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如何从感、知、态、势的角度理解世界 精选
2025-4-27 17:29
阅读:3272

从感、知、态、势的角度来理解世界是人类重要的方式、方法,里面有许多不同于机器学习的地方需要让大家重新认识人类的学习机理。

一、感(感知)

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视觉(看到的形状、颜色等)、听觉(声音的大小、频率等)、嗅觉(气味的种类和强度)、味觉(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和触觉(物体的质地、温度、压力等)。当你走在森林中,你通过视觉感知树木的高大、茂密和绿叶的颜色;通过听觉听到鸟儿的歌唱和树叶的沙沙声;通过嗅觉闻到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如果触摸树干,还能感受到树皮的粗糙纹理和温度。

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直接接触世界,获取第一手信息。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观察到世界的形状、大小、颜色分布等物理特征。比如,我们能看到太阳是圆形的,天空是蓝色的(虽然这只是大气散射等因素导致的视觉感知)。听觉让我们了解声音的来源和特性,我们可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从而欣赏音乐。嗅觉和味觉帮助我们体验食物的美味,也能让我们识别一些危险物质的气味,如天然气泄漏时的臭味。触觉使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形态、温度等,如触摸冰块时能感受到冰冷,并且能感知冰块的坚硬质地。

但是人类的感知范围是有限的。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20000赫兹,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无法听见。同样,视觉也有其波长范围的限制,对于紫外线、红外线等波长范围的光线无法看到。感知还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情绪会影响感知。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可能会觉得周围环境更加喧闹、压抑。

二、知(认知)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当你看到一个苹果,感觉是第一层次,通过视觉看到苹果的形状、颜色;知觉是第二层次,你能够识别出这是一个苹果,而不是其他水果;记忆是第三层次,你可以回忆起以前吃苹果的口感、营养成分等信息;思维是第四层次,你可以思考苹果的种植、价格波动的原因等;想象是第五层次,你可以想象苹果被加工成苹果汁、苹果派等各种产品的样子。认知帮助我们整合感知到的信息,并赋予其意义。通过认知,我们可以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看到下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蒸发、凝结等水循环过程导致的,而不是像古代神话中认为是神灵在洒水。认知还能让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比如,理解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动态,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

认知也会受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一个人如果缺乏天文学知识,就很难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星系的演化等复杂概念。而且,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有些人可能因为过去听到的负面消息而对某个职业群体产生偏见,影响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客观认知。

三、态(状态)

状态可以分为物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等多种类型。物理状态是指物体的存在形式,如水在常温常压下是液态,在低温下是固态(冰),在高温下是气态(水蒸气)。心理状态包括情绪状态(快乐、悲伤、愤怒等)、意识状态(清醒、睡眠、昏迷等)等。社会状态涉及社会的经济状况(繁荣、衰退)、政治状况(稳定、动荡)等。对物体物理状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合理利用和改造世界,知道金属在高温下会熔化,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状态变化进行金属加工,制造各种工具和零件。了解心理状态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我们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可能会比较急躁,从而采取合适的安抚方式。在社会层面,分析社会状态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当发现社会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政府可以采取刺激消费、投资等措施来改善经济形势。

状态同样是动态变化的,很难有绝对稳定的衡量标准。如人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多种因素快速变化。而且,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的状态,如生态系统,很难全面准确地评估。因为生态系统涉及生物、气候、土壤等众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其状态的变化可能非常复杂。

四、势(态势、趋势)

势态是指事物发展所呈现的态势或趋势。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和可能性。例如,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其中,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势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可预测性。虽然未来的具体细节很难完全确定,但根据现有信息和规律,可以对其发展方向做出一定的推测。

理解事物的势态能够让我们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商业领域,企业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的发展势态,就可以提前布局,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可以加大在健身器材、健身课程等方面的投入。从宏观层面看,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势态,有助于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和竞争。例如,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往往需要考虑全球经济势态和贸易规则的变化趋势。

势态预测也存在不确定性。因为突发事件、黑天鹅事件等因素可能会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在金融领域,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原本看好的经济势态发生逆转。而且,不同人或机构对势态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对世界的理解和决策。

二、如何从感、知、态、势的角度理解婴儿对世界的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从感、知、态、势的角度理解婴儿对世界的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是一种对婴儿认知发展过程的深入剖析。婴儿通过这些心理机制逐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婴儿出生时,感官认知能力有限,仅能感知到强烈的刺激,如强光、噪音和尖锐物体。随着成长,婴儿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对柔和的刺激如轻声细语和轻柔触摸产生反应。这些感知是婴儿构建图式的最初基础。婴儿通过不断地接触和感知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例如,他们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感知到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的区别;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动作,逐渐理解这些信号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

婴儿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即图式。这些图式是婴儿理解世界的基础,最初可能非常简单,如“人脸”图式,能够识别母亲的面孔。随着经验的积累,图式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和探索,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情境也日益增多。当遇到新的信息时,婴儿会尝试将其纳入已有的图式中,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如果新信息无法被同化,婴儿就会调整和扩展自己的图式以适应新信息,即顺应的过程。

婴儿的认知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永久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在前运算阶段,婴儿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代表事物,但思维仍具有直观性和自我中心性。尽管婴儿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但这些阶段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衔接、连续发展的。同时,每个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也标志着婴儿认知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婴儿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趋势。他们从最初的无意识的反射行为,逐渐发展出有目的的动作和思维能力;从对周围世界的被动感知,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操作。婴儿对世界的认知发展动力来自于他们对环境的探索欲望和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不断调整。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了解和掌握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同时,当遇到认知冲突或不平衡时,婴儿会努力通过同化和顺应来恢复平衡,从而推动认知的发展。

从感、知、态、势的角度理解婴儿对世界的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婴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人大出版社1.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836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