同时通过符号化的方法来增强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以实现更接近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
总之,人类的智能是表征与无表征的融合智能。表征智能使我们能够进行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知识传递,而无表征智能则使我们能够快速反应、体验情感和掌握身体技能。这种融合使得人类能够灵活地适应环境,既能够进行复杂的分析和规划,又能够凭借直觉和本能做出快速决策。二者的融合使得人类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既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又能够凭借直觉和本能做出快速反应,同时,这也是人类智能独特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大模型可能会成为社会科学家,但成不了社会学家
大模型可能会成为社会科学家,因为它具备处理海量数据、整合多学科知识以及预测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像社会科学家一样运用统计分析和理论构建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然而,它成不了社会学家,因为社会学家所具备的主观理解、共情能力、批判性思维、价值观判断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是大模型所无法替代的。大模型缺乏对社会现象背后人文意义的深刻洞察,无法像社会学家那样基于人类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判断和创新,也无法像社会学家那样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和变革。
一、大模型可能成为“社会科学家”
1. 数据处理能力
大模型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社会科学研究中,数据是基础,无论是人口数据、经济数据还是社会行为数据等。例如,在研究社会阶层流动时,大模型可以快速分析数十年间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变化、教育水平提升等数据。它能够像社会科学家一样,运用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等,从这些数据中找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通过分析大量样本数据,发现教育年限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和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科学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式类似。
2. 知识整合与理论构建的潜力
大模型可以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会接触到这些多学科的知识。例如,在研究社会群体行为时,它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知识。它能够像社会科学家一样,对这些知识进行初步的整合,尝试构建一些理论框架。比如,它可能会基于已有的社会互动理论和网络理论,提出关于虚拟社会中群体互动的新理论雏形。
3. 预测社会现象的能力
大模型在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社会科学家也会试图对社会现象进行预测,例如人口增长趋势、社会事件的扩散范围等。大模型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历史数据和现有模式来预测未来。比如,它可以预测在某种政策实施后,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趋势。它会分析以往类似政策实施后的数据,包括受益人群比例、资金分配效率等因素,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预测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社会科学家运用模型进行预测的工作。
二、大模型成不了社会学家
1. 缺乏人类社会学家的主观理解和共情能力
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会带着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情感。例如,在研究贫困问题时,社会学家可能会亲身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人群进行交流,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生活困境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望。这种共情能力是大模型所不具备的。大模型只能基于数据和已有的知识模式进行分析,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文意义。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冲突,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来分析冲突产生的根源,而大模型可能只是从表面的文本数据来判断,无法像社会学家那样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
2. 缺乏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
社会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他们会质疑现有的社会理论、政策和现象。例如,对于某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社会学家会批判性地思考这种不平等是如何产生和被维持的,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还是文化观念的问题。同时,社会学家会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大模型则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它只是按照训练数据和算法逻辑来生成结果。如果训练数据存在偏差,比如带有某种社会偏见,大模型可能会不加批判地传播这种偏见。例如,在分析性别问题时,如果训练数据中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大模型可能会生成带有性别歧视的结论,而不会像社会学家那样对这种偏见进行批判。
3. 缺乏创造性和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
社会学家在理论创新和社会变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够提出全新的社会理论来解释新的社会现象,还能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例如,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模型虽然可以整合知识和提出一些理论雏形,但它的创造性是有限的。它主要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数据进行推理和生成,很难像社会学家那样突破传统思维,提出真正具有创新性和引领社会变革的理论。它更多地是在现有框架内进行优化和补充,而不是像社会学家那样引领社会思想的发展。
大模型要从“社会科学家”成为“社会学家”,需要跨越从数据驱动到人文关怀的巨大鸿沟。它必须超越对数据和算法的依赖,学会像人类社会学家那样,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情感与文化内涵,培养出对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等问题的共情能力。同时,它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现有社会理论和数据偏差进行反思和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融入人类的价值观,能够从道德和社会正义的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只有当大模型能够像社会学家一样,将数据分析与人文关怀、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相结合时,它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社会学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928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